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試論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的可能性及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7-09-20 21:26

  本文關鍵詞:試論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的可能性及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馬克思主義 基督宗教 對話 可能性


【摘要】:基督宗教自20世紀60年代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來,轉(zhuǎn)變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揭開了與馬克思主義對話的序幕。50多年來雖沒有取得直接的較大進展,但這一轉(zhuǎn)變對基督宗教如何應對現(xiàn)代化、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社會主義中國基督信徒的存在及其人數(shù)的增長,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待宗教的觀點與政策日漸寬容與完善。由于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的特點,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的關系顯得尤為復雜。而雙方的變化為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的對話提供了可能性空間。 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選題的依據(jù)及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厘定了本選題的研究范圍等,明確了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來探討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的可能性及意義。 第二部分:介紹了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可能性的世界背景和中國背景。啟蒙運動奠定了理性主義傳統(tǒng),科技發(fā)展提升了人類認知能力,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沖擊了基督宗教在西方世界的神圣性,基督宗教呈現(xiàn)出意識形態(tài)功能正在消解與社會功能正在增強的特點。這一變化弱化了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在意識形態(tài)、社會組織實體方面的沖突,為對話提供了可能。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相遇,中國與具有基督文化背景的西方世界的相互了解,使對話確乎必要。中國基督宗教信徒人數(shù)增多,使馬克思主義者不能忽視這一現(xiàn)象,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遭遇困境、道德領域的危機等可以嘗試發(fā)揮基督宗教的輔助作用,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傳統(tǒng)為之提供了可能。 第三部分:介紹了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的歷史的、現(xiàn)實的分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無神論特征、革命性特征,蘇聯(lián)的反宗教政策、中國文革期間的宗教政策令基督信徒對馬克思主義存在疑懼心理;阶诮虒︸R克思主義理論的詆毀、蘇聯(lián)解體中宗教與民族分裂勢力的勾結、中國部分基督宗教徒與帝國主義的聯(lián)系、羅馬教廷與臺灣的形式外交等使馬克思主義者對基督宗教不得不加以警惕。因此對話應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尊重主權國家的政教關系傳統(tǒng)、不同信仰彼此包容等原則。 第四部分:從馬克思主義及基督宗教雙方理論方面的變化探討理論抽象層面對話的可能性。在梵二會議后基督宗教研究在思想方法上、教義內(nèi)容上、宗教信仰自由原則上教會圣統(tǒng)制上都發(fā)生了深刻的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積極變革;阶诮汤碚摰淖兓癁轳R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準備了基督宗教方面的理論可能性。改革開放以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宗教本質(zhì)上進行了重新解讀,不再局限于鴉片論;在宗教特征上進行了重新概括;提出宗教關系理論,將宗教關系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的五大關系之一,強調(diào)促進宗教關系和諧;提出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新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變化為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準備了馬克思主義方面的理論可能性。 第五部分:從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雙方在經(jīng)典內(nèi)容上、道德取向上、在實踐活動中互動對話的個案等具體內(nèi)容來探討雙方對話的可能性;阶诮淘谄浣(jīng)典中存在某種與共產(chǎn)主義相似的思想因素,在批判資本主義的話語上與馬克思主義具有相似性,在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有神論與無神論、階級斗爭等傳統(tǒng)爭論之處存在對話的空間;阶诮膛c馬克思主義在道德觀上、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具有相似性。并且在歷史上、在當代的交往實踐中存在互動交流的個案。 第六部分:從有利于宗教信徒與無神論者互相理解、和諧相處,有利于馬克思主義者與基督信徒逐步理解彼此的信仰,有利于當代人類社會進步,有利于“一球兩制”求同存異、共同發(fā)展,有利于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等來探討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基督宗教 對話 可能性
【學位授予單位】:湖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B91-05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錄10-13
  • 一、緒論13-22
  • (一) 選題的依據(jù)和意義13-14
  • (二)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4-19
  • 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4-15
  • 2.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15-19
  • (三) 研究范圍及命題厘定19-20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20-21
  • 1. 研究思路20
  • 2. 研究方法20-21
  • (五)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及不足21-22
  • 1. 創(chuàng)新之點21
  • 2. 不足之處21-22
  • 二、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的背景22-27
  • (一) 當代世界背景22-24
  • 1. 當代西方基督宗教意識形態(tài)功能正在消解與社會功能正在增強22-23
  • 2. 全球深入交往中當代中國無神論者與基督宗教文明對話的端倪23-24
  • (二) 當代中國背景24-27
  • 1. 基督宗教信徒人數(shù)增多24
  • 2. 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策略24-25
  • 3. 緩解道德危機的輔助手段25
  • 4. 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傳統(tǒng)25-27
  • 三、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的分歧及原則27-34
  • (一) 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的分歧27-30
  • 1. 來自基督宗教與馬克思主義的分歧27-29
  • 2. 來自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的分歧29-30
  • (二) 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的原則30-34
  • 1. 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原則30-31
  • 2. 尊重主權國家的政教關系傳統(tǒng)31-32
  • 3. 堅持不同信仰彼此包容的原則32-34
  • 四、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在理論抽象層面的可能性34-43
  • (一) 基督宗教理論解讀方面的變化34-36
  • 1. 基督宗教研究在思想方法上的變化34
  • 2. 基督宗教研究在教義內(nèi)容上的變化34-35
  • 3. 基督宗教研究在宗教信仰自由原則上的變化35-36
  • 4. 基督宗教研究在教會圣統(tǒng)制上的變化36
  • (二)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新解讀36-43
  • 1. 宗教本質(zhì)的重新解讀36-38
  • 2. 宗教特征的重新解讀38-40
  • 3. 宗教關系的重新解讀40-41
  • 4. 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新論41-43
  • 五、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在具體內(nèi)容層面的可能性43-57
  • (一) 雙方在經(jīng)典內(nèi)容上存在對話的可能性43-49
  • 1. 基督宗教《圣經(jīng)·新約》存在某種與共產(chǎn)主義相似的思想因素43-44
  • 2. 基督宗教與馬克思主義在批判資本主義話語上的相似性44-46
  • 3. 基督宗教與馬克思主義在傳統(tǒng)爭論之處存在著對話空間46-49
  • (二) 雙方在道德取向上存在對話的可能性49-53
  • 1. 基督宗教與馬克思主義在調(diào)整人與人的關系上具有相似性49-51
  • 2. 基督宗教與馬克思主義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具有相似性51-53
  • (三) 雙方在實踐活動中存在互動對話的可能性53-57
  • 1. 雙方在實踐活動中存在互動對話的歷史證明53-54
  • 2. 雙方通過彼此表達吁求互動對話的實踐個案54-57
  • 六、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對話的當代意義57-63
  • (一) 理論意義57-59
  • 1. 有利于宗教信徒與無神論者互相理解、和諧相處57-58
  • 2. 有利于馬克思主義者與基督信徒逐步理解彼此的信仰58-59
  • (二) 現(xiàn)實意義59-63
  • 1. 有利于當代人類社會進步59-60
  • 2. 有利于“一球兩制”求同存異、共同發(fā)展60-61
  • 3. 有利于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61-63
  • 結論63-64
  • 參考文獻64-70
  • 附錄:本人讀研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參與的課題研究70-71
  • 致謝7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樊志輝;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歷史互動之探析[J];學習與探索;2002年03期

2 卓新平;中國基督宗教的現(xiàn)代意義[J];中國宗教;2002年02期

3 劉元仁;基督宗教與中華文化[J];中國天主教;2004年05期

4 謝志斌;“基督宗教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綜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01期

5 侯惠勤,仲偉良;“馬克思恩格斯與基督宗教”問題的當代性[J];學海;2005年02期

6 何光滬;;文藝復興中的基督宗教與人文主義[J];人文雜志;2007年01期

7 楊華明;;“中國基督宗教研究進展資源”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2期

8 俸蘭;李偉;;基督宗教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教育的影響及政策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9 李林;;“基督宗教與社會轉(zhuǎn)型”學術研討會綜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01期

10 曹劍波;;基督宗教的敬畏觀[J];中國宗教;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建明;;中國基督宗教如何面向新世紀[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2 徐龍飛;;教父時代和中世紀的基督宗教哲學問題轉(zhuǎn)型探源[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陳聲柏;;近代以來甘寧青地區(qū)的基督宗教傳播及其研究——以2009年之前的中文文獻為中心[A];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第三輯)——第三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龍艷;;文學的宗教倫理批評——以西方文學與基督宗教為例[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王美秀;;基督宗教的社會倫理資源[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一輯[C];2004年

6 賴品超;;文化全球化與中國佛教對現(xiàn)代科學及基督宗教的回應[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褚瀟白;;社會反常與文化應激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試析北平輔仁大學基督宗教圖像本土化嘗試(1930-1949)[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九輯[C];2009年

8 孫艷燕;;由基層教會透視當代英國基督宗教的世俗化[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九輯[C];2009年

9 段琦;;西方基督宗教內(nèi)創(chuàng)世論與進化論之爭[A];全國生物進化理論研討會論文與論文摘要集[C];2000年

10 黃佳;;決疑論和經(jīng)權說比較研究[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輯[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曉峰;“基督宗教社會學說及社會責任”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2 楊華明;“中國基督宗教研究進展資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3 香港中聯(lián)辦協(xié)調(diào)部副部長 李平曄;佛教、基督宗教對生命本質(zhì)和社會參與的比較思考[N];中國民族報;2008年

4 記者 趙學義;第四屆基督宗教在當代中國的社會作用及其影響學術討論會在京舉辦[N];中國民族報;2008年

5 宗科;“基督宗教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6 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研究室主任 譚立鑄;基督宗教中的末世意識[N];人民政協(xié)報;2012年

7 卓新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處境中的基督宗教[N];中國民族報;2013年

8 劉清平;論宗教普愛與宗教仇恨的深度悖論[N];中國民族報;2006年

9 孫艷燕;“基督宗教與公共價值”學術研討會舉辦[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陳進國;相遇還是相知:基督宗教與中國民間信仰的對話[N];中國民族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邊茜;近代中國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2 杜忠鋒;基督宗教傳播與少數(shù)民族日常生活世界的建構[D];浙江大學;2012年

3 梁恒豪;榮格的基督宗教心理觀[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張愛輝;山東省煙臺市區(qū)的基督教徒苦難觀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朝華;現(xiàn)代歐美基督宗教的發(fā)展及對社會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8年

2 紅云;試論清末民國時期歸化城土默特地區(qū)的基督宗教[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瑋;論基督宗教與西方民主發(fā)展的淵源[D];山西大學;2009年

4 烏蘭其其格;試論清末民國時期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基督宗教[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5 孫家寶;思孟儒學與基督宗教“人論”的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劉江;基督宗教“寬恕觀”對現(xiàn)代社會倫理的意義[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林海萍;關于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內(nèi)蒙古地區(qū)基督宗教傳播史若干問題的探討[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8 東e,

本文編號:89048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89048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706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