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石窟中的觀音圖像與信仰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08 02:11
隨著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8世紀(jì)后半葉至842年,河西、敦煌以及絲綢之路西域南道的部分地區(qū)先后為吐蕃人所統(tǒng)治。在這個戰(zhàn)爭頻繁、多民族相互交流的特殊時期,救難拔苦的觀音菩薩成為民眾重要的精神寄托。敦煌石窟中的壁畫以及藏經(jīng)洞出土的文書、絹紙畫保存了這一時期多個民族的關(guān)于觀音信仰的圖像與文獻(xiàn)。通過對這些材料的解讀,我們可以厘清觀音圖像的前后傳承、與西域、吐蕃在觀音信仰上的交流、從吐蕃傳入的新的菩薩樣式幾條線索,從而展示吐蕃統(tǒng)治時期觀音信仰的狀況。
【文章來源】:世界宗教文化. 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本文編號:3423226
【文章來源】:世界宗教文化. 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本文編號:34232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42322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