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水溶液脫除燃煤電站煙氣中二氧化碳能耗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清華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M621;X773
【圖文】:
圖 1-1 1990-2014 年間全球主要國家 CO2排放量(數據源自 IEA,2015)1.1.2 國際輿論與中國承諾國際社會通過 CO2減排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努力一直在進行。以 1992 年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上通過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綱領性文件,世界各國同努力,經過多次協商,達成了《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協議》等系列協并在 2015 年的巴黎氣候大會上首度達成覆蓋近 200 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全球減排定,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依照巴黎協定的內容,采取家自主貢獻的方式達成減排目標,以期將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控制在 2°C 以內,為控制在 1.5°C 以內而努力(巢清塵 等,2016)。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源消費國和 CO2排放總量國,在國際社會上承受著巨大的 CO2減排壓力。中國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和降低碳排放問題,陸續(xù)頒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方案》、《“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zhàn)
因此 CCS 技術的發(fā)展對于 CO2減排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應用于燃煤電站的 CCS 技術成為了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也是本文的研究對象1.2 燃煤電站二氧化碳減排1.2.1 燃煤電站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燃煤電站作為主要的 CO2集中排放源,其 CO2捕集技術路線可按照捕集 CO的位置分為燃燒前捕集、富氧燃燒技術和燃燒后捕集,如圖 1-2 所示(Metz et al2005)。燃燒后捕集路線針對燃煤電站煙氣中的低濃度 CO2進行捕集和分離,無需對現有電站做較大改動即可應用(張謀,2007);燃燒前捕集路線主要針對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huán)(IGCC)電站,通過采用煤氣化及重整技術將燃煤轉化成 H和 CO2的混合氣,其中 CO2體積濃度可高達 45%,可采用物理方法直接分離出 CO進行后續(xù)壓縮過程(Field et al,2011);富氧燃燒技術通過采用高濃度氧氣替代空氣參與燃燒過程,可得到高 CO2濃度的煙氣(高達 95%),從而可以對煙氣進行直接壓縮處理(Stadler et al,2011)。
1.2.2 化學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化學吸收法捕集煙氣中的 CO2過程實質為吸收劑與煙氣中 CO2發(fā)生接觸,通過化學反應形成不穩(wěn)定的反應產物從而實現 CO2從煙氣中的分離,隨后通過加熱等手段使得該化學反應發(fā)生逆轉從而釋放 CO2(Wang et al,2011)。圖 1-3 給出了化學吸收法捕集煙氣中 CO2的典型工藝流程,來自燃煤電站的煙氣在經過預處理之后進入 CO2吸收設備,預處理過程一般包括煙氣中含有的其他污染物的處理以及降溫過程。在 CO2吸收設備中,煙氣中的 CO2與吸收液發(fā)生反應,脫除 CO之后得到凈化煙氣。吸收 CO2后得到的 CO2富液被送入解吸設備發(fā)生解吸,CO被釋放,從而在解吸設備內得到高純度的 CO2氣體,隨后進行壓縮之后得到產物解吸 CO2之后得到的 CO2貧液被再次送入吸收設備進行 CO2的脫除以實現吸收液的循環(huán)利用。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朱蓓蓓;高洪濤;;氨水溶液汽液界面微觀結構的分子模擬[J];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09年07期
2 歐陽小凱;;無氨化學法制鏡[J];今日科技;1990年11期
3 駱超;龔宇烈;馬偉斌;;氨水溶液降膜蒸發(fā)實驗[J];化工進展;2011年09期
4 陳庚華,翁心浩,韓世鈞;氨水溶液過量焓和溶解熱的計算[J];化學工程;1985年04期
5 ;10月潔衣日記[J];清洗世界;2002年10期
6 ;清除地毯污跡五法[J];工會博覽(社會版);2007年12期
7 齊國杰;王淑娟;余景文;趙博;陳昌和;;氨水溶液聯合脫除燃煤煙氣中CO_2和SO_2的模擬和經濟性分析[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3年17期
8 ;衣物的洗滌[J];科學與文化;1996年03期
9 李秀玲;宋永輝;蘭新哲;邢相棟;;酸洗后201×7樹脂上金屬銅的解吸研究[J];黃金;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駱超;馬偉斌;龔宇烈;;地熱雙工質發(fā)電系統(tǒng)的研究[A];中國地熱能:成就與展望——李四光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fā)利用40周年紀念大會暨中國地熱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任佑;從含銅的有用成分的氨水溶液中回收銅[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余景文;氨水溶液脫除燃煤電站煙氣中二氧化碳能耗研究[D];清華大學;2016年
2 齊國杰;氨水溶液聯合脫除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研究[D];清華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楊清英;XAFS研究鈷粒子在氨水溶液中的局域結構[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2 夏夢心;氨水溶液的變質量電能轉換及儲存系統(tǒng)動態(tài)特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3 丁爽;氨水溶液解吸—壓縮制冷循環(huán)性能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鄭婷;氨水溶液解吸—壓縮制冷循環(huán)動態(tài)特性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5 杜順祥;磁場強化氨水吸收模型及實驗的初步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7954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9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