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響應面法優(yōu)化一株低溫耐鹽芘降解菌共代謝條件的研究
本文選題:響應面法 + 共代謝 ; 參考:《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7年01期
【摘要】:為了提高低溫耐鹽芘降解菌DYC-1的共代謝降解率,在已獲悉菌株降解最優(yōu)pH值、初始濃度、搖床轉速和接菌量的情況下,利用Plackett-Burman實驗設計篩選出影響菌株DYC-1降解PAHs芘的3個外加碳源顯著影響因子為葡萄糖、水楊酸和菲,用最陡爬坡實驗逼近3個因子的最大響應區(qū)域,采用Box-Behnken實驗設計及響應面法分析,確定其最優(yōu)共代謝條件為:葡萄糖225.83mg/L,水楊酸112.10mg/L,菲198.06mg/L;在此條件下培養(yǎng)10d,芘降解率可達到50.69%,相對于不加共代謝底物時提升了23.14%.表明響應面法對菌株共代謝條件的優(yōu)化合理可行.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 metabolic degradation rate of the low temperature salt resistant pyrene degrading bacteria DYC-1,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optimum pH value,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the rocking speed and the bacteria receiving amount have been learned, the 3 additional carbon sources affecting the strain DYC-1 degradation of PAHs pyrene, such as glucose, Salicylic acid and phenanthrene, are steepest. The slope experiment approximated the maximum response area of 3 factors. By Box-Behnken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the optimal co metabolism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glucose 225.83mg/L, salicylic acid 112.10mg/L, phenanthrene 198.06mg/L;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pyrene could reach 50.69%. Compared with the non co metabolizing substrate, it was enhanced by 23.14%..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 metabolism condition by the surface method i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372232) 國家“863”項目(2013AA06A205)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4批面上資助項目
【分類號】:X17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雪敏;臧淑艷;李盼盼;王娟;秦曉龍;林樂;;黑曲霉對菲共代謝降解的影響[J];沈陽化工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2 孫文杰,劉勇弟;微生物共代謝作用的研究進展[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3 孫雪景;王靜;焦巖;王占華;;微生物共代謝作用的研究與應用[J];農業(yè)與技術;2010年04期
4 溫繼偉;高大文;;偏腫擬栓菌共代謝降解芘條件的優(yōu)化[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1年09期
5 鞏宗強,李培軍,王新,張海榮,張春桂,許華夏;真菌對土壤中苯并[a]芘的共代謝降解[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1年06期
6 羅瑋;;難降解污染物微生物共代謝作用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12年06期
7 孫倩;;基于微生物共代謝作用去除廢水中難降解物質的研究進展[J];科技致富向導;2013年35期
8 郭瑩;崔康平;;不同共代謝基質下三氯乙烯的厭氧生物降解研究[J];地下水;2014年01期
9 張錫輝,R.Bajpai;以關鍵酶為基礎共代謝模型的建立——以甲烷細菌共代謝三氯乙烯為例[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0年05期
10 鞏宗強,李培軍,王新,張海榮,宋玉芳,李彬;芘在土壤中的共代謝降解研究[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李聰聰;成小英;周青;張光生;;植物-微生物共代謝系統(tǒng)在湖泊修復中作用[A];中國河道治理與生態(tài)修復技術專刊[C];2010年
2 劉世亮;駱永明;吳龍華;曹志洪;;真菌對苯并[a]芘污染土壤共代謝降解研究[A];土壤資源持續(xù)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駱瑋詩;張剛;賈曉珊;;一種新的共代謝分解現(xiàn)象:厭氧同時除磷脫氨氮[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1年
4 黃麗萍;郭瑞;甘琳琳;王寧;;微生物燃料電池生物陽極的五氯酚共代謝降解[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5 黃流雅;胡娟;張巍;應維琪;;三氯乙烯在苯酚馴化微生物中的共代謝降解性能研究[A];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陳梅雪;劉會娟;王菊思;王怡中;;蠟狀芽孢桿菌對偶氮染料酸性紅B的共代謝脫色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八屆水處理化學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段云霞;韓振為;隋紅;李鑫剛;;三氯乙烯(TCE)和甲苯初始質量濃度的不同對共代謝的影響[A];中國化工學會2003年石油化工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彭星星;張再利;賈曉珊;;厭氧共代謝分解四溴雙酚A的關鍵非生長碳源[A];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11暨第六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王雪蓮;三氯乙烯的好氧共代謝與揮發(fā)模型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2 李巖;好氧共代謝降解地下水和土壤中三氯乙烯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4年
3 史敬華;不同基質共代謝降解地下水中四氯乙烯的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4 孫永利;固定化—共代謝技術處理五氯苯酚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5 隋紅;生物通風和共代謝生物通風去除有機污染物及數(shù)學模擬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6 王建輝;基于共代謝作用微曝氣SBR處理難降解有機廢水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7 時勝男;Arthrobacter sp.W1共代謝雜環(huán)芳烴及其強化處理焦化廢水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8 徐冰潔;不同碳源條件下功能菌共代謝降解典型PPCPs的效能與機理[D];東華大學;2014年
9 黃流雅;四種三氯乙烯去除工藝的基礎研究與比較[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季瑞武;水基清洗劑(WBD)廢水降解菌株的分離、鑒定及特性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5年
2 王肖;復合MBR強化去除污水中殘留抗生素的效果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3 徐政雪;光催化與生物降解直接耦合體系的優(yōu)化及共代謝調控[D];吉林大學;2016年
4 李亞龍;芳烴類石油污染物降解優(yōu)勢菌株的篩選與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5 張為;不同基質共代謝降解廢水中靛藍的研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3年
6 邢東;油田含油/含聚污水共代謝生物處理技術及其效能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3年
7 張文健;不同共代謝基質調節(jié)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R551-3的吡蟲啉代謝途徑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周沛婕;光合細菌共代謝降解對氯苯酚廢水的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4年
9 袁芳;2,4-二硝基甲苯的微生物共代謝降解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10 范真真;四溴雙酚A好氧共代謝降解特性及其機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775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877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