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間距對電絮凝處理微污染水的影響
本文選題:電絮凝 切入點:微污染水處理 出處:《人民長江》2017年2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電絮凝作為一種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低廉高效污水處理技術(shù),已經(jīng)被證明在工業(yè)廢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嚴重的水體處理上具有顯著效果,但是目前對于電絮凝凈化微污染水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通過對電絮凝分批處理河水的實驗研究,分析電絮凝方法處理微污染水的可行性,討論極板間距的改變對電絮凝處理效果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電絮凝處理技術(shù)可以用于微污染水凈化中,在電流密度為17.75 A/m2、極板間距為1.5 cm的條件下,反應30 min時,色度去除率為73.76%,濁度去除率為76.00%,懸浮固體去除率為85.71%,化學需氧量去除率為42.86%,總磷去除率為61.36%。在電絮凝反應中,極板間距對于微污染水的色度、濁度、懸浮固體和總磷去除效果具有明顯的影響。
[Abstract]:As a kind of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with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electroflocculation has been proved to have remarkable effect in industrial wastewater, domestic sewage and other seriously polluted water treatment. However,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the treatment of micro-polluted water by electroflocculation. The feasibility of treating micro-polluted water by electroflocculation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river water by electroflocculation in batches. The effect of electrode spacing on the effect of electrocoagulation treatment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lectroflocculation technology could be used in the purification of micro-polluted wat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urrent density of 17.75 A / m ~ (2) and polar plate spacing of 1.5 cm, and the reaction time was 30 min. The chromaticity removal rate is 73.76, the turbidity removal rate is 76.00, the suspended solid removal rate is 85.71,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removal rate is 42.86, the total phosphorus removal rate is 61.360.In the electroflocculation reaction, the distance between polar plates is turbidity for micro-polluted water, The removal effect of suspended solid and total phosphorus is obvious.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基金】:“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6YFC0401503,2016YFC04015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579216) 水利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經(jīng)費項目(201501007)
【分類號】:X5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寧,劉漢湖,時孝磊,后麗華,季麗英;超聲波技術(shù)處理微污染水的實驗研究[J];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shù)與設(shè)備;2005年04期
2 李黎;王志強;陳文清;;包埋固定化菌處理微污染水的對比研究[J];工業(yè)水處理;2012年08期
3 黃濤;微污染水處理新工藝[J];貴州化工;2005年05期
4 邱馳;白宇;周曉靜;;組合濾料處理微污染水的效果探討[J];遼寧化工;2008年09期
5 徐景翼,賈霞珍;含藻微污染水的高錳酸鉀預處理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1999年01期
6 沈江南;阮慧敏;汪華明;薛幼江;;集成膜技術(shù)處理微污染水的工藝研究[J];水處理技術(shù);2010年03期
7 宋柯,何慶,羅平;沱江河枯水期微污染水的處理對策[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8 張英俊;武道吉;欒韶華;;沸石在微污染水處理中的應用[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shù);2008年01期
9 朱華清;劉媚;;苔蘚—菌根菌共生體降解微污染水[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朱亮;水的微污染治理與城市供水水質(zhì)[J];環(huán)境保護;199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朱端衛(wèi);周懷東;劉玲花;李文奇;向琳;;不同濾料在微污染水生物慢濾中的去污效果比較[A];中國環(huán)境保護優(yōu)秀論文精選[C];2006年
2 饒婷;魯秀國;張攀;;農(nóng)業(yè)廢棄物核桃殼粉對模擬微污染水中鐵的靜態(tài)吸附特性研究[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曹楠;牟真;劉培啟;隗娜;吳濤;;含藻微污染水的預臭氧化處理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七屆水處理化學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蔡文廣;;電鍍廢水的克星-電絮凝機介紹[A];第九屆全國轉(zhuǎn)化膜及表面精飾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2年
5 孫金勇;莊云龍;;電絮凝-生化法聯(lián)合處理染料廢水的研究[A];第二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學術(shù)報告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王苗苗 胡保安;中交天航局設(shè)研院 研制成功一體式微污染水膜處理裝置[N];中國水利報;2011年
2 李興華;水口山四廠電絮凝廢水工程試生產(chǎn)達標排放[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9年
3 晨風 劉偉;滄州煉化投用電絮凝裝置一舉兩得[N];中國石化報;2009年
4 通訊員 李興華 李琦;采用新工藝 廢水能養(yǎng)魚[N];衡陽日報;2011年
5 李興華;這里的廢水能養(yǎng)魚[N];中國有色金屬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小忠;聚合十三鋁混凝與納米二氧化鈰光催化氧化聯(lián)用處理微污染水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年
2 喬瑞平;微污染水中微囊藻毒素的脫除技術(shù)研究[D];南開大學;2005年
3 高珊珊;電絮凝—電氣浮工藝處理微污染含藻水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仕穩(wěn);改性膨潤土顆粒制備及對微污染水中UV_(254)和NH_4-N的去除研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6年
2 尹振瓏;臭氧強化BAF處理微污染(窖)水的實驗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6年
3 安恩方;不同生物膜載體凈化微污染河水試驗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7年
4 賈鼎;用于微污染水處理的一體化凈水器的試驗研究[D];河北大學;2017年
5 魏成根;懸浮藻類處理微污染水的實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6 韓偉欣;生物滲透反應墻修復微污染水體的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4年
7 鄭思鑫;臭氧/生物沸石處理湘江微污染水試驗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黃濤;二氧化鈦—氧化鋁材料對水的凈化作用[D];貴州大學;2006年
9 陳冬令;前置反硝化BAF工藝處理微污染景觀河水的試驗研究[D];揚州大學;2011年
10 蔡志良;亞微米微粒的捕集技術(shù)研究[D];中國計量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6516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5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