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7-09-06 16:26
本文關鍵詞:中國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
【摘要】:進入工業(yè)時代以來,人類在創(chuàng)造巨大的物質、精神財富的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這些促使我們不斷去思考人類發(fā)展的新文明觀,建立“和諧社會”。“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諧”成為我國新時期的社會主調和建設重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大量的“和諧”思想,它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中國佛教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也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包括天人和諧、生佛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思想。佛教宇宙論中的緣起說是天人和諧的基礎,圓融思維是天人和諧的具體化。佛性論體現(xiàn)了生佛和諧,從另一側面看也是天人和諧的表現(xiàn)。佛教的善惡、孝親、慈悲觀念關注人性、家庭的和睦、社會的道德取向,是一種人際和諧的思想。佛教修行觀主要指戒律修持和心性修行,修行的目的是到達人生的終極解脫,這是宗教身心和諧的理想精神境界。中國佛教的和諧思想對于建立人與自然的新型和諧關系、重塑人際和諧的關系模式、提高人們道德修養(yǎng)、加強道德自律具有重要的現(xiàn)代意義。
【關鍵詞】:中國佛教 和諧'天人和諧 人際和諧 身心和諧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B949
【目錄】:
- 引言7-9
- 第一章 中國佛教宇宙論中的天人和諧思想9-15
- 第一節(jié) 中國佛教和諧思想的宇宙論基礎9-11
- 第二節(jié) “一念三千”圓融觀與天人和諧11-15
- 第二章 中國佛教佛性說中的生佛和諧思想15-24
- 第一節(jié) “眾生有性”與生佛和諧15-21
- 一、竺道生的“眾生有性”說15-16
- 二、天臺宗的“性具善惡”說16-19
- 三、華嚴宗的“生佛相即”說19-21
- 第二節(jié) “即心即佛”與生佛和諧21-24
- 第三章 中國佛教倫理中的人際和諧思想24-38
- 第一節(jié) 佛教善惡觀念與人際和諧24-28
- 第二節(jié) 佛教孝親觀念與人際和諧28-34
- 一、盡孝與報恩29-32
- 二、孝即向善32-34
- 第三節(jié) 佛教慈悲觀念與人際和諧34-38
- 一、大乘佛教的利他思想34-36
- 二、慈悲普救36-38
- 第四章 中國佛教修行論中的身心和諧思想38-51
- 第一節(jié) 戒律實踐與身心和諧38-43
- 一、戒律的基本精神38-41
- 二、戒律的主要內容41-43
- 第二節(jié) 心性修行與身心和諧43-51
- 一、止觀雙修43-47
- 二、頓悟與漸修47-51
- 第五章 中國佛教和諧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51-63
- 第一節(jié) 佛教天人和諧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52-56
- 一、佛教天人和諧思想有利于消融物我對立52-53
- 二、佛教天人和諧思想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化53-55
- 三、佛教天人和諧思想有利于保護自然環(huán)境55-56
- 第二節(jié) 佛教人際和諧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56-60
- 一、善惡報應能促使人們更關注自身行為所帶來的社會效果56
- 二、孝親思想有利于家庭和睦與社會穩(wěn)定56-57
- 三、慈悲精神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善待萬物57-60
- 第三節(jié) 佛教身心和諧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60-63
- 一、心性修行有利于培養(yǎng)高尚的人性60-61
- 二、身心和諧是對現(xiàn)代法律制度的有效補充61-63
- 參考文獻63-66
- 致謝66-67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67
本文編號:8041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80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