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貝體內(nèi)生物標志物對重金屬與多環(huán)芳烴脅迫的應答
發(fā)布時間:2021-12-25 06:02
本論文聚焦近海典型污染物——重金屬(Cd、Zn、Pb、Hg和Cu)與多環(huán)芳烴——的生物毒性效應研究,采用現(xiàn)場地球化學調(diào)查取樣和實驗室毒理學研究相結(jié)合的研究路線,在系統(tǒng)解析渤海灣典型污染物質(zhì)(重金屬及多環(huán)芳烴)含量、分布特征及生態(tài)風險評價的基礎上,基于“環(huán)境濃度水平暴露”的新思路,研究了受試生物體內(nèi)多種生物標志物對環(huán)境濃度水平重金屬脅迫的應答及其作用機制;系統(tǒng)研究了在多環(huán)芳烴與重金屬聯(lián)合暴露“復合污染”脅迫下,受試生物體內(nèi)抗氧化指標及代謝酶的表達;通過對海洋環(huán)境中多溴聯(lián)苯醚的集成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中國某些樣品中BDE-183組分比例出現(xiàn)異常高值的現(xiàn)象,首次提出可將該比值用于指示電子垃圾污染源。論文獲得了如下一系列新的結(jié)論和認識:1.渤海灣海水濃度水平下的Cd和Pb可對扇貝產(chǎn)生明顯的氧化壓力并引起機體氧化損傷,EROD酶與典型多環(huán)芳烴[苯并(a)芘]之間存在良好的劑量-效應關系,重金屬與苯并(a)芘在聯(lián)合暴露“復合污染”脅迫下,扇貝體內(nèi)生物標志物存在明顯的交互作用。(1)渤海灣“復合污染”背景場的解析渤海灣表層海水中重金屬Cd、Zn、Pb、Hg、Cu的平均含量分別為0.15μg/L、19.6...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15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采樣站位圖
渤海灣表層海水中重金屬(Cd、Zn、pb、Hg、Cu)分布特征
本研究中表層海水與底層海水中大部分重金屬含量在各站位之間表現(xiàn)出一定的協(xié)同變化趨勢,既各表、底層海水隨調(diào)查站位變化其變化規(guī)律大致相當,但是相關性并不十分顯著,如圖4所示,相關系數(shù)介于0.5749一0.7502。Cd表層海水Vs底層海水.洲工Zn表層海水vs底層海水:.0口二丫二 0.6679x一0.0472R一二 0.33066854x+6.2412.---兒-~~____J10之 030Pb表層海水幾底層海水晚表層海水vs底層海水琦襯08}’”丫了簇;拍l:.;}H一二 0.56之 810 0.5________一—一一00 2168圖4渤海灣表底層海水中重金屬相關關系分析如圖5所示,渤海灣表底層海水中重金屬含量差別并不顯著,且規(guī)律性不強計算表層海水中重金屬相對底層海水重金屬含量的變化率(變化率二(表層一底層)/底層X10O%)可知,除了在A4站位的Zn,A3、A4站位的Pb和AS、C3、Ag站位Hg的表底層相對變化率超過20%(最高變化率位于A3站位Pb為34.13%)其余各站位各重金屬表底層之問的相對變化率不超過20%。具體而言各類重金屬表底層相對變化率分別是,Cd為2.56%一18.00%,Zn為0.89%一23.98%,Pb為0.61%一34.1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密云水庫沉積物中多環(huán)芳烴的垂直分布、來源及生態(tài)風險評估[J]. 郭建陽,廖海清,韓梅,黎文,張潤宇,王靜,吳豐昌. 環(huán)境科學. 2010(03)
[2]渤海萊州灣春季魚卵、仔稚魚生物多樣性的年代際變化[J]. 王愛勇,萬瑞景,金顯仕.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10(01)
[3]Distribu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ediments from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Yangtze River Estuary,China[J]. HUI Yamei1, ZHENG Minghui1, LIU Zhengtao2, GAO Liro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nd Ecotoxi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2. China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2)
[4]海河及渤海表層沉積物中多環(huán)芳烴的分布與來源[J]. 程遠梅,祝凌燕,田勝艷,梁賢偉.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9(11)
[5]廣州大學城珠江水域多環(huán)芳烴的污染特征[J]. 陸加杰,楊琛,盧銳泉,洪昭銳. 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 2009(05)
[6]重金屬污染脅迫對雙殼貝類生態(tài)毒理效應研究進展[J]. 王曉宇,楊紅生,王清. 海洋科學. 2009(10)
[7]河北王快水庫沉積物多環(huán)芳烴的分布、來源及生態(tài)風險評價[J]. 趙健,周懷東,陸瑾,王雨春. 湖泊科學. 2009(05)
[8]苯并[a]芘對黑鯛肝臟GST活性的影響及其與肝臟代謝酶和膽汁代謝產(chǎn)物之間的變化關系[J]. 穆景利,王新紅,林建清,林小龍,洪華生. 生態(tài)毒理學報. 2009(04)
[9]海洋沉積物中的釩、鉬、鉈、鎵及其環(huán)境指示意義[J]. 段麗琴,宋金明,許思思. 地質(zhì)論評. 2009(03)
[10]多環(huán)芳烴的海洋環(huán)境行為及其代謝產(chǎn)物的研究進展[J]. 李先國,張慶紅,劉思敏,東野長旭.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3)
博士論文
[1]渤黃海沉積物中的多環(huán)芳烴和多氯聯(lián)苯及其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耦合解析[D]. 張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9
[2]東海Cu、Pb、Zn、Cd重金屬環(huán)境生態(tài)效應評價及環(huán)境容量估算研究[D]. 王長友.中國海洋大學 2008
[3]有機磷農(nóng)藥的聯(lián)合毒性及其毒理學機理研究[D]. 文一.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 2008
[4]遼寧地區(qū)土壤中多環(huán)芳烴的污染特征、來源及致癌風險[D]. 王震.大連理工大學 2007
[5]重金屬污染對可口革囊星蟲的毒性效應[D]. 陳細香.廈門大學 2007
[6]苯并(a)芘、三丁基錫及其混合物對褐菖鲉的毒性效應[D]. 王云.廈門大學 2007
[7]長江口濱岸多環(huán)芳烴(PAHs)多相分布特征與源解析研究[D]. 歐冬妮.華東師范大學 2007
[8]南黃海浮游植物的固碳強度與污染物脅迫下海水碳源/匯格局的變化[D]. 鄭國俠.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7
[9]膠州灣主要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分布及特征研究[D]. 李玉.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10]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和鄰近南海海域水體、沉積物中多環(huán)芳烴與有機氯農(nóng)藥研究[D]. 羅孝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4
碩士論文
[1]基于酶活性的海洋環(huán)境中多環(huán)芳烴—重金屬復合污染的生物毒性效應研究[D]. 岳宏偉.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09
[2]重金屬(銅、鋅和汞)對中華倒刺鲃生物毒性效應的研究[D]. 何志強.西南大學 2008
[3]Cu、Zn與硝基苯類化合物對發(fā)光菌的聯(lián)合毒性研究[D]. 張栩嘉.東北師范大學 2008
[4]苯并(a)芘暴露對真鯛(Pagrus major)細胞DNA的損傷及肝臟P4501A1的毒性效應[D]. 王春光.廈門大學 2006
[5]多環(huán)芳烴對褐菖鲉成體及其胚胎幼體毒性效應的初步研究[D]. 劉睿智.廈門大學 2006
[6]苯并(a)芘對養(yǎng)殖黑鯛(Sparus macrocephalus)CYP1A1基因表達及其酶活性的誘導研究[D]. 陳君慧.廈門大學 2006
[7]鯽魚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酶系的初步研究[D]. 陳大健.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2006
[8]重金屬離子對褐牙鲆毒性效應的研究[D]. 劉志.中國海洋大學 2005
[9]渤海典型海岸帶(天津海域)水質(zhì)與底質(zhì)重金屬污染調(diào)查研究[D]. 齊鳳霞.北京化工大學 2004
[10]重金屬(鎘、銅、鋅和鉻)對鯽魚的生物毒性研究[D]. 楊麗華.華南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551917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15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采樣站位圖
渤海灣表層海水中重金屬(Cd、Zn、pb、Hg、Cu)分布特征
本研究中表層海水與底層海水中大部分重金屬含量在各站位之間表現(xiàn)出一定的協(xié)同變化趨勢,既各表、底層海水隨調(diào)查站位變化其變化規(guī)律大致相當,但是相關性并不十分顯著,如圖4所示,相關系數(shù)介于0.5749一0.7502。Cd表層海水Vs底層海水.洲工Zn表層海水vs底層海水:.0口二丫二 0.6679x一0.0472R一二 0.33066854x+6.2412.---兒-~~____J10之 030Pb表層海水幾底層海水晚表層海水vs底層海水琦襯08}’”丫了簇;拍l:.;}H一二 0.56之 810 0.5________一—一一00 2168圖4渤海灣表底層海水中重金屬相關關系分析如圖5所示,渤海灣表底層海水中重金屬含量差別并不顯著,且規(guī)律性不強計算表層海水中重金屬相對底層海水重金屬含量的變化率(變化率二(表層一底層)/底層X10O%)可知,除了在A4站位的Zn,A3、A4站位的Pb和AS、C3、Ag站位Hg的表底層相對變化率超過20%(最高變化率位于A3站位Pb為34.13%)其余各站位各重金屬表底層之問的相對變化率不超過20%。具體而言各類重金屬表底層相對變化率分別是,Cd為2.56%一18.00%,Zn為0.89%一23.98%,Pb為0.61%一34.1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密云水庫沉積物中多環(huán)芳烴的垂直分布、來源及生態(tài)風險評估[J]. 郭建陽,廖海清,韓梅,黎文,張潤宇,王靜,吳豐昌. 環(huán)境科學. 2010(03)
[2]渤海萊州灣春季魚卵、仔稚魚生物多樣性的年代際變化[J]. 王愛勇,萬瑞景,金顯仕.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10(01)
[3]Distribu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ediments from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Yangtze River Estuary,China[J]. HUI Yamei1, ZHENG Minghui1, LIU Zhengtao2, GAO Liro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nd Ecotoxi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2. China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2)
[4]海河及渤海表層沉積物中多環(huán)芳烴的分布與來源[J]. 程遠梅,祝凌燕,田勝艷,梁賢偉.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9(11)
[5]廣州大學城珠江水域多環(huán)芳烴的污染特征[J]. 陸加杰,楊琛,盧銳泉,洪昭銳. 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 2009(05)
[6]重金屬污染脅迫對雙殼貝類生態(tài)毒理效應研究進展[J]. 王曉宇,楊紅生,王清. 海洋科學. 2009(10)
[7]河北王快水庫沉積物多環(huán)芳烴的分布、來源及生態(tài)風險評價[J]. 趙健,周懷東,陸瑾,王雨春. 湖泊科學. 2009(05)
[8]苯并[a]芘對黑鯛肝臟GST活性的影響及其與肝臟代謝酶和膽汁代謝產(chǎn)物之間的變化關系[J]. 穆景利,王新紅,林建清,林小龍,洪華生. 生態(tài)毒理學報. 2009(04)
[9]海洋沉積物中的釩、鉬、鉈、鎵及其環(huán)境指示意義[J]. 段麗琴,宋金明,許思思. 地質(zhì)論評. 2009(03)
[10]多環(huán)芳烴的海洋環(huán)境行為及其代謝產(chǎn)物的研究進展[J]. 李先國,張慶紅,劉思敏,東野長旭.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3)
博士論文
[1]渤黃海沉積物中的多環(huán)芳烴和多氯聯(lián)苯及其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耦合解析[D]. 張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9
[2]東海Cu、Pb、Zn、Cd重金屬環(huán)境生態(tài)效應評價及環(huán)境容量估算研究[D]. 王長友.中國海洋大學 2008
[3]有機磷農(nóng)藥的聯(lián)合毒性及其毒理學機理研究[D]. 文一.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 2008
[4]遼寧地區(qū)土壤中多環(huán)芳烴的污染特征、來源及致癌風險[D]. 王震.大連理工大學 2007
[5]重金屬污染對可口革囊星蟲的毒性效應[D]. 陳細香.廈門大學 2007
[6]苯并(a)芘、三丁基錫及其混合物對褐菖鲉的毒性效應[D]. 王云.廈門大學 2007
[7]長江口濱岸多環(huán)芳烴(PAHs)多相分布特征與源解析研究[D]. 歐冬妮.華東師范大學 2007
[8]南黃海浮游植物的固碳強度與污染物脅迫下海水碳源/匯格局的變化[D]. 鄭國俠.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7
[9]膠州灣主要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分布及特征研究[D]. 李玉.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10]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和鄰近南海海域水體、沉積物中多環(huán)芳烴與有機氯農(nóng)藥研究[D]. 羅孝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4
碩士論文
[1]基于酶活性的海洋環(huán)境中多環(huán)芳烴—重金屬復合污染的生物毒性效應研究[D]. 岳宏偉.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09
[2]重金屬(銅、鋅和汞)對中華倒刺鲃生物毒性效應的研究[D]. 何志強.西南大學 2008
[3]Cu、Zn與硝基苯類化合物對發(fā)光菌的聯(lián)合毒性研究[D]. 張栩嘉.東北師范大學 2008
[4]苯并(a)芘暴露對真鯛(Pagrus major)細胞DNA的損傷及肝臟P4501A1的毒性效應[D]. 王春光.廈門大學 2006
[5]多環(huán)芳烴對褐菖鲉成體及其胚胎幼體毒性效應的初步研究[D]. 劉睿智.廈門大學 2006
[6]苯并(a)芘對養(yǎng)殖黑鯛(Sparus macrocephalus)CYP1A1基因表達及其酶活性的誘導研究[D]. 陳君慧.廈門大學 2006
[7]鯽魚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酶系的初步研究[D]. 陳大健.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2006
[8]重金屬離子對褐牙鲆毒性效應的研究[D]. 劉志.中國海洋大學 2005
[9]渤海典型海岸帶(天津海域)水質(zhì)與底質(zhì)重金屬污染調(diào)查研究[D]. 齊鳳霞.北京化工大學 2004
[10]重金屬(鎘、銅、鋅和鉻)對鯽魚的生物毒性研究[D]. 楊麗華.華南師范大學 2003
本文編號:35519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5519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