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念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安般念研究
【摘要】: 安般念是佛教修行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禪法,對這一禪法的研究有助于理解 原始佛教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背景,了解中印兩國的古代思想和文化,促進對南傳 上座部佛教的研究。從中我們可以管窺整個佛教演變的軌跡從而對三乘佛教產(chǎn) 生一個總體性的認(rèn)識。并且安般念研究對改(?)人們的保健養(yǎng)生,心理治療等方 面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本文主要對歷史上所有傳承安般念的重要顯教經(jīng)典進行梳理條貫,,對一些 重要的問題進行探討厘清,使顯教安般念得到完全、如實、精細(xì)的呈現(xiàn)。本論 文共分緒論、正文、結(jié)語三個部分。 緒論主要論述了安般念的定義,依據(jù)的五要經(jīng)典,傳承的主要情況,目前 研究的主要成果,本文的價值及目的。 第一章主要探討了《增一阿含經(jīng)》中的四事安般念和《雜阿含經(jīng)》中的十 六事安般念,闡明了《阿含經(jīng)》中安般念的體系、方法、要點等。 第二章對南傳安般念進行了研究。對南傳十六行和六妙門兩個系統(tǒng)的安般 念進行了詳盡的闡釋。說明了十六行出于佛傳,六妙門出于師傳。南傳安般念 雖然經(jīng)過幾千年的演化卻仍然保持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樣態(tài)。 第三章研究了北傳說一切有部所傳安般念。探討了呼吸產(chǎn)生的原因、狀態(tài)、 分類、先后、定義等等理論問題。闡述了十六行和六妙門兩種安般念的修法, 再次證明十六行出于佛傳,六妙門出于師傳。 第四章研究了《俱舍論》中的安般念!毒闵嵴摗分粋髁肆铋T,而未傳十 六行安般念,對安般念的定義、性質(zhì)、因緣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第五章研究了《成實論》中的安般念。論述了十六行和六妙門兩個系統(tǒng)的 修法,對安般念的性質(zhì)、優(yōu)點、呼吸的所依、先后、為何稱為“食”等等問題 進行了探討。指出此論所傳六妙門開大乘六妙門之先河。 第六章研究了《大安般守意經(jīng)》。以四禪,六妙門為此經(jīng)之大綱。 第七章研究了《修行道地經(jīng)》中的四事(六妙門)、十六特勝。 第八章研究了《坐禪三昧經(jīng)》中的安般念。對六妙門和十六事進行了研究, 探討了呼吸的自性和不同年齡的人的呼吸的情況等問題。 第九章研究了《達(dá)摩多羅禪經(jīng)》中的安般念。對此經(jīng)的性質(zhì)進行了研究, 對其二道四分的安般念修行體系進行了詳細(xì)的剖析。 第十章研究了天臺宗智者大師所傳安般念。對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 三種禪法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指出其與小乘安般念的每一個細(xì)微的區(qū)別。 第十一章研究了《瑜伽師地論》中的安般念。講了安般念七個方面的問題, 五種修習(xí),將大乘與小乘所傳安般念在理與行兩個方面的異同表露無遺。 結(jié)語闡述了佛教安般念不同于“外道”的基本特征在于空見,而大小乘在 這一空見之理解上的差異造成了安般念在大小乘的不同演化。
【關(guān)鍵詞】:安般 安般念 小乘 大乘
【學(xué)位授予單位】:四川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B94
【目錄】:
- 緒論7-12
- 第一章 《阿含經(jīng)》中的安般念12-19
- 第二章 南傳安般念19-37
- 第三章 說一切有部所傳安般念37-50
- 第四章 《俱舍論》中的安般念50-56
- 第五章 《成實論》中的安般念56-61
- 第六章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jīng)》中的安般念61-65
- 第七章 《修行道地經(jīng)》所傳安般念65-68
- 第八章 《坐禪三昧經(jīng)》中的安般念68-74
- 第九章 《達(dá)摩多羅禪經(jīng)》中的安般念74-82
- 第十章 天臺智者所傳安般念82-91
- 第十一章 《瑜伽師地論》中的安般念91-99
- 結(jié)語99-101
- 主要參考文獻(xiàn)101-105
- 致謝105
【相似文獻(xiàn)】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傳江;;佛教南山律宗種子戒體說及其“攝小歸大”義[J];宗教學(xué)研究;2011年02期
2 程恭讓;;《中論》“化迦旃延經(jīng)”頌有關(guān)的一些問題[J];法音;2011年09期
3 星云大師;;星云禪話(六九)[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8期
4 康莊;;禪宗彈指啟悟法之語用研究[J];長春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09期
5 蘇樹華;;趙州禪師的禪法宗旨[J];教育文化論壇;2011年04期
6 ;小乘禪[J];競爭力;2009年11期
7 支運波;;嚴(yán)羽《滄浪詩話》臨濟、曹洞高下論解[J];船山學(xué)刊;2011年03期
8 劉亞明;;作為大乘菩薩行法的“五法”懺悔[J];法音;2011年09期
9 星云大師;;星云禪話(六十)[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9期
10 喜金剛;;暹粒[J];東方養(yǎng)生;2011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光磊;;心·境·識——大休上師禪法評疏[A];紀(jì)念大休上人誕辰一百四十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月澄;;“真唯識量”是典型的共比量[A];因明研究[C];1990年
3 張慧遠(yuǎn);;《朱子語類》“理禪交融"思想探微[A];閩學(xué)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沈劍英;;論三種比量與簡別方法[A];因明論文集[C];1980年
5 沈劍英;;“真唯識量”略論[A];因明論文集[C];1980年
6 任平山;;龜茲佛教大小乘因素的史料分析[A];龜茲學(xué)研究(第二輯)[C];2007年
7 羅p
本文編號:5752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57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