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人本主義心理學
本文關鍵詞:禪與人本主義心理學
【摘要】: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以心傳心,心心相;達摩壁觀、專注一境,東土播種;六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史留《壇經(jīng)》,至此,源流古印度的禪完成了中國化,并在中華文明中占有光輝的一頁。 本文共分五部分闡述禪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關系及其現(xiàn)代意義。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研究原因和研究現(xiàn)狀。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禪宗思想的內涵,著重介紹禪宗思想的心性論、開悟論、自性論與佛性論。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著重介紹人本心理學的哲學基礎與馬斯洛、羅杰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思想。 第四部分主要闡述禪宗思想與人本主義的共通之處,從禪宗經(jīng)典壇經(jīng)、禪宗公案、禪修者訪談以及禪宗思想與人本主義理論進行論述。 第五部分總結禪宗與本土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fā)展,通過文獻研究與訪談,歸納總結得出結論:禪宗的人本主義思想對今天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具有指導價值,值得我們更加細致的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禪宗 人本主義心理學 壇經(jīng)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948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緒論10-14
- 第一節(jié) 文獻綜述與研究方法10-14
- 一、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0-11
- 二、 研究原因與問題的提出11-12
- 三、 研究方法12-14
- (一) 文獻研究法12
- (二) 綜合法12
- (三) 訪談法12-14
- 第二章 禪宗思想概述14-28
- 第一節(jié) 禪宗的形成與流傳14-17
- 一、 禪的歷史淵源與中國化14-16
- (一) 菩提東渡的達摩禪14
- (二) 禪的“一花五葉”與“五家七宗”14-15
- (三) 慧能的中國禪15-16
- 二、 禪宗經(jīng)典概述16-17
- 第二節(jié) 禪宗思想的內涵17-28
- 一、 禪宗的心性論18-20
- 二、 禪宗的本體論20-21
- 三、 禪宗的自性論21-22
- 四、 禪宗的佛性論22-24
- 五、 禪宗的開悟論24-28
- 第三章 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概述28-42
- 第一節(jié)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哲學基礎28-29
- 一、 人本主義的宗旨28
- 二、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哲學基礎28-29
- 第二節(jié)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主要理論29-42
- 一、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心理學29-32
- (一) 自我實現(xiàn)理論30
- (二) 需要層次理論30-32
- 二、 羅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學32-34
- (一) 自我的概念32
- (二) 羅杰斯的人格理論32-33
- (三) “以人為中心療法”33-34
- 三、 羅洛-梅的存在心理學34-36
- (一) 羅洛-梅的“存在本體論”35
- (二) 完整的人格理論35-36
- (三) 存在心理治療36
- 四、 布根塔爾的存在分析心理學36-37
- (一) 布根塔爾的學說總論36-37
- (二) 布根塔爾的“存在分析心理學”37
- (三) 對布根塔爾存在分析心理學的評價37
- 五、 超個人心理學37-39
- (一) 超個人心理學的產(chǎn)生37-38
- (二) 代表學者及其理論38-39
- (三) 對超個人心理學的評價39
- 六、 人本主義心理學方法論39-42
- 第四章 禪宗思想與人本主義心理學42-78
- 第一節(jié) 《壇經(jīng)》中重點概念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42-50
- 一、 《壇經(jīng)》42
- 二、 《壇經(jīng)》中的重點“概念”與人本主義心理學42-50
- 第二節(jié) 禪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要理論50-64
- 一、 禪宗與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心理學50-59
- (一) 禪宗開悟與馬斯洛高峰體驗理論50-53
- 第一,禪的“頓悟”起源與內涵50-51
- 第二,馬斯洛高峰體驗的概念與內涵51
- 第三,“頓悟”與“高峰體驗”狀態(tài)特征的相似之處51-53
- (二) 禪宗與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53-59
- 二、 禪宗與羅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論59-62
- (一) 禪宗與羅杰斯以人為中心療法59-61
- 第一,“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內涵59
- 第二,禪的人性觀與“以人為中心療法”的人性觀59-60
- 第三,參公案與非指導性原則60-61
- 第四,修行目的與個人形成61
- (二) 禪宗的教育觀與羅杰斯教育觀61-62
- 三、 禪宗與羅洛-梅、布根塔爾的人本心理學62-64
- (一) 禪宗與羅洛-梅的存在心理學63
- (二) 禪宗與布根塔爾的“本真”存在分析心理學63-64
- 第三節(jié) 禪的公案與人本主義心理學64-72
- 一、 禪宗公案64-65
- 二、 公案里的人本智慧65-72
- 第四節(jié) 與禪修者訪談72-78
- (一) 研究目的72
- (二) 研究對象72-73
- (三) 訪談內容與方法73
- (四) 訪談結果73-78
- 第一,關于問題“你為什么修(研究)禪”73-74
- 第二、關于問題“禪修行的目的是什么”74
- 第三、關于問題“如何達到修行的目的”74-75
- 第四,關于問題“有什么修禪的特殊心得么”75-76
- 第五,關于問題“禪對你生活最大的影響是什么”76
- 總結:與禪修者的對話中得到了哪些人本思想76-78
- 第五章 總結78-81
- 第一節(jié) 禪宗與本土的人本主義心理學78
- 第二節(jié) 中國化人本主義的思考78-81
- 參考文獻81-86
- 附錄86-87
- 訪談問題86
- 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86-87
- 致謝87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歡;;檢察官壓力源實證調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2期
2 劉發(fā)明;寫實、救贖與超越——對畢淑敏長篇小說《拯救乳房》的一種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3 吳梅君;劉冰;;基于自組織的網(wǎng)上答疑系統(tǒng)的設計[J];安徽工程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4 邱扶東,王書會;自我及其相關概念的心理學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5 方雙虎;;威廉·詹姆斯與人本主義心理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6 周小琪;;試談語文課程改革的人本主義趨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7 連文斌;;“以意逆志”的內涵探析[J];安康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梅向東;;“因聲求氣”:桐城派的誦讀之學[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9 霍文華;;外語語言焦慮的探究及應對策略[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任公偉;寫作是寫作者的選擇[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劉榮飛;;論生本管理的內涵與實施[A];國土資源職教改革與創(chuàng)新[C];2009年
2 肖健;;普通話分組合作學習法的研究——以貴陽幼師普通話口語教學為例[A];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白岸楊;;《白鯨》及其作者的宗教倫理觀分析[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徐儀明;;試論易學心理學的特質[A];首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暨第九屆全國易學與科學學會研討會、第十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徐儀明;;試論易學心理學的特質[A];第四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中醫(yī)治未病與亞健康暨第二屆亞健康經(jīng)絡調理學術研討會精選論文集[C];2010年
6 尹愛青;;解放、創(chuàng)造、發(fā)展——生命質量提升的本質意義——音樂審美教育人學價值透視[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7 陳昌茂;;論貴州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審美意蘊及旅游開發(fā)[A];西部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C];2004年
8 羅小平;;老年精神音樂學(Psychogeromusicology)在中國的應用與發(fā)展[A];第四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殷進福;盧奇林;;關于酒泉市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及對策的研究[A];《西部體育研究》2014年第4期(總第136期)[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瑞;中國競技體操制勝規(guī)律探驪[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金世余;我國中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曉明;主體幸福感模型的理論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4 劉藝虹;世紀之交都市言情劇的情愛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宋德勇;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解讀[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6 皮軍功;幼兒生活教學論[D];西南大學;2011年
7 吳國如;超越他者,成為主體[D];河南大學;2011年
8 蔡順興;數(shù)字公共藝術的“場”性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9 李林齊;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構成及交往實踐教育模式的實現(xiàn)[D];上海大學;2011年
10 景銀輝;“文革”后中國小說中的創(chuàng)傷性童年書寫[D];上海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秦峗;“來訪者中心”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進[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2 李潔;我國強制戒毒模式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偉;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學習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杜娟;論公務員的自我實現(xiàn)[D];湘潭大學;2010年
5 胡斯源;大學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丁雅敏;我國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文化傳播模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鄒蘭蘭;劉恒創(chuàng)作綜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黃驍健;“自我體驗式教學”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盧鳳霞;顧客體驗對家具品牌形象及品牌忠誠的影響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10 初青瑜;問題解決模式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7588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75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