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儒略人性論研究
本文關鍵詞:艾儒略人性論研究
【摘要】: 本文選取艾儒略人性論為研究個案,以朱熹人性論作為參照,主要闡述了艾儒略人性論在天主教教義與儒家思想之間的調(diào)和以及艾儒略人性論與朱熹人性論之異同。 論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討艾儒略對“性”的內(nèi)涵界定。艾儒略認為“性為魂”,為天主化成賦予。為證明此觀點,艾儒略回應了“魂屬氣”與“性即理”兩個命題。 第二部分主要探討艾儒略對萬物一體思想的回應。萬物一體是中國由古而來的關于天人關系的觀念,認為人與天地萬物之間在本質(zhì)上相通。艾儒略對萬物一體的回應,將人與物之間的感應相通理解為機械的性體相同。 第三部分主要探討艾儒略對儒家性善論的調(diào)和。艾儒略肯定靈魂有為善作惡兩種傾向。儒家性善論認為:惡只是善的不及或過處。艾儒略試圖將其天主教義理與儒家正統(tǒng)性善論相調(diào)和,將人善惡之分的緣由歸結(jié)為三:原罪、稟氣及習俗。 第四部分主要探討艾儒略“克性”的觀念。艾儒略認為遠祖原初之性為純粹至善,則“率性之謂道”,但今人性體已被敗壞,故“克性之謂道”!翱诵浴钡奶岢鍪前迓該(jù)其天主教教義對儒家傳統(tǒng)性善論的重釋與反駁。 總之,艾儒略論性,一方面附會于儒家人性論,另一方面,又始終立足于天主教立場。在艾儒略的人性論中,附會儒家人性論思想時,必然對儒家人性論進行重新詮釋;而與此同時,艾儒略所要倡揚的天主教人性論也因為對儒家人性論的附會而發(fā)生改變。這就帶來了天主教人性論與儒家人性論的實質(zhì)性的碰撞與交流。
【關鍵詞】:人性論 天主教 儒家 艾儒略 朱熹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B979.2
【目錄】:
- 引言7-10
- 第一章 “性為魂”與“性即理”10-20
- 一、艾儒略“性為魂”的思想10-11
- 二、中國思想中的“魂屬氣”11-13
- 三、艾儒略對“魂屬氣”的回應13-15
- 四、朱熹思想中的“性即理”15-17
- 五、艾儒略對“性即理”的回應17-20
- 第二章:人物異性與萬物一體20-31
- 一、艾儒略思想中的三魂論20-21
- 二、先秦思想中的萬物一體21-23
- 三、宋明理學中的萬物一體23-27
- 四、艾儒略對萬物一體的回應27-31
- 第三章:人之“二性”與天命之性、氣質(zhì)之性31-42
- 一、艾儒略思想中的人之“二性”31-35
- 二、朱熹思想中的天命之性、氣質(zhì)之性35-39
- 三、艾儒略對儒家性善論的調(diào)和39-42
- 第四章:“克性”與“率性”42-48
- 一、中國思想中的“率性”42-44
- 二、艾儒略的“克性”思想44-47
- 三、“率性”與“克性”的相容相悖47-48
- 小結(jié)48-49
- 參考文獻49-56
- 附錄56-5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毛弟;李志勇;;張家樹主教就龔品梅獲假釋一事發(fā)表談話[J];中國天主教;1985年13期
2 盧廷璧;;內(nèi)蒙古烏盟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舉行代表會議[J];中國天主教;1986年15期
3 史暢;;中國天主教愛國會第四屆代表會議 中國天主教第二屆代表會議的京隆重舉行[J];中國天主教;1986年17期
4 劉方濟;;海梅·辛樞機主教訪問北京[J];中國天主教;1987年04期
5 ;簡訊四則[J];中國天主教;1988年01期
6 ;四鐘齊鳴圣新牧 眾聲同禱謝主恩——記天主教廣州教區(qū)林秉良神父晉牧典禮[J];中國天主教;1990年03期
7 吳學謙;;吳學謙副總理的講話[J];中國天主教;1991年01期
8 凌云;;中國天主教友好代表團訪問朝鮮[J];中國天主教;1991年04期
9 張岳透;黃巖市天主教房產(chǎn)獲得落實[J];中國天主教;1994年06期
10 ;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J];中國宗教;199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健民;;天主教在閩東的傳播和發(fā)展[A];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論文集(三)[C];1999年
2 徐麟;;環(huán)渤海地區(qū)的天主教地下勢力問題及對策研究[A];河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專輯[C];2007年
3 魏丹;;當前福安天主教教友的社會生活[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謝銘;;論馬賴與天主教在廣西的傳播[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吳伯婭;;值得重視的歷史文獻——《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評介[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6 聶向東;;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和諧——從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等工程設計談起[A];中國建筑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呂波;;榆林地區(qū)近代基督教的傳播與發(fā)展[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戴建兵;崔曉培;羅志斌;;清末民國時期河北省天主教傳布的范例——張莊和西灣子[A];董仲舒與河北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彭小瑜;;一個激進者的皈依——多蘿西·戴與天主教社會思想[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徐心希;;清代天主教在福建的傳播及其與民間秘密宗教的關系[A];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論文集(三)[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太平;市天主教愛國會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N];常德日報;2007年
2 駱永昆;“以安靜的方式堅持著勇敢”[N];人民日報;2009年
3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 周蘭蘭;沖突與契合[N];中國民族報;2010年
4 ;天主教禁忌[N];中國民族報;2003年
5 龔云;天主教昆明安徽兩教區(qū)舉行主教祝圣慶典[N];中國民族報;2006年
6 李勇邋通訊員 王惕 鐘揚;湖南天主教界紀念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成立50周年[N];湖南日報;2007年
7 記者 廖秀娟;市天主教愛國會選舉產(chǎn)生第二屆領導班子[N];汕尾日報;2008年
8 楊舜濤;羅文藻——天主教第一位中國籍主教[N];中國民族報;2003年
9 楊文興;市區(qū)新添一宗教活動場地[N];汕頭日報;2008年
10 胡若愚;奧巴馬大學演講,現(xiàn)場有人喊口號抗議[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施雪琴;西班牙天主教在菲律賓:殖民擴張與宗教調(diào)適[D];廈門大學;2004年
2 關立新;《韓非子》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3 張先清;官府、宗族與天主教[D];廈門大學;2003年
4 顧蓓;圣母崇拜的歷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5 馬占軍;晚清時期圣母圣心會在西北的傳教(1873-1911)[D];暨南大學;2005年
6 喬東;管理思想哲學基礎反思[D];清華大學;2005年
7 馬玉紅;論梁實秋人文主義人生藝術(shù)追求與實踐[D];蘭州大學;2006年
8 趙殿紅;清初耶穌會士在江南的傳教活動[D];暨南大學;2006年
9 張振國;拒斥與吸納:天主教對中國民間信仰的應對[D];山東大學;2008年
10 王汝坤;人性與政治的原則[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童惠;艾儒略人性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2 張媚;戰(zhàn)后臺灣天主教研究(1949—2000年)[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3 雷阿勇;在異教的葡萄園:日據(jù)時期臺灣天主教研究(1895—1945)[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要英民;天主教在一個普通村莊的變遷[D];山西大學;2007年
5 楊娟;凱瑟琳·安·波特,馴悍的天主教徒[D];蘇州大學;2004年
6 宋洪兵;“人情論”視角下的韓非像[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孫玲;明末來華傳教士艾儒略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8 吳愛邦;隨處體認天理[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馬亮;英國都鐸王朝宗教改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陶玲;明清時期君主對天主教的態(tài)度及其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047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604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