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169窟壁畫塑像風格研究
本文關鍵詞:炳靈寺169窟壁畫塑像風格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炳靈寺169窟 藝術風格 形成因素 現(xiàn)代意義
【摘要】: 在中國石窟藝術的發(fā)展史上,炳靈寺石窟藝術占據(jù)了濃重的一頁,它的早期藝術風格對于研究中國石窟藝術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也是受印度佛教中犍陀螺風格和馬圖拉風格影響的重要見證。同時炳靈寺169窟的塑像與壁畫兼收并蓄多種藝術手法既融合了印度、西域手法又參雜了強烈的中原傳統(tǒng)繪畫風格,是早期石窟中比較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石窟,它比較集中的反應了我國早期佛教藝術的特色。它對于研究早期佛教壁畫及同一時期河西石窟壁畫塑像都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現(xiàn)代中國畫形式語言的轉(zhuǎn)換和時代性的體現(xiàn)都有非常強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現(xiàn)有對炳靈寺169窟的研究主要是從歷史學、考古學、佛教題材的角度出發(fā),在169窟壁畫塑像的內(nèi)容、形式研究等方面做出了詳盡的研究,但缺乏較深刻與系統(tǒng)的美學觀的闡述,對169窟所呈現(xiàn)的西秦時期獨特的藝術風格沒有整體性的、綜合性的、系統(tǒng)性的及對比性的分析。但事實上169窟塑像壁畫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所形成的多樣豐富的藝術風格及美學意義在壁畫的研究和中國繪畫的發(fā)展歷程都至關重要。 與以往文獻不同,本文著眼于研究169窟的藝術風格和風格形成的因素,具體內(nèi)容包括:169窟具有樸拙率真、裝飾性強、自由外拓、動靜相生、跡簡意澹、民族風情等強烈的藝術風格。而這些藝術風格的影響因素,除了受印度犍陀螺與馬圖拉風格以及西域石窟壁畫的影響,更重要的受到了中原傳統(tǒng)繪畫的影響,而這其中的魏晉之風和秦漢之美的影響因素又是容易被忽視的。本文主要運用形式主義研究方法,結(jié)合圖像學、色彩學、風格學等方法與理論,在圖像研究和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闡述169窟的藝術風格,對現(xiàn)存的壁畫塑像進行具體分析,以壁畫塑像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欣賞者的審美體驗為出發(fā)點,分析壁畫塑像的藝術風貌;再以具體壁畫塑像為例,對壁畫的形式、色彩、內(nèi)容、創(chuàng)作技法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論證,對壁畫和塑像所表現(xiàn)出的視覺現(xiàn)象進行剖析,探索169窟壁畫的美學理念;進而將壁畫塑像呈現(xiàn)的藝術風格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淵源聯(lián)系,揭示壁畫的藝術風格與形成因素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從比較學的角度出發(fā)對其同一時期的河西石窟群中有代表性的天梯山、麥積山的部分壁畫塑像作出橫向?qū)Ρ确治?將其藝術風格更加明晰化。通過對169窟壁畫塑像藝術風格的研究,一方面從視知覺角度對壁畫塑像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有了深入的認識,另一方面證實外來文化更主要的是中原傳統(tǒng)文化對169窟壁畫塑像的影響,從傳統(tǒng)中尋求借鑒,為現(xiàn)代中國繪畫帶來些許啟示。
【關鍵詞】:炳靈寺169窟 藝術風格 形成因素 現(xiàn)代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K879.2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
- 1 炳靈寺石窟史地背景及文化狀況10-13
- 1.1 炳靈寺石窟史地背景10-11
- 1.2 炳靈寺石窟史地佛教文化傳播活動11-13
- 2 炳靈寺169 窟塑像壁畫的藝術風格13-22
- 2.1 169窟壁畫塑像概況13-16
- 2.1.1 壁畫13-15
- 2.1.2 塑像15-16
- 2.2 169窟壁畫塑像藝術風格16-22
- 2.2.1 樸拙率真16-17
- 2.2.2 裝飾性強17-19
- 2.2.3 自由外拓19-20
- 2.2.4 動靜相生20-21
- 2.2.5 形簡意賅21
- 2.2.6 民族特色21-22
- 3. 炳靈寺169 窟壁畫塑像藝術風格的形成因素22-29
- 3.1 印度犍陀螺與馬圖拉風格的影響22-24
- 3.1.1 犍陀螺風格影響22-23
- 3.1.2 馬圖拉風格影響23-24
- 3.2 西域石窟壁畫風格的影響24-25
- 3.3 中原傳統(tǒng)繪畫風格的影響25-29
- 3.3.1 魏晉之風25-26
- 3.3.2 秦漢之美26-29
- 4. 炳靈寺169 窟與天梯山、麥積山石窟同時期壁畫塑像風格對比29-32
- 4.1 169窟西秦壁畫與天梯山北涼時期壁畫風格對比29-30
- 4.2 169窟西秦塑像與麥積山后秦時期塑像風格對比30-32
- 5. 炳靈寺169 窟壁畫的現(xiàn)代意義32-36
- 5.1 169窟壁畫藝術語言的轉(zhuǎn)換性32-34
- 5.2 169窟壁畫的現(xiàn)代意義34-36
- 附圖36-45
- 參考文獻45-46
- 后記46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愛波;彼皆絕代才 形去留其神——歸有光與蒲松齡古文藝術相通論[J];蒲松齡研究;2002年03期
2 周文斌;淺談董其昌的審美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3 江瀚;;略論荀子禮樂學說之思想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4 俞香云;;“風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龍·風骨》再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鄭笠;;剝離與消解系統(tǒng)中成就的審美境界——從莊子“美學”到“莊子”美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6 伏愛華;;徐復觀對莊子美學思想的再發(fā)現(xiàn)[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李清良;;徐復觀對熊十力哲學的繼承與突破[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李濤;;古代文論闡釋的“陷阱”——兼談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9 梅華;;平衡的打破與重建——韋應物性格的獨特性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10 于川;《呂氏春秋》美在“中和”思想淺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海燕;王秀萍;劉仲華;;中國傳統(tǒng)茶禪美學思想研究[A];科技創(chuàng)新 轉(zhuǎn)型升級 做大做強湖南特色茶葉——湖南省茶葉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馬正平;;“美”字“六書”與“本義”研究述評[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謝興偉;;韓拙《山水純?nèi)防L畫美學思想中的“理”論[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朱存明;;新時期以來中國美學史書寫的形態(tài)與反思[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郭濱妍;;淺析趙孟俯的“復古”思想[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6 李銳文;;論書畫同源的審美意義[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7 馬媛媛;;中國新水墨元素在紡織花型設計中的應用——關于藝術院校教學法的思考[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下)[C];2010年
8 孫金燕;;“如何 再短一點”——評洛夫的詩《曇花》兼談小詩[A];洛夫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卞敏;;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精神[A];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黃楠;吳昊;;論新古典主義設計的審美[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0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劉巍;王世貞的園林實踐與觀念[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2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呂偉;體用之間[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李向京;瞿小松音樂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侯艷;漢譯佛經(jīng)之美術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胡俊紅;中國家具設計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10 侯桂運;文言小說詩化特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曹藝;論漢字體設計中的“形”與“態(tài)”之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王騰飛;水彩畫當懷文抱質(zhì)——畫面與精神共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傳寶;唐代工筆人物畫中男子冠飾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西武;山地別墅環(huán)境景觀設計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9 張建敏;《文賦》“應感之會”說[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祝孚;傳統(tǒng)魚紋圖案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應用[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6969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69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