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云岡石窟第9、第10窟窟前立柱形制考

發(fā)布時間:2017-10-06 02:51

  本文關(guān)鍵詞:云岡石窟第9、第10窟窟前立柱形制考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窟前立柱 形制 犍陀羅 融合


【摘要】:云岡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期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shù),是中國佛教藝術(shù)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jīng)典杰作。整座石窟氣魄宏大,外觀莊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shù)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吸收了印度犍陀羅藝術(shù)的有益成分,創(chuàng)建出云岡石窟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對我們研究雕刻、建筑、音樂、宗教都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云岡石窟中第9、第10窟的窟前立柱就是一個具有鮮明藝術(shù)特征的例子,其類似于殿堂廊柱式的雕刻形制與我們在其他石窟中所看到的形制有所不同,帶有明顯的印度甚至是希臘、羅馬式的建筑雕刻風格式樣,但又有所區(qū)別。本篇論文著眼于研究云岡石窟第9、第10窟窟前立柱,通過作者對云岡石窟的實地考察以及對國內(nèi)外文獻資料的研究,來論述其形成的時期、原因、內(nèi)容、傳承以及雕刻技法等,研究其與我們所看到的云岡石窟中其他洞窟以及國內(nèi)外一些典型洞窟的異同處,通過大量的比較與考證來說明其獨特之處,使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當時的文化現(xiàn)狀,了解佛教文化與藝術(shù)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從而一探當時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關(guān)鍵詞】:窟前立柱 形制 犍陀羅 融合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美術(shù)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879.2
【目錄】: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引言7-8
  • 第一章 云岡石窟概述8-10
  • 一、云岡石窟空間分布8
  • 二、云岡石窟時間分布、歷史沿革8-10
  • 三、云岡石窟的歷史地位10
  • 第二章 第9、第10 窟概述10-11
  • 一、第9、第10 窟開鑿時間及原因10-11
  • 二、第9、第10 窟形制11
  • 第三章 第9、第10 窟窟前立柱的形制11-13
  • 一、第9 窟窟前立柱形制12-13
  • 二、第10 窟窟前立柱形制13
  • 第四章 云岡石窟中其他窟室窟前立柱形制13-14
  • 第五章 國內(nèi)相似的廊柱形制的洞窟14-15
  • 一、天龍山石窟14-15
  • 二、響堂寺石窟15
  • 第六章 云岡石窟窟前立柱形制形成過程15-19
  • 一、佛教藝術(shù)的起源與發(fā)展15-16
  • 二、印度佛教石窟藝術(shù)16-18
  • 1、桑志僧房遺址中的石柱16
  • 2、坎哈瑞石窟16-17
  • 3、阿旃陀石窟17-18
  • 4、埃羅拉石窟群18
  • 三、印度佛教石窟藝術(shù)的演變及對云岡石窟的影響18-19
  • 四、此種立柱形制存在于云岡石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19
  • 第七章 追根溯源,希臘、羅馬藝術(shù)對佛教的影響19-21
  • 一、希臘文明影響印度佛教藝術(shù)的歷史原因19-20
  • 二、希臘、羅馬柱式的幾種形制20-21
  • 三、印度佛教石窟、云岡石窟對希臘文明的吸收與應用21
  • 第八章 云岡石窟窟前立柱形制引發(fā)的思考21-23
  • 結(jié)論23-24
  • 參考書目24-25
  • 后記2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智慧;;云岡石窟之美[J];中國宗教;2006年07期

2 柳林獨客;;雕刻在石頭上的王朝——云岡石窟[J];兩岸關(guān)系;2006年11期

3 劉溢海;;云岡石窟的傳說[J];滄桑;1993年02期

4 崔曉霞;周總理關(guān)懷云岡石窟[J];文物世界;2000年03期

5 郝功;關(guān)于魯迅與云岡石窟的幾則史料[J];大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6 影子;;風痕——時間走過云岡[J];科學之友;2006年02期

7 郝春濤;;云岡石窟佛文化的影視傳播內(nèi)蘊分析[J];藝術(shù)評論;2010年11期

8 李雪芹;;新編云岡石窟窟號的說明[J];文物;1988年04期

9 辛長青;;北魏營造云岡諸僧索微[J];文物世界;1990年01期

10 柳林獨客;;雕刻在巖石上的王朝[J];百科知識;2006年2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建華;;遼寧義縣萬佛堂北魏石窟窟龕形制之探微[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六、七合輯[C];1994年

2 徐永利;;塔中之塔——嵩岳寺塔形制探微[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shù)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3 蔡軍;李迪迪;;《營造法原》中“窗”的形制與裝飾藝術(shù)[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4 包志禹;;元代府州縣壇道之制[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shù)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5 胡漢生;;清乾隆年間修葺明十三陵遺址考證——兼論各陵明樓、殿廡原有形制[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五輯[C];1993年

6 蕭紅顏;;居丘、起墳與筑臺[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shù)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7 劉敘杰;;周代墓葬之形制與成就[A];營造第一輯(第一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選輯)[C];1998年

8 倪葭;;書畫文物保管保護與科學上架設想[A];博物館藏品保管學術(shù)論文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yè)第四——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編[C];2009年

9 ;常州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分期——兼談馬家浜文化分期[A];1981年江蘇省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暨吳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第一冊)[C];1981年

10 ;南京地區(qū)漢墓簡說[A];1982年江蘇省考古學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C];198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修兵;云岡石窟要打“防水戰(zhàn)”[N];中國消費者報;2008年

2 王恒;對云岡石窟深入調(diào)查研究的思考[N];大同日報;2009年

3 記者 白青峰 通訊員 陳發(fā)明;四大石窟將打造中國石窟游[N];經(jīng)濟日報;2006年

4 劉成根;云岡石窟搶修見證[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7年

5 王恒;對云岡石窟深入調(diào)查研究的思考[N];大同日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史涌濤;山上山下都是寶[N];大同日報;2011年

7 記者  宋芳;市領(lǐng)導深入云岡石窟研究院調(diào)研[N];大同日報;2006年

8 記者  史涌濤;云岡石窟榮列“2006年中國最令人向往的地方”[N];大同日報;2006年

9 劉修兵;云岡石窟要打“防水戰(zhàn)”[N];中國文化報;2008年

10 記者  楊紅英;云岡石窟申報國家5A級景區(qū)[N];大同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俊玲;建筑明器美學論[D];西安美術(shù)學院;2009年

2 周晉;寫照傳神—晉唐肖像畫研究[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07年

3 王曉帆;中國西南邊境及相關(guān)地區(qū)南傳上座部佛塔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4 張應橋;河南地區(qū)西周墓葬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5 魏文斌;麥積山石窟初期洞窟調(diào)查與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6 謝瑾;中國古代箜篌的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7 王鵬江;唐碑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元林;北朝——隋時期敦煌法華藝術(shù)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9 劉芳芳;戰(zhàn)國秦漢妝奩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黃良瑩;北朝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媛;云岡石窟第9、第10窟窟前立柱形制考[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11年

2 秦艷蘭;云岡石窟泥塑的調(diào)查與初步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3 侯峰;云岡石窟樂伎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積魁;云岡石窟9、10窟三維穩(wěn)定性分析與地震動力響應模擬[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1年

5 譚科艷;“十里河工程”對周邊環(huán)境及云岡石窟文物保護影響的研究[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06年

6 韓炳華;晉系青銅器文化因素研究[D];山西大學;2005年

7 劉穎;石窟中的文化融合與演進[D];四川大學;2005年

8 韓旭梅;中國傳統(tǒng)建筑柱礎藝術(shù)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9 周紀來;中國箏形制通考[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10 石宇;中國古代鎧甲材質(zhì)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7年

,

本文編號:98031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98031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b2c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