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材料表面的粘附與固著是自然界的普遍現(xiàn)象,在醫(yī)學、環(huán)境等多領(lǐng)域有廣泛應(yīng)用。通過研究微生物的固著機理,選擇科學的方法抑制或促進載體表面微生物的固著性能,從而實現(xiàn)載體對微生物固著的功能化可控,對相關(guān)領(lǐng)域中功能材料的研制意義重大。在環(huán)境保護領(lǐng)域,生物膜污水處理技術(shù)是一種高效的污水處理方法,其中,選擇合適的生物膜載體材料是該處理技術(shù)的關(guān)鍵。而生物膜法污水處理技術(shù)的應(yīng)用在我國起步時間較晚,對水中微生物在載體表面的固著機理研究相對較少,限制了載體材料在生物膜法中的應(yīng)用發(fā)展。相關(guān)研究證明,炭材料普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極有可能成為微生物親和性好、微生物固著能力強的新型生物膜載體材料。其中,炭纖維的表面物化性能穩(wěn)定,耐微生物分解與腐蝕能力強,是極具潛力的生物膜載體材料備選。本論文通過選擇多種表面處理方法,對聚丙烯腈基炭纖維進行單重及復合的多方位功能化表面改性,制備具有高微生物親和性的炭纖維生物膜載體,并通過炭纖維表面化學成分、官能團種類、親水性、粗糙度、電負性等表面特性的變化,以及微生物在不同炭纖維表面的宏觀固著與微觀粘附情況,綜合分析炭纖維載體表面不同表面特性對水中微生物粘附固著的影響,研究水中微生物在載體表面的固著機理,得到如下主要結(jié)論:1、采用硝酸液相氧化法對聚丙烯腈基炭纖維進行梯度氧化表面改性,結(jié)果表明該方法是可用于制備微生物親和型炭纖維生物膜載體的有效表面改性方法,其中硝酸氧化時間為2h的改性效果最佳,可在微生物固著2h內(nèi)形成完整的生物膜,并在24 h達到227.0%的掛膜率;適量增加炭纖維表面極性含氧官能團可提高其表面親水性,從而大大提高炭纖維載體的微生物親和性,并大幅度增強炭纖維表面的微生物固著能力,其中炭纖維表面羧基是影響微生物粘附與固著的關(guān)鍵因素;炭纖維表面的微生物固著是表面親水性和電負性兩者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微生物更傾向于粘附在表面含氧量和親水性適中的炭纖維載體上,平衡含水率為6.13%時微生物固著效果最佳。2、采用硫酸陽極氧化與馬來酸酐電聚合的處理手段對聚丙烯腈基炭纖維進行電化學表面改性,結(jié)果表明硫酸陽極氧化與馬來酸酐電聚合是兩種可用于制備微生物親和型炭纖維生物膜載體的有效改性方法,通過氧化以及電聚合的形式增加炭纖維表面含氧量,均可提高炭纖維載體的微生物親和性,其中硫酸陽極氧化的效果更佳;微生物在炭纖維表面固著過程中,初期表現(xiàn)出粘附的微生物不斷增多,當生物膜的生長與消亡達到平衡時掛膜率趨于穩(wěn)定;在炭纖維改性前的表面上漿劑清洗過程中,與無水乙醇相比,丙酮的清洗效果更好。3、采用次氯酸氧化與尿素接枝手段對聚丙烯腈基炭纖維進行復合表面改性,結(jié)果表明該復合表面改性法是可用于制備微生物親和型炭纖維生物膜載體的有效表面改性方法,可在微生物固著2h內(nèi)形成完整生物膜,尤其適用于微生物在炭纖維表面短期快速固著;炭纖維經(jīng)改性后表面含氧及含氮官能團的增加,均有助于表面親水性的提高:親水性較差時,提高炭纖維表面親水性有助于增強炭纖維對微生物的固著能力:炭纖維表面粗糙度的變化對微生物的固著有一定影響,炭纖維表面光滑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炭纖維表面微生物親和性的發(fā)揮;SEM的分辨率雖遠遠高于LCM,但由于LCM選用共軛焦點技術(shù)逐層掃描成像,縱深分辨率高,所得炭纖維形貌的立體感更強,故對于微米級炭纖維樣品而言,更適用于LCM觀察表面形貌。4、采用混酸(硝酸與硫酸)液相氧化、馬來酸酐接枝與鈣離子吸附的手段對聚丙烯腈基炭纖維進行多重表面改性,結(jié)果表明該多重表面改性法是可用于制備微生物親和型炭纖維生物膜載體的有效表面改性方法,可在1h內(nèi)使微生物快速覆蓋其表面,適用于微生物在炭纖維表面短期快速固著;表面具有極性含氧基團的炭纖維經(jīng)鈣離子吸附改性后,已吸附的金屬陽離子可在同呈負電性的炭纖維表面與胞外多聚物之前起到靜電橋接作用,從而提高微生物的固著強度;炭纖維表面吸附的金屬陽離子還可通過表面絡(luò)合作用與離子粘結(jié)作用增強炭纖維載體對微生物的粘附與固著能力;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表征表面化學特性時,反射FTIR法與溴化鉀壓片法均可表征炭纖維表面有機官能團,但在檢測官能團含量較低的樣品時,溴化鉀壓片的FTIR測試所得的振動吸收峰強度更高,檢測到的有機官能團種類更全。5、采用經(jīng)過表面改性的微生物親和型炭纖維與未經(jīng)表面改性的普通炭纖維作為載體材料用于生物膜法污水處理,選用化學需氧量(COD)去除率評價污水處理效果,并與傳統(tǒng)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法進行對比,從而研究載體的微生物親和性對生物膜法污水處理效果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均可大量減少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含量,其中以各種炭纖維為載體的生物膜法的COD去除率要普遍高于活性污泥法;在生物膜法污水處理過程中,生物膜載體表面的掛膜率與污水處理能力呈正相關(guān),生物膜載體的微生物親和性越好,表面固著的微生物量越大,則污水處理后的COD去除率越高。6、選用經(jīng)過表面改性的微生物親和型炭纖維與未經(jīng)表面改性的普通炭纖維作為載體材料進行微生物固著后,利用超聲振蕩器對載體表面微生物施加作用力并進行剝落;采用超聲振蕩后炭纖維載體殘余掛膜率表征微生物的固著強度,并對載體的微生物親和性進行評價。結(jié)果表明:超聲振蕩受力過程中,微生物親和性較好的炭纖維,載體與微生物之間的粘附強度相對較高,則更易于發(fā)生外層微生物的剝離,內(nèi)層微生物依舊固著在炭纖維表面;微生物親和性較差的炭纖維,載體與微生物之間的粘附強度相對較低,則更易于發(fā)生生物膜整片脫落;炭纖維載體表面對微生物的固著強度,與炭纖維的微生物親和性高低呈正相關(guān)。本論文的主要成果有:采用多重復合表面處理手段,多方位改變炭纖維載體表面的元素含量、官能團種類以及電負性等表面性能,研究了影響微生物粘附的關(guān)鍵因素以及水中微生物在載體表面的固著機理。得到了可大幅度提高炭纖維載體微生物親和性的表面改性工藝,制備了微生物固著量大、固著強度高、污水處理效果好的新型炭纖維生物膜載體材料,并對適用于炭纖維表面微生物的固著強度的表征方法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探索與嘗試。
【學位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X703
【部分圖文】:
理效率及可靠性。國內(nèi)常用的生物膜載體多用高分子材料制備,且形式多樣,如懸掛??型生物填料、懸浮型生物填料和固定型填料等。其中懸掛型應(yīng)用最為廣泛,又可分為??軟性、半軟性和組合填料。圖1-_14為三種典型填料實物圖,相對應(yīng)性能對比如表1-1??

西南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第17頁??固著,其中不可逆固著是一個較長期現(xiàn)象,微生物與載體表面間架橋形成牢固的粘著,??能形成特定的立體粘接丨69]。隨著緊密層(不可逆固著)的形成,微生物開始繁殖并由??另外的細胞附著進而形成小菌落,產(chǎn)生大量細胞外聚合物‘(EPS),這種聚合物擁有配??為體和受體,將大大有助于微生物和載體表面之間的粘附這兩個典型固著階段示??意圖如圖1-16所71^。??

?酸改性后,含氧官能團己成功生成在炭纖維表面。??炭纖維硝酸改性前(CF-0)后(CF-acid)的FTIR光譜如圖2-3所示:介于3600?cm"'??和3100?cm-'之間的寬峰為0H伸縮振動[1^;在1400?cm"'和1000?cm-'之間的一些i疊??吸收峰表明樣品表面具有C-0-C、C-0-N或>C-N基團出現(xiàn)在1610?cm-'和1240??cm"'的兩個吸收峰歸因于按基中的C=0和C-0振動對比圖2-3中的兩條紅外光??譜可知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鹿雯;;胞外聚合物EPS對污泥理化性質(zhì)影響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7年05期
2 貝建中,屈雪,王身國;生物材料與細胞的相互作用[J];北京生物醫(yī)學工程;2005年01期
3 岑貞章;戴光澤;董立新;劉力菱;劉存平;;表面處理對炭纖維掛膜性能的影響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5期
4 吳慶,陳惠芳,潘鼎;碳纖維表面處理與上漿綜述[J];材料導報;2000年06期
5 劉存平;戴光澤;岑貞章;董立新;劉力菱;崔海寶;;炭纖維陽極氧化對活性污泥固著性能的影響[J];材料開發(fā)與應(yīng)用;2007年05期
6 馬兆昆,劉杰;碳纖維表面特性對兼性及厭氧微生物固著的影響[J];材料研究學報;2004年01期
7 房寬峻,蔡玉青,戴瑾瑾,王菊生;碳纖維在不同電解質(zhì)溶液中的電化學特性[J];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8 戴傳云,王伯初;低功率超聲波對微生物發(fā)酵的影響[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2期
9 徐紅亮,武小鷹,鄭平;胞外多聚物及其對廢水生物處理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shù);2005年S1期
10 倪丙杰;徐得潛;劉紹根;;污泥性質(zhì)的重要影響物質(zhì)—胞外聚合物(EPS)[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shù);2006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袁成清;磨損過程中的磨粒表面和磨損表面特征及其相互關(guān)系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
28807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8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