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書《佛說佛名經(jīng)》(二十卷本)研究
本文關鍵詞:敦煌遺書《佛說佛名經(jīng)》(二十卷本)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佛說佛名經(jīng)》 末法思想 三寶崇拜
【摘要】: 敦煌遺書《佛說佛名經(jīng)》(二十卷本)約產(chǎn)生于隋代,屬于偽經(jīng)。偽經(jīng)的內容大都反映了一定時期和地區(qū)的佛教在民間的流傳情況,反映了一定時期的社會思潮,對我們了解佛教在民眾中的流行很有幫助。此經(jīng)以元魏菩提流支譯的十二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為基礎,加上其它一些材料編撰而成。和十二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相比,多了經(jīng)典名稱和懺悔文、偽經(jīng)《大乘蓮華寶達菩薩問答報應沙門經(jīng)》。 隋代雖然結束了中土社會長期的分裂狀況,但綿延數(shù)百年之久的社會大動蕩給人們帶來的精神陰影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廣大民眾的內心深處,并持久地影響著人們的信仰趨向。因此,該經(jīng)對于我們了解南北朝到隋朝的佛教狀況有著重要價值。但由于該經(jīng)久已失傳,只能在敦煌寫本殘卷中找到。因此,搜集、鑒別敦煌遺書中屬于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的寫本殘卷,并進行錄校整理,為學術界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整理本,成為研究的前提。 筆者參與了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的錄校整理工作。在這個基礎上,本文首先對此經(jīng)產(chǎn)生的由來作一定的分析,以豐富的歷史資料說明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的內容與結構特點和其產(chǎn)生的歷史年代的社會思潮是相呼應的;其次通過對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中佛經(jīng)譯介年代的分析,指出此經(jīng)應產(chǎn)生于隋代,修正了前此產(chǎn)生于南北朝時期的觀點;再次就日本學者井ノロ先生所謂的“十八卷本”《佛名經(jīng)》問題方面作一定的分析;最后就該經(jīng)在《佛名經(jīng)》演變中的歷史地位試作一定的探討。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進行論述: 第一部分闡述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產(chǎn)生的由來; 第二部分論證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產(chǎn)生的歷史年代,以及介紹此經(jīng)的內容與結構; 第三部分主要就“十八卷本”問題,以及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在《佛名經(jīng)》體系演化中的歷史地位進行一定的探討。 通過以上闡述,說明: 一、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的產(chǎn)生是自南北朝以后,佛教內部長期流行的末法思想和三寶崇拜兩種思潮影響的必然結果; 二、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約產(chǎn)生于隋代; 三、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的內容與結構特征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流行的佛、法、僧三寶前懺悔之風氣; 四、日本學者井ノロ先生所謂的“十八卷本”其實是二十卷本的前十八卷; 五、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在《佛名經(jīng)》體系演化中處在中間的地位。
【關鍵詞】:《佛說佛名經(jīng)》 末法思想 三寶崇拜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B948
【目錄】: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9
- 緒論9-14
- 一、論文選題的意義9
- 二、諸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9-10
- 三、學界關于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的研究情況10-12
- 四、問題的提出與本文寫作構思12-14
- 第一章 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的產(chǎn)生由來14-37
- 1.1 佛名類等大乘經(jīng)典的影響14-22
- 1.1.1 從小乘到大乘佛陀觀的變化14-20
- 1.1.2 經(jīng)典的神化20-21
- 小結21-22
- 1.2 中土社會影響下的佛教信仰思潮22-34
- 1.2.1 社會歷史背景22-23
- 1.2.2 末法思想與三寶崇拜23-34
- 小結34
- 1.3 僧團戒律之弛蕩34-37
- 第二章 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的最終形成37-60
- 2.1 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產(chǎn)生的年代37-54
- 2.2 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的結構與內容54-60
- 第三章 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地位淺探60-81
- 3.1 對井ノロ泰淳認為的“十八卷本”之討論60-63
- 3.2 二十卷本《佛說佛名經(jīng)》承上啟下地位之驗證63-81
- 結語81-83
- 參考文獻83-87
- 致謝87-88
-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88-89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詹頌;乾嘉文言小說作者閱讀視野與作品故事來源(續(xù))[J];蒲松齡研究;2003年02期
2 秦川;論古代小說中佛、道“勸懲教化”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陶禮天;《出三藏記集》與《文心雕龍》新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4 于天池;論宋代小說伎藝的文本形態(tài)[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江合友;;唐代女冠詩人的婚姻境遇及其人生選擇——以李冶、魚玄機和薛濤為中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王立,陳昕馨;再論鬼靈酬恩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J];丹東師專學報;2003年04期
7 蕭放;民眾信仰與六朝社會[J];東方論壇;2003年03期
8 王群麗;《杜詩詳注》注文疑誤舉隅[J];杜甫研究學刊;2005年03期
9 高啟安;從莫高窟壁畫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飲食坐姿(下)[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10 張元林;莫高窟第275窟故事畫與主尊造像關系新探[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薛平拴;;論唐代商人階層的政治意識與自衛(wèi)意識[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2 拜根興;;初唐將領王文度事跡考述——兼論唐與百濟、新羅的關系[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3 小森陽子;;曇曜五窟新考——試論第18窟本尊為定光佛[A];2005年云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究卷)[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穆渭生;唐代關內道軍事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鄭f媐,
本文編號:6878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687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