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本體論問題辨析
本文關(guān)鍵詞:唯識學本體論問題辨析
【摘要】:唯識學中有著以"第八識"為本的本體論,阿賴耶識、異熟識、阿摩羅1(無垢識)是第八識從凡夫到大小乘圣賢不同階段的異名。眾生的第八識衍化出生住異滅物質(zhì)與精神世界,這個衍化過程只有邏輯的起點,而無時間的起點,在世界的衍化過程中第八識仍然保持其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體性。通過將第八識的阿賴耶性、異熟性修除,以完成本體的純化,逐步離開阿賴耶識、異熟識之名,成為佛地的阿摩羅識(無垢識),阿賴耶識、異熟識、阿摩羅識本質(zhì)上是同一個識。第八識與世間一切法的關(guān)系如水現(xiàn)波,體與現(xiàn)象和合不二、非一非異。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國學院;
【關(guān)鍵詞】: 唯識學 本體論 第八識
【分類號】:B948
【正文快照】: 佛教本體論一直是學術(shù)界關(guān)心的話題,相關(guān)的意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種觀點是佛學沒有西方哲學意義的本體論。如夏金華分析說:“西方哲學的本體論是與經(jīng)驗世界相分離或先于經(jīng)驗而獨存的原理系統(tǒng),并表現(xiàn)為運用邏輯演繹的方法進行純粹概念的推論。而佛學并不存在與西方哲學本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高永旺;鄭素娟;;佛教本體論承諾與終極關(guān)切[J];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2 宇恒偉;;原始佛教的本體論意蘊[J];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06期
3 夏金華;佛學理論中有“本體論”學說嗎?[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shù)季刊;2002年03期
4 吳可為;心理學、認識論還是本體論——對大乘唯識學的整體界定[J];浙江學刊;2001年04期
5 孫勁松;;唯識古今學對九識學說的不同解讀——兼論《宗鏡錄》對此問題的態(tài)度[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6 麻天祥;中國佛學非本體的本體詮釋[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6期
7 王耘;阿摩羅識與阿賴耶識[J];中州學刊;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J];蒲松齡研究;2006年02期
2 鄒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3 金小方;試論佛教的生命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李昌舒;;自然與自由——論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5 詹志和;二元合一:佛學本體論與美學本體論的共相[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張勇;;詩情與道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郭淑新;;慧遠的“因果報應”論新詮[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8 牛延鋒;胡東東;;論構(gòu)建和諧社會視野下佛教凈土宗的作用[J];保定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9 張志剛;;共建和諧世界的中國文化資源——我國前輩學者探索成果評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康莊;;禪宗彈指啟悟法之語用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學愚;;佛學模式轉(zhuǎn)換:“無我”與“如來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張志剛;;共建和諧世界的“中國經(jīng)驗”——中國前輩學者探索成果評述[A];北京論壇(2010)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責任與行動:“信仰與責任——全球化時代的精神反思”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王心竹;;論宋明理學的形成及佛學的助緣作用[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九輯】(下冊)[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稂荻;無盡的現(xiàn)象圓融[D];吉林大學;2011年
4 王振華;見心與踐心—羅汝芳哲學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藺熙民;隋唐時期儒釋道的沖突與融合[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耿;先秦道家人性論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7 李官福;佛經(jīng)故事對朝鮮古代敘事文學的影響研究[D];延邊大學;2003年
8 俞曉紅;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9 玄宗女貴蓮(釋慧蓮);東晉佛教思想與文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10 楊毅;宗教與戲劇的文化交融[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婕;青島市宗教園林歷史文化內(nèi)涵及環(huán)境特征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親觀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理治;佛性的沉浮[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劉王璐;寧瑪派大圓滿法與禪宗思想之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訾翠霞;中國佛教孝思想的特質(zhì)及現(xiàn)實意義[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榮梅;禪宗“自然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美學意蘊[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游云會;廬山慧遠佛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陳光衛(wèi);論《西游記》的八十一難[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魏魏;慧遠的凈土信仰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董曉迎;現(xiàn)代都市佛教入世模式及其面對的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方立天;天臺宗心性論述評[J];東南文化;1994年02期
2 方立天;從中國固有本體論的特色看中國佛教本體論的形成[J];佛學研究;1998年00期
3 胡曉光;佛法沉思錄之一──略論佛教本體哲學[J];法音;1996年06期
4 傅新毅;佛法是一種本體論嗎?——比較哲學視域中對佛法基本要義的反思[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5 夏金華;佛學理論中有“本體論”學說嗎?[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shù)季刊;2002年03期
6 方立天;華嚴宗心性論述評[J];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04期
7 麻天祥;中國佛學非本體的本體詮釋[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6期
8 方立天;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J];哲學研究;1997年09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慧仁;試論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理論差異及其實質(zhì)[J];法音;2003年12期
2 ;心識的力量——太虛唯識學思想研究[J];佛學研究;2005年00期
3 胡曉光;;從“二分”說看唯識學的主客相關(guān)理論[J];法音;2006年01期
4 徐東來;;唯識種子斷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常崢嶸;;“種子本有與種子始起”問題及其價值意蘊——唯識學一個傳統(tǒng)問題的再探討[J];宗教學研究;2006年04期
6 橫山}一;順真;劉泓;;唯識之意趣[J];世界哲學;2007年01期
7 陸沉;;“唯識”與“唯了別”辨析[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周貴華;;再論“唯識”與“唯了別”[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9 金剛;;唯識學中的“分別”概念之辨析[J];理論界;2008年12期
10 肖永明;;唯識觀行的現(xiàn)象學展開——兼及后現(xiàn)代生態(tài)世界觀的建立[J];法音;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彭彥琴;史運芳;;佛教之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理論探究——以唯識學種子說為例[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本報書評人 陳克艱;一本根底故、裁斷新的佛學門徑書[N];中華讀書報;2008年
2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楊新宇;從公眾選擇角度看科學與宗教的關(guān)系[N];中國民族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廣良;太虛唯識學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徐東來;唯識學“轉(zhuǎn)識成智”理論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高小強;唯識學“轉(zhuǎn)識成智”說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4 劉連朋;在佛學與哲學之間[D];南開大學;2006年
5 樸均吉;玄奘與韓半島佛教[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慧慧;唐代唯識學發(fā)展脈絡及其在敦煌地區(qū)的流傳[D];蘭州大學;2008年
2 袁宏禹;王恩洋唯識學思想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宏濤;中國唯識學的心性思想探析[D];四川大學;2006年
4 劉佳明;佛教唯識學中認知理論的探析與構(gòu)建[D];江西師范大學;2014年
5 孫改明;論熊十力與唯識學[D];吉林大學;2011年
6 王榮益;禪宗發(fā)展的唯識學背景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8年
7 高勛;王恩洋唯識學思想探微[D];吉林大學;2009年
8 宋玉波;唯識學在中國的理論發(fā)展(中古時期)[D];西北大學;2000年
9 王蒙;淺析唯識學種子說[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江瑞毅;唯識學轉(zhuǎn)識成智問題的現(xiàn)象學解釋[D];湘潭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410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64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