黃東海泥質區(qū)短柱沉積物的磁學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
本文關鍵詞:黃東海泥質區(qū)短柱沉積物的磁學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黃東海 泥質區(qū) 短柱狀沉積物 環(huán)境磁學 粒度 ~(210)Pb比活度 沉積環(huán)境
【摘要】:黃東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國大陸與西太平洋邊緣島弧之間.是中國東部陸架海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條世界性大河長江與黃河在此入海,攜帶了大量沉積物在此沉積。在其復雜的海洋動力系統作用下,形成了多個泥質沉積區(qū)。這些泥質區(qū)中蘊含了大量的地質歷史信息,對于揭示海底環(huán)境變化和探測海洋資源,探討人類活動、海洋環(huán)境以及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等都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對黃東海陸的南黃海中部泥質區(qū)、濟州島西南部泥質區(qū)和浙閩沿岸泥質區(qū)的188個短柱狀沉積物的粒度參數、磁學參數和210Pb測年參數的分析與對比,總結歸納了各個參數的垂向變化與橫向特征,分析了黃東海泥質區(qū)短柱狀沉積物的磁性礦物類型、磁性礦物的磁疇信息與磁性礦物含量情況。探討了研究區(qū)的沉積物磁學特征與沉積環(huán)境的關系。得到主要認識如下:1、對研究區(qū)沉積物的粒度分析表明:南黃海中部泥質區(qū)、濟州島西南部泥質區(qū)和浙閩沿岸泥質區(qū)的沉積物均主要以粉砂為主,其中值粒徑介于0.005-0.013mm之間,分選系數較高,分選性較差。南黃海中部泥質區(qū)與浙閩沿岸泥質區(qū)的沉積物多以負偏為主,平均粒徑粗于中值粒徑,細顆粒物質較多,峰態(tài)中等,近常態(tài)。濟州島西南部泥質區(qū)的沉積物多為正偏,平均粒徑細于中值粒徑,粗顆粒物質較多。峰態(tài)很窄,主要粒徑突出。3個泥質區(qū)的水動力條件都較弱,沉積環(huán)境穩(wěn)定。2、對研究區(qū)沉積物的磁學分析表明:3個泥質區(qū)短柱狀沉積物的磁性特征垂向差異不大,其磁性礦物類型均以亞鐵磁性礦物為主。其磁性礦物的晶粒均以單疇和準單疇為主,但浙閩沿岸泥質區(qū)的沉積物磁疇較大,多疇顆粒和超順磁顆粒含量較多。3個泥質區(qū)的磁性礦物富集程度自北向南呈逐漸增加的趨勢,濟州島西南部泥質區(qū)的磁性礦物含量大于南黃海中部泥質區(qū)而小于浙閩沿岸泥質區(qū)。3個泥質區(qū)沉積物的磁性特征與沉積物的粒度和早期成巖作用的關系不大。3、對研究區(qū)沉積物的21oPb比活度測年表明:南黃海中部泥質區(qū)的沉積速率為0.12~0.14 cm/yr.濟州島西南部泥質區(qū)的沉積速率為0.3 cm/yr。浙閩沿岸泥質區(qū)南部沉積速率為0.46 cm/yr3個泥質區(qū)沉積物的210Pb比活度與深度的線性關系良好,210Pb比活度在該區(qū)域隨深度的增加呈指數型衰減,這表明該區(qū)域的沉積環(huán)境穩(wěn)定,沉積作用連續(xù)。4、對研究區(qū)沉積物的磁性特征的對比分析表明,3個泥質區(qū)的沉積環(huán)境都較為穩(wěn)定,水動力條件較弱。南黃海中部泥質區(qū)的沉積物來源主要以黃河物質為主:濟州島西南部泥質區(qū)的沉積物來源既有黃河物質又有長江物質。浙閩沿岸泥質區(qū)的沉積物主要來源于長江物質。沉積物物源差異是其磁性特征差異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黃東海 泥質區(qū) 短柱狀沉積物 環(huán)境磁學 粒度 ~(210)Pb比活度 沉積環(huán)境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736.21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0 前言12-19
- 0.1 研究意義12-13
- 0.2 研究現狀13-16
- 0.2.1 國外研究現狀13-14
- 0.2.2 國內研究現狀14-16
- 0.3 環(huán)境磁學簡介及其在黃東海沉積物中的應用16-18
- 0.4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研究思路18-19
- 1 研究區(qū)域概況19-27
- 1.1 黃海概況19-23
- 1.1.1 黃海的地理概況19
- 1.1.2 黃海的構造特征19-20
- 1.1.3 黃海的氣候特征20-21
- 1.1.4 黃海的水文及環(huán)流特征21-22
- 1.1.5 黃海的底質特征22-23
- 1.2 東海概況23-27
- 1.2.1 東海的地理概況23
- 1.2.2 東海的構造特征23-24
- 1.2.3 東海的氣候特征24-25
- 1.2.4 東海的水文及環(huán)流特征25
- 1.2.5 東海的底質特征25-27
- 2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27-31
- 2.1 樣品來源27-29
- 2.2 樣品處理和實驗分析29-31
- 2.2.1 粒度測試29
- 2.2.2 環(huán)境磁學測試29-30
- 2.2.3 ~(210)Pb比活度測量30-31
- 3 沉積物的粒度實驗結果與分析31-39
- 3.1 海洋沉積物的粒度分析方法31-33
- 3.2 粒度分析的標準33-34
- 3.3 研究區(qū)沉積物的粒度特征34-39
- 4 沉積物的環(huán)境磁學特征39-57
- 4.1 磁學參數及其表征意義39-41
- 4.2 沉積物的磁性礦物類型41-44
- 4.3 沉積物磁性礦物的晶粒特征44-47
- 4.4 研究區(qū)磁性礦物的富集程度47-48
- 4.5 5根柱狀樣磁性特征的垂向特征48-52
- 4.6 沉積物磁性特征與粒度和早期成巖作用的關系52-56
- 4.7 小結56-57
- 5 沉積物的磁性特征與沉積環(huán)境57-70
- 5.1 沉積物的~(210)Pb比活度測量結果與分析57-61
- 5.1.1 沉積物~(210)Pb比活度測量的方法57-59
- 5.1.2 研究區(qū)沉積物的~(210)Pb比活度特征59-61
- 5.2 黃東海泥質區(qū)沉積物的磁學特征探討61-64
- 5.3 沉積物磁學特征與沉積環(huán)境64-67
- 5.4 研究區(qū)近260年來的磁性特征與沉積環(huán)境變化67-69
- 5.5 小結69-70
- 6 結論70-71
- 參考文獻71-79
- 致謝79-80
-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8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桂海,Jame M.Brooks;三維全掃描熒光法探討長江口鄰近陸架有機沉積物來源[J];沉積學報;1989年01期
2 周開勝;孟翊;劉蒼字;洪雪晴;;長江口北支潮流沙體沉積物來源分析[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3期
3 謝東風;高抒;潘存鴻;唐子文;;杭州灣沉積物宏觀輸運的數值模擬[J];泥沙研究;2012年03期
4 張毅;江蘇省海岸沉積物來源及其礦物特征[J];海洋科學;1990年04期
5 俞立中,張衛(wèi)國;沉積物來源組成定量分析的磁診斷模型[J];科學通報;1998年19期
6 楊樹珍 ,李青濱;東海調查沉積物柱狀取樣獲得重大突破[J];海洋信息;1998年06期
7 鄭國興,史君賢,陳忠元,胡錫鋼;長江口及鄰近陸架海區(qū)細菌與沉積物相互關系的初步探討[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2年06期
8 楊作升;王海成;喬淑卿;;黃河與長江入海沉積物中碳酸鹽含量和礦物顆粒形態(tài)特征及影響因素[J];海洋與湖沼;2009年06期
9 胡邦琦;李軍;李國剛;趙京濤;宋維宇;;長江和黃河入海沉積物的物源識別研究進展[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1年06期
10 盧博;海底淺層沉積物聲速與物理性質[J];科學通報;1994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惠艷;史長義;馬生明;胡樹起;;珠江口海域沉積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研究[A];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06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技術分會場[C];2013年
2 顏彬;陳亮;李團結;;雷州半島近海表層沉積物的稀土元素組成及物源指示意義[A];熱帶海洋科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八屆廣東海洋湖沼學會、第七屆廣東海洋學會會員代表大會論文及摘要匯編[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呂華華;赤道北太平洋粘土沉積物的標型特征及其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2 馮旭文;長江口百年來底層水體季節(jié)性缺氧在沉積物中的記錄[D];浙江大學;2009年
3 易文利;有機質對磷素在沉積物—水—沉水植物間遷移轉化的影響[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4 宋國棟;黃東海沉積物中磷的形態(tài)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5 黃德坤;基于核素示蹤的長江口、東海和海南東部近海泥沙的沉降過程[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婧;毛烏素沙地灌叢沙丘沉積物理化特征及環(huán)境意義[D];山西大學;2015年
2 路敏;長江口及鄰近海域沉積物中磷的吸附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3 劉萌;黃東海泥質區(qū)短柱沉積物的磁學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4 朱炳德;黃海及膠州灣沉積物中氮的形態(tài)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5 周曉霞;黃河與長江入海沉積物常見礦物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識別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04年
6 徐林梅;乳山灣沉積物—海水界面附近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學[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7 李萬超;東海泥質區(qū)沉積物部分化學成分的組成特征及其對環(huán)境因素的響應[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8 吳丹丹;長江口沉積物碳氮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有機質來源分析[D];南京大學;2012年
9 李超;四國海盆巖芯沉積物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物源初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10 王蓓;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沉積物重金屬環(huán)境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0614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06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