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破山海明禪師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30 13:35

  本文關(guān)鍵詞:破山海明禪師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破山海明 思想 影響


【摘要】: 本文是對明末四川禪師破山海明的個案研究,包括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平事跡、思想、影響及地位等方面,主要是思想方面。破山是明末清初的高僧,為振興四川禪宗做出了巨大貢獻,已經(jīng)有一些人對他進行了研究,研究破山有重要的意義。 明末清初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動蕩、政治腐敗、戰(zhàn)亂頻仍,一片混亂。但這只是她的一面,她的另一面卻是光彩奪目。在這個時期,經(jīng)濟方面產(chǎn)生了我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思想方面生發(fā)了最初的民主啟蒙思想,同時還展開了我國明朝以來最早的、較深入的中西交流。 破山海明(1597~1666),四川大竹縣人,俗姓蹇,出身名門,但看破世事,于19歲出家,出川歷參憨山德清、無異元來、聞谷廣印、雪嶠圓信、湛然圓澄、密云圓悟等名宿,最后成為密云的嗣法弟子。后回蜀傳法,創(chuàng)立雙桂禪派,一時“雙桂道風,大振遐邇”。雙桂禪派一直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成為明清后我國西南佛教的主體。 破山海明有較豐富的禪學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心性論、談禪教凈戒、僧才思想、三教合一。心性論方面他主張佛性人人本有、本同;禪教凈戒方面,他認為四者雖有高低頓漸之分,但都是方便法門;他很重視僧才的培養(yǎng),認為這是振興佛教的關(guān)鍵;最后,他主張三教合一,三教不分彼此、優(yōu)劣。 此外破山還提出了一些參學方法,主要有:參學關(guān)系、參生死為要、參話頭、自參與拜師的關(guān)系等。他認為參學要相互依靠、互相促進;參禪,參生死為關(guān)鍵,參話頭是主要方法;自參與拜師應相結(jié)合,互不偏廢。他的這些思想和方法,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進一步豐富了禪宗尤其四川禪宗的禪學理論體系。 破山在當時有較大的影響,官紳支持,軍民信敬,傳法既廣,弟子又眾,是明末禪宗的重要人物,在禪宗史尤其四川禪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關(guān)鍵詞】:破山海明 思想 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B949
【目錄】: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第一章 緒論7-10
  • 第一節(jié) 研究意義7
  •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7-10
  • 第二章 破山所處的時代及其生平10-18
  • 第一節(jié) 破山所處的時代10-13
  • 一、全國形勢10-12
  • 二、禪宗狀況12-13
  • 第二節(jié) 破山海明生平事跡13-18
  • 一、初入佛門13-14
  • 二、游學參方14-15
  • 三、回蜀傳法15-17
  • 四、創(chuàng)宗立派17-18
  • 第三章 破山海明禪學思想18-30
  • 第一節(jié) 破山海明著作、師承介紹18-20
  • 一、著作介紹18-19
  • 二、師承關(guān)系介紹19-20
  • 第二節(jié) 破山海明的禪學思想20-25
  • 一、心性論20-21
  • 二、禪、教、凈、戒21-24
  • 三、僧才思想24
  • 四、三教合一24-25
  • 第三節(jié) 破山的參學方法25-30
  • 一、下工夫25-26
  • 二、三心、三善26
  • 三、參、學、行26-27
  • 四、以參生死為要27
  • 五、參話頭27-28
  • 六、發(fā)疑情28-29
  • 七、自參與拜師的關(guān)系29-30
  • 第四章 破山海明的影響與地位30-35
  • 第一節(jié) 破山海明的影響30-32
  • 一、破山當時的號召力30
  • 二、破山傳法受眾面之廣30-31
  • 三、破山的收徒創(chuàng)派31-32
  • 第二節(jié) 破山海明的地位32-35
  • 一、明末禪宗的重要人物32-33
  • 二、四川禪宗史上有巨大影響的人物33-35
  • 結(jié)語35-36
  • 參考文獻36-37
  • 附錄37-38
  • 致謝38-39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蘊華;佛教中“摩登伽女”原型與《聊齋志異·樂仲》篇之淵源探討[J];蒲松齡研究;2002年02期

2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J];蒲松齡研究;2006年02期

3 鄒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4 金小方;試論佛教的生命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5 王光照;卞魯曉;;20世紀《列子》及張湛注研究述略[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6 李昌舒;;自然與自由——論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7 談家勝;;池州區(qū)域文化資源中的教學價值探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8 譚代龍;;《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行初”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9 管欣;;中國佛教寺廟空間的意境塑造[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付長珍;宋儒境界的價值蘊涵[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學愚;;佛學模式轉(zhuǎn)換:“無我”與“如來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賈晉華;;古典禪與人間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張志剛;;共建和諧世界的“中國經(jīng)驗”——中國前輩學者探索成果評述[A];北京論壇(2010)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責任與行動:“信仰與責任——全球化時代的精神反思”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顧月琴;;再尋“孔顏樂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宣景宏;呂德國;王昭;;蘋果稱謂的探究和遼寧蘋果的栽培歷史[A];第四屆全國果樹種質(zhì)資源研究與開發(fā)利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6 龔穎;;《學,

本文編號:75960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75960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b46a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