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圖騰學說詮釋中國古代神話——以禹娶涂山女神話與緯書感生神話為例的考察
本文關鍵詞:慎用圖騰學說詮釋中國古代神話——以禹娶涂山女神話與緯書感生神話為例的考察
【摘要】:在我國20世紀以來的古代神話研究中,圖騰學說以其新穎的理論工具的性質(zhì)而深受學者關注,在研究實踐中得到較多運用;以至在有的論著中,圖騰學說幾乎成為詮釋神話文本的萬能鑰匙。文中以禹娶涂山女神話與緯書感生神話為例的詳細分析足以說明,我們應當慎用圖騰學說詮釋古代神話。在神話研究中,導致過當運用圖騰學說的首要原因是單線進化論的影響;其次,對神話概念的理解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在研究實踐中,我們應注意古代神話產(chǎn)生與所處的具體歷史環(huán)境,并將其作為展開研究的一個基本前提。
【作者單位】: 齊魯工業(yè)大學文法學院;
【關鍵詞】: 神話 圖騰學說 狐圖騰 圖騰感生 緯書
【基金】:2011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J11WD21)
【分類號】:B932
【正文快照】: 在20世紀以來的中國古代神話研究中,圖騰學說以其新穎的理論工具的性質(zhì)而深受學者關注,并在有關研究中得到較多運用;甚至在有的論著中,這一學說幾乎成為詮釋神話文本的一把萬能鑰匙。但任何學說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過當運用則難免產(chǎn)生問題,給學術研究造成消極影響。圖騰學說自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潘嘯龍;評楚辭研究中的圖騰說[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愛華;;《任氏傳》與《聊齋志異》美狐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2 葉蓮;陰陽變易觀念及其思維方式[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林榮;;先秦時期旗的起源與演變歷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4 張勤東;;東漢時期災異思想的興盛及對當時社會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5 答浩;;立人之基 重德之本——論孔子修身理論形成的文化基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6 董皎怡;;中國神話不發(fā)達的原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7 趙愛華;;要妙之情傳千古——論《任氏傳》的美學精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5期
8 鞠曦;《周易》與易學[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9 宋野草;;從儒家的圣人觀看其現(xiàn)代價值[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10 傅道彬;《屯》卦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閻耀軍;索寶祥;;我國古代前饋控制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管理的啟示[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薛航;;神話傳說在現(xiàn)代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中的文化價值[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3 程平源;;儒家德性論源起考——以先秦“德”義變遷為考察對象[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4 陳鴻祥;;當代視野里的秋白意蘊[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二輯)[C];2008年
5 陳鴻祥;;當代視野里的秋白意蘊[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二輯)[C];2009年
6 鐘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wǎng)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7 趙生群;;《史記》三家注稱引《左傳》《國語》考校[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8 何元文;;豎沙煮鹽歷史地理考[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9 沈銘賢;;天人合一:意義與爭論——地震災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新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10 朱玲;趙京生;;《內(nèi)經(jīng)》針灸概念術語的文化詮釋[A];中國針灸學會針灸文獻專業(yè)委員會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別道玉;《國語》與先秦文化精神[D];南開大學;2010年
5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9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宮芳;先秦齊國的國家管理思想與實踐[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野;先秦休閑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姣美;明清以來的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湘潭大學;2010年
3 詹偉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薛萍;梁啟超的“新學語”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轉(zhuǎn)型[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劉世紅;彭龜年哲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6 吳丹潔;探尋“三生”教育智慧[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7 楊文文;二十世紀初中國兒童觀與兒童文學觀念發(fā)展進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吳衛(wèi)國;論道家心理健康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銀清;漢魏書牘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紀東佐;魏晉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釋道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7815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78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