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的復制
本文關鍵詞:意義的復制
更多相關文章: 珠市口堂 禱告見證會 見證特點 神跡敘事 基督教意義的復制
【摘要】:近年來,北京市基督教發(fā)展迅速,信徒人數迅速增長,各種儀式的內容不斷豐富,這一現象值得關注與研究。作者選擇北京市基督教會珠市口堂為田野調查點,以珠市口堂最具特色的聚會——禱告見證會為考察對象,重點調查分析禱告見證會儀式中的見證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了解基督教宗教活動的形式與特點,認識基督教生存與發(fā)展的狀況,以期為宗教政策的制定和宗教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指導,運用田野調查、資料文獻及多學科借鑒的方法,尤其是文化人類學和宗教社會學關于“意義”的理論與方法,對北京珠市口堂的宗教儀式與行為進行調查,并對調查所得資料進行深入分析,力求準確和深入地把握考察對象,豐富基督教研究,填補國內基督教見證行為調查研究的空白。 作者通過對北京市基督教會珠市口堂的禱告見證會的田野研究,概括地介紹了珠市口堂發(fā)展的歷史與宗教活動的現狀;描述了禱告見證會以及見證的內容與程式,分析了見證的講述模式;在與講道和禱告的比較分析中,闡明了見證行為的特點與作用;并對見證行為的特征——神跡敘事進行了剖析,總結了支撐神跡敘事的基督教意義結構;對見證行為的內在本質——基督教意義復制的實現途徑進行了分析;揭示了見證滿足人類對秩序的要求之本質功能,指出意義復制問題對信徒的信仰生活具有的重要作用。 本文得出如下認識:1、見證是基督教宗教行為中一種重要的行 為方式。它以平信徒為行為主體,以神跡事件為主要內容,目的是 證明上帝的存在。2、見證行為的本質是信徒通過神跡敘事來復制基 督教意義,即上帝是全能、至善和人格化的。3、基督教意義復制的 特殊功能在于通過把信徒的生活納入有序的世界,以滿足信徒在認 知、情感和道德三個領域中對秩序的需求。4、基督教意義體系為信 徒提供一個宏大的秩序體系,以闡釋無序或提供闡釋的希望,同時, 還為人們因為無序所帶來的困擾和焦慮提供了一個宣泄的途徑。本 文認為,信徒的見證行為和基督教信仰都將會長期存在。 關鍵詞珠市口堂,禱告見證會,見證特點,神跡敘事,基督教意義 的復制
【關鍵詞】:珠市口堂 禱告見證會 見證特點 神跡敘事 基督教意義的復制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B979
【目錄】:
- 前言7-11
- 第一章 珠市口教堂及其禱告見證會11-16
- 第一節(jié) 珠市口教堂簡介11-13
- 第二節(jié) 珠市口堂的禱告見證會13-16
- 第二章 見證及其特點16-24
- 第一節(jié) 見證及其講述模式16-18
- 第二節(jié) 見證的特點18-24
- 第三章 神跡敘事與基督教意義的復制24-30
- 第一節(jié) 神跡敘事24-26
- 第二節(jié) 神跡敘事所復制的基督教意義26-28
- 第三節(jié) 基督教意義復制的實現途徑28-30
- 第四章 基督教意義復制的功能——從無序到有序30-38
- 第一節(jié) 見證中對無序的敘事31-34
- 第二節(jié) 基督教意義對無序的解釋34-36
- 第三節(jié) 生活世界的有序與基督教意義的復制36-38
- 結論38-39
- 參考文獻39-40
- 鳴謝40-41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陸軍;;改革開放后新疆藏傳佛教的恢復——以精河縣托林旦達蓋村蒙古族為個案[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2 曹月如;;人類學視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徑探討[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2期
3 胡昂;科學和宗教關系辨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4 伍雪;;試述我國早期門戶之祀對象的演變過程及門神的產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5 趙海妹;;從宗教信仰看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6 梁景時;文化精華與糟粕特征新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7 譚敏;;道教神話內涵及其表現形式[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張建新;基督教德育思想初論[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9 高珍輝;;云南劍川白族本主崇拜中的多元文化融合淺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徐雅潔;;西周“德”治思想溯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超;;如何看待我國的民族宗教問題[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蔣美華;李瑾瑾;;女性宗教認同研究——以鄭州市為例[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張鳳榮;王晶;;現階段我國農民精神信仰問題的性別研究[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周家瑜;;論佤族神林崇拜與生態(tài)保護——以耿馬勐簡大寨“黃佤”神林崇拜為例[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何林;;多樣的“天堂”之路——茶臘村三個不同宗教信徒的葬禮[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6 譚曉霞;;現代背景下的八寶鎮(zhèn)巫術現狀淺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7 秦星野;;從宗教社會學看傳銷新特點[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包斯欽;;游牧文化的必然性及歷史規(guī)律探析[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9 羅小芳;丁士仁;;清真飲食文化的內涵及其社會功能探析[A];中國回商文化(第二輯)[C];2009年
10 張踐;;從《易傳》、《禮記》看儒家的人文精神[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日元;公元4至9世紀拜占廷帝國基督教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4 李雁;新時期文學中的烏托邦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楊文法;熱貢賽姆耘宗教信仰類型與功能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馬小華;當前清真寺與回族鄉(xiāng)村社會之間關系的實地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何威;河州土司何鎖南家族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劉偉;十七世紀中葉之前漢民族和猶太民族宗教信仰品格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周強;回族風俗習慣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金東柱(KIM DONGJU);苯教古文獻《黑頭凡人的起源》之漢譯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敬宇;中國道教社會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陳志學;壯語語詞視野中的農耕文化觀念[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馬寧;改革開放以來呼和浩特市伊斯蘭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朱鯤鵬;大學生“跑廟”行為的社會學思考[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林萍;南宋江西地區(qū)民間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6 郭換平;石河子市基督教徒宗教認同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7 汪靜;伊斯蘭教對和諧鄉(xiāng)村社區(qū)建設的影響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8 徐英軍;宋代陰司信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陳慧達;海島發(fā)展變遷的人類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廖亞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域下信仰系統(tǒng)的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8969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89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