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契嵩思想與文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02 10:17

  本文關(guān)鍵詞:契嵩思想與文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契嵩是北宋著名禪宗僧人,其思想中對儒家排佛言論的反駁、對儒釋思想的融會、對儒家學說的闡釋以及對文道關(guān)系及寫作古文目的的辨析最具特色。目前學術(shù)界對契嵩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儒釋融會思想方面,因此嘗試在學術(shù)界研究的基礎(chǔ)之上,對契嵩的思想進行全面的認識是必要的。契嵩思想包含諸多方面,這與其時儒家與佛教所發(fā)生的變化關(guān)系密切,而貫穿于契嵩思想諸多方面的線索就是由儒家提倡并被佛教所認同的重建新秩序的要求。 契嵩對儒家排佛言論的反駁是通過對韓愈言論的批評來進行的,他站在佛教親相傳法的立場指責韓愈的道統(tǒng)說不可信,同時認為韓愈論性之言論混淆了性情,韓愈的論說只是圍繞“情”而言,并沒有言及“性”。同時契嵩以佛教適時而出反駁韓愈“六民三教”之說,以事佛在于使人趨善來反駁韓愈“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的觀點,而“六民三教”之說以及“佛不足事”乃至夷夏之辨是儒佛論爭的常規(guī)話題,契嵩借批評韓愈對之進行了回應。 契嵩對儒釋思想的融會主要體現(xiàn)在:他認為佛教與儒家治天下的王道是一致的,有助于統(tǒng)治者治理天下;他延續(xù)流行的以佛教“五戒”比附儒家“五!钡膶W說,并將儒家“五常”與佛教“五戒”的融合拓展到佛教的“五戒十善”、“六度萬行”;他從義理與行事兩個方面對佛教孝道進行了論述,提出并闡釋了“孝名為戒”、“孝為戒先”、“孝以誠為貴”的觀點,同時參考儒家的喪制,為佛教徒定出了守喪之道;他將佛教輪回報應說與儒家福禍思想進行了融通,認為儒佛兩家誠心齋戒以感召福報是相通的,儒家所言個人之“五福六極”通于佛教所說的善惡果報;他從本體的規(guī)定性層面將儒家所講的“誠明之性”與“實性一相”進行融通,并認為《中庸》之“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所揭示的宇宙生成思想與佛教“萬法唯心”思想相通。當然契嵩在反對儒家辟佛言論、融通儒釋思想的同時還針對其他佛教徒對禪宗法統(tǒng)的質(zhì)疑作出回應,維護了禪宗法統(tǒng)。從重建新秩序的角度看,契嵩反駁排佛言論、融通儒釋思想,在于破除儒家視佛教為重建新秩序的障礙這一疑惑,通過破除儒家之惑以表明佛教有助于新秩序的重建。契嵩反駁排佛言論、融通儒釋思想并積極引導儒家士大夫的“談禪”風氣,對儒家士大夫由慶歷之時的激烈辟佛最終變?yōu)槲鯇幹畷r的耽于禪悅有引導推助之功,從而影響了宋儒辟佛方向的轉(zhuǎn)變。 契嵩對儒家思想的闡釋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他通過對儒家學者解經(jīng)的評論,藉以表明儒家經(jīng)典中所蘊含的治國之道,同時他認為五經(jīng)均有助于治道,缺一不可。契嵩以大中來解釋皇極,并將皇極大中之道貫穿于三才九疇,體現(xiàn)于禮樂制度。他認為天下得治有賴于皇極中止之道,唯有遵循此道,方有助于理想的政治秩序的建立。最后契嵩認為皇極與中庸為表里關(guān)系,中庸是“禮之極而仁義之原”,從禮樂入手,中庸可學而至。契嵩討論心性學說之時以真如之心為本體,認為性無善惡,情有善惡。他對心性的討論與儒家學者的討論有諸多一致之處。對于重建新秩序而言,契嵩認為佛教的“性命之學”更應該成為重建新秩序的最后依據(jù)。 契嵩認為文章須“人文”、“言文”兼?zhèn)?同時古文寫作的目的在于“發(fā)仁義而辨政教”。契嵩對文道關(guān)系以及作文目的的討論與古文運動諸儒的觀點基本相同,其差異在于契嵩所言“人文”,即“道”的內(nèi)涵已不單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其中亦蘊含有佛教的思想。古文運動是宋代儒學復興的第一階段,而“回向三代”則是古文運動的主導觀念,因此從重建新秩序的角度看,契嵩對文道關(guān)系以及作文目的的闡釋也完全與古文運動諸儒重建新秩序的呼聲相合。契嵩思想的流傳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其文章的文采,其散文所具有的論端鋒起,氣勢浩然;意貫理融,博及古今;自然大方,平實曉暢;詳而不繁,要而不簡的風格與宋代散文風格一致,易于被人接收,從而為契嵩思想的被認可起到了輔助作用。與其散文相比而言,契嵩詩歌因其主要以自然景物及山居生活為主,其詩歌的語言往往用具有冷淡色調(diào)的詞匯,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淡的意境,使其詩歌風格以“清淡”為主,盡顯詩僧本色。
【關(guān)鍵詞】:契嵩 儒釋融合 儒學思想 文道觀 秩序重建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948;I206.2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緒論11-17
  • 一、論文選題的理由11-13
  •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分析13-16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16-17
  • 第一章 宋初儒家與佛教的新動向17-59
  • 第一節(jié) 宋初儒家之變化17-29
  • 一、重建新秩序的呼聲17-22
  • 二、入宋以來儒家的排佛思潮22-29
  • 第二節(jié) 宋初佛教之變化29-59
  • 一、宋初之佛教政策30-35
  • 二、三教融合思想的發(fā)展35-41
  • 三、釋子廣讀儒家經(jīng)典及"文學僧"的出現(xiàn)41-49
  • 四、禪宗的興盛與佛教其它宗派的復興49-53
  • 五、佛教史籍編撰的興盛53-59
  • 第二章 契嵩其人及其對儒家排佛言論的回應59-87
  • 第一節(jié) 契嵩其人及著述59-81
  • 一、契嵩生平履歷略述59-62
  • 二、契嵩之性格及行事特點62-71
  • 三、契嵩現(xiàn)存著述簡介71-81
  • 第二節(jié) 契嵩對儒家排佛言論的回應81-87
  • 一、對韓愈特有言論之反駁81-84
  • 二、借批評韓愈而回應儒家排佛言論84-87
  • 第三章 契嵩儒釋融會思想及其人對禪宗法統(tǒng)的維護87-125
  • 第一節(jié) 佛教符合于"王道"87-94
  • 一、佛教及其思想行為與儒家思想要求并不相違88-90
  • 二、佛教有益于帝王的道德教化90-94
  • 第二節(jié) 佛教"五戒十善"與儒家"五常"相合94-99
  • 一、契嵩以前"五戒"與"五常"之比附94-96
  • 二、契嵩對"五戒"與"五常"比附的拓展96-99
  • 第三節(jié) 理事兼及的佛教孝道觀99-104
  • 一、儒家孝道的內(nèi)涵100-101
  • 二、契嵩對佛教孝道的闡發(fā)101-104
  • 第四節(jié) 佛教輪回報應說與儒家福禍思想之融通104-109
  • 一、佛教輪回果報觀點105-106
  • 二、契嵩所舉儒家之福禍報應觀點106-107
  • 三、契嵩對佛教輪回報應說與儒家福禍報應思想的融通107-109
  • 第五節(jié) 《中庸》之思想與佛道相合109-113
  • 一、誠明之性與實性一相之融通110-112
  • 二、"生物不測"與"萬法唯心"之融通112-113
  • 第六節(jié) 契嵩對禪宗法統(tǒng)譜系的維護113-125
  • 一、禪宗法統(tǒng)傳承問題的出現(xiàn)113-114
  • 二、契嵩對禪宗西天二十八祖的考訂114-118
  • 三、對《傳法正宗記》的評價118-125
  • 第四章 契嵩對儒家思想的闡發(fā)125-151
  • 第一節(jié) 論經(jīng)明道126-132
  • 一、五經(jīng)蘊含治道126-131
  • 二、五經(jīng)不可偏廢131-132
  • 第二節(jié) 持皇極而致大公132-140
  • 一、契嵩對皇極的認識133-135
  • 二、治道之根本在于大公135-140
  • 第三節(jié) 契嵩對《中庸》之闡述140-151
  • 一、皇極與中庸為表里關(guān)系140-142
  • 二、中庸可學而至142-144
  • 三、契嵩對心性學說的闡述144-151
  • 第五章 契嵩的文學主張及創(chuàng)作151-199
  • 第一節(jié) 契嵩的文學主張151-160
  • 一、作文之目的:發(fā)仁義而辨政教151-154
  • 二、文章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須"人文、言文"兼?zhèn)?/span>154-160
  • 第二節(jié) 契嵩的散文創(chuàng)作160-184
  • 一、契嵩散文之內(nèi)容160-174
  • 二、契嵩散文之風格174-184
  • 第三節(jié) 契嵩的詩歌創(chuàng)作184-195
  • 一、契嵩詩歌之內(nèi)容185-191
  • 二、契嵩詩歌風格特征:清淡191-195
  • 第四節(jié) 后世對契嵩詩文的評論195-199
  • 一、后世對契嵩散文的評論196-198
  • 二、后世對契嵩詩歌的評論198-199
  • 結(jié)論199-203
  • 參考文獻203-211
  • 致謝211-213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科研成果213-21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文明;師子比丘與后四祖[J];貴州社會科學;2001年02期

2 陳俊民;宋明“三教合一”思潮中的“心性”旨趣[J];河北學刊;1991年03期

3 郭朋;從宋僧契嵩看佛教儒化[J];孔子研究;1986年01期

4 普慧;;“史”與宗教[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5 陳雷;;契嵩“儒佛一貫”說的邏輯理路[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王月清;論宋代以降的佛教孝親觀及其特征[J];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04期

7 郭尚武;契嵩生平與《輔教編》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8 馮國棟;宋代佛教史學略論[J];史學史研究;2005年02期

9 魏道儒;從倫理觀到心性論──契嵩的儒釋融合學說[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2期

10 邱小毛;;北宋釋契嵩的生平及文論[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高慎濤;北宋詩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鐘楠;契嵩思想與宋代佛教的儒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契嵩思想與文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078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4078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305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