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天臺學對唯識古學的吸收與抉擇
發(fā)布時間:2017-06-19 07:13
本文關(guān)鍵詞:早期天臺學對唯識古學的吸收與抉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天臺宗與唯識宗是中國佛教的兩大宗派。天臺宗教觀雙美,定慧相資,南岳初創(chuàng),天臺大成,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創(chuàng)立最早的一家。相對于唐代以弘傳玄奘新譯唯識經(jīng)典為主的慈恩系唯識學,唯識古學主要指南北朝時以弘揚舊譯《十地經(jīng)論》與《攝大乘論》為主的地論學派與攝論學派。早期天臺學的創(chuàng)立,是以《地論》與《攝論》的弘揚為背景的,慧思直接或間接問學的禪師,多與地論師有一定的關(guān)系,慧思與智者并長期與攝論師之干將慧曠律師交往,因此,南岳慧思與天臺智者師弟,不同程度的受到地論師與攝論師學說的影響。但天臺學并未因此成為唯識古學之一系,原因在于天臺學在吸收唯識古學的同時,有抉擇唯識學的一面,這種抉擇成為天臺學建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然而,過去的研究中,關(guān)于這一問題較少涉及。因此,本文以早期天臺學(主要以南岳慧思與天臺智榃為范圍)對唯識古學(包括地論師與攝論師)的吸收與抉擇為研究對象,試圖藉此把握天臺學之精神實質(zhì),進一步,通過中土人士對唯識學態(tài)度的具體分析來探索唯識學在漢地數(shù)興數(shù)衰的根本原因,藉此加深對唯識學的理解,同時也反思天臺祖師對唯識思想態(tài)度的實質(zhì)。 論文的主體部分分為八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對天臺學與唯識古學的概要介紹,慧思之前諸師與唯識古學的交涉,慧思禪法對唯識古學的吸收改造,智者對唯識古學的吸收與抉擇。具體如下: 第一章“天臺學的基本結(jié)構(gòu)與特色”是對天臺學的概要介紹。首先根據(jù)南岳慧思與天臺智者的踐履與著述,探討天臺學成立的核心要素,包括所依經(jīng)論、祖師的證悟境界、流傳下來的著述等幾個方面。天臺教學,可以濃縮為“教”與“觀”二者,觀主要指以三觀(次第三觀與一心三觀)為核心的止觀學說,
【關(guān)鍵詞】:早期天臺學 唯識古學 地論師 攝論師 如來藏 大乘空觀 無明 法性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B946.1
【目錄】:
- 緒論14-23
- 一、選題的意義14-16
- 二、研究現(xiàn)狀16-20
- 三、方法論的抉擇20-23
- 第一章 天臺學的基本結(jié)構(gòu)與特色23-54
- 第一節(jié) 南岳天臺的踐履與著述23-32
- 一、南岳慧思24-27
- 二、天臺智者27-31
- 三、天臺宗所宗教典31-32
- 第二節(jié) 基本結(jié)構(gòu)——三觀32-43
- 一、三智、三諦與三觀名義32-33
- 二、智者對三智、三諦、三觀的闡發(fā)33-38
- 三、一心三觀38-43
- 第三節(jié) 基本結(jié)構(gòu)——四教43-49
- 一、四教與三觀43-45
- 二、四教名義45-48
- 三、五時八教48-49
- 四、小結(jié)49
- 第四節(jié) 天臺學的定位與歸屬49-54
- 第二章 唯識三大士及唯識古學的主要觀點54-89
- 第一節(jié) 印度根本唯識學概況54-73
- 一、唯識三大士及其著作54-56
- 二、三大士思想的出發(fā)點——大乘空觀56-60
- 三、唯識學思想概要:八識與三性60-67
- 四、三大士的復雜思想67-73
- 第二節(jié) 唯識古學概貌(之一)73-80
- 一、地論師73-75
- 二、地論師的觀點75-80
- 第三節(jié) 唯識古學概貌(之二)80-89
- 一、真諦譯籍80-81
- 二、攝論師81-83
- 三、真諦的學說83-89
- 第三章 天臺學的準備階段與唯識古學的交涉89-104
- 第一節(jié) 慧思的師承89-90
- 第二節(jié) 諸師考辨90-102
- 一、明師90-91
- 二、最師91-93
- 三、慧師93-94
- 四、文師94-99
- 五、善慧大士99-102
- 第三節(jié) 小結(jié)102-104
- 第四章 南岳慧思的心意識說104-128
- 第一節(jié) 如來藏說104-111
- 第二節(jié) 心相與心性111-121
- 一、《大集經(jīng)》、《大智度論》中的心相與心性111-115
- 二、慧思的心性與心相說115-121
- 第三節(jié) “意”與“識”121-128
- 一、意識與意根121-123
- 二、轉(zhuǎn)識與藏識123-128
- 第五章 《大乘止觀》對唯識古學的融會與超越128-156
- 第一節(jié) 關(guān)于《大乘止觀》的歧義128-132
- 一、歧義之一:關(guān)于作者128-129
- 二、歧義之二:本論與天臺學的關(guān)系129-130
- 三、本文的立場130-132
- 第二節(jié) 本論的結(jié)構(gòu)與創(chuàng)作背景132-141
- 一、本論結(jié)構(gòu)概覽132-136
- 二、本論與《攝大乘論》結(jié)構(gòu)比較136-138
- 三、本論的創(chuàng)作背景:唯識古學面對的理論詰難138-141
- 第三節(jié) 本論對唯識古學的融會與超越141-152
- 一、從真實性說起141-144
- 二、體相用結(jié)構(gòu)說之一:真心緣起說144-146
- 三、體相用結(jié)構(gòu)說之二:無明緣起說146-149
- 四、止觀與唯心149-152
- 第四節(jié) 本論于天臺圓教的意義152-156
- 一、本論以圓攝別的旨趣152-153
- 二、本論所顯示的南岳天臺的不同路徑與風格及對天臺后學的啟示153-156
- 第六章 智者天臺學與根本唯識學的比較156-176
- 第一節(jié) 性相總論156-165
- 一、一念三千與唯識說156-160
- 二、三諦與三性、三無性160-165
- 第二節(jié) 止觀行證165-176
- 一、止觀名義165-168
- 二、圓頓止觀與緣總法止觀168-171
- 三、無生觀門與四尋思171-173
- 四、判位次173-176
- 第七章 智者論心意識176-200
- 第一節(jié) 《法界次第初門》、《覺意三昧》等中的心意識說176-182
- 第二節(jié) 《金玄》、《妙玄》及《維摩玄疏》、《維摩文疏》中的三識說182-188
- 一、《金玄》、《妙玄》中的七、八、九識183-187
- 二、《維摩玄疏》、《維摩文疏》中的六、七、八識187-188
- 第三節(jié) 正說:一念無明法性心188-200
- 第八章 智者對唯識古學的抉擇200-251
- 第一節(jié) 智者與唯識古學200-201
- 第二節(jié) 別教201-208
- 一、“別教”的出處201-202
- 二、智者對別教的界定202-205
- 三、別教泛說205-208
- 第三節(jié) 料簡地、攝諸師學說(之一)208-218
- 一、真修緣修208-213
- 二、四宗五宗213-218
- 第四節(jié) 料簡地、攝諸師學說(之二)218-228
- 一、識與唯識218-222
- 二、料簡《攝論》222-228
- 第五節(jié) 智者佛學史觀的特色228-237
- 一、尊經(jīng)228-230
- 二、無諍230-234
- 三、終極旨歸:解脫234-237
- 結(jié)束語237-240
- 主要參考文獻240-248
- 本人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248-250
- 后記250-251
- 四川大學博士論文研究創(chuàng)新自評表25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傅新毅;;何謂“唯識”?——從現(xiàn)象學的視角看“vij濼apti”(識)的定位[J];中國哲學史;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朝霞;早期天臺學對唯識古學的吸收與抉擇[D];四川大學;2005年
本文關(guān)鍵詞:早期天臺學對唯識古學的吸收與抉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618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46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