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蒙古族穆斯林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蒙古族穆斯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蒙古族穆斯林是中國較為獨特的一個族群,他們的聚集區(qū)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阿拉善盟左旗東北部的罕烏拉、敖倫布拉格、巴彥木仁、烏斯太、宗別立等蘇木以及巴彥浩特鎮(zhèn),人口有2000人左右(見安孟和《阿拉善信仰伊斯蘭教蒙古族》)。當?shù)厝藗兎Q他們?yōu)椤懊晒呕鼗亍薄ⅰ袄p頭回回”或者“蒙古浩騰”(浩騰:蒙古語意為穆民、伊斯蘭教徒)。 這支蒙古族生活在阿拉善左旗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與周邊主體信仰藏傳佛教的蒙古族以及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等共同生活、和諧相處的同時,也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本文將以筆者田野調查所搜集的第一手材料為研究對象;在前人對蒙古族穆斯林歷史來源、文化和現(xiàn)狀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文獻研究法、訪談等方法將蒙古族穆斯林特殊的多元歷史文化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緒論部分將主要闡述選擇該題目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歸納和總結以往學者對蒙古族穆斯林歷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并進一步將研究蒙古族穆斯林歷史文化時所應用到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整理。后四章將分別從歷史來源、宗教文化、大眾節(jié)日文化和傳統(tǒng)現(xiàn)代生活四個方面對蒙古族穆斯林這一特殊群體進行全面的分析。第一章首先對調查地的情況進行概括,從歷史、民族等幾個方面進行介紹,使得讀著對蒙古族穆斯林生存空間有個大致的了解。其次筆者主要從前人對蒙古族穆斯林來源的各種觀點進行梳理開始,通過對歷史文獻,民間傳說的推敲,試圖在該問題上提出個人的見解。第二章將從蒙古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及其場所。宗教節(jié)日和禮拜儀式相關的習俗文化兩個方面探討蒙古族穆斯林的信仰狀況。第三章主要研究蒙古族穆斯林文化中蒙古因子對其所產生的影響,及其“伊斯蘭—蒙古文化融一身”現(xiàn)象,主要從敖包祭祀習俗及其傳承現(xiàn)狀、那達慕及其文化特色和祭祀火神儀式的傳承現(xiàn)狀三個方面入手。第四章將從蒙古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服飾、飲食住行文化上對其現(xiàn)狀進行細致的描述。 總之,筆者將在全而性和整體性的前提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以扎實細致的田野調查資料,從民族學視角來細致描述蒙古族穆斯林這一支群體的生活風貌,進而對蒙古族文化的多樣性做出一定的論述。
【關鍵詞】:浩騰人 蒙古族穆斯林 多樣性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C95;B968
【目錄】:
- 摘要2-4
- ABSTRACT4-7
- 緒論7-14
- 第一節(jié) 選題意義7-9
- 第二節(jié) 研究動態(tài)9-11
- 第三節(jié) 理論與方法11-14
- 第一章 蒙古族穆斯林基本概況與歷史淵源14-34
- 第一節(jié) 基本概況14-22
- 第二節(jié) 歷史來源22-34
- 第二章 蒙古族穆斯林文化特征之一—以宗教為中心34-47
- 第一節(jié) 宗教信仰及其活動場所34-37
- 第二節(jié) 宗教節(jié)日和禮拜儀式相關的習俗文化37-47
- 第三章 蒙古族穆斯林文化特征之二—以大眾節(jié)日為中心47-60
- 第一節(jié) 敖包祭祀習俗及其傳承現(xiàn)狀47-54
- 第二節(jié) 那達慕及其文化特色54-56
- 第三節(jié) 祭祀火神儀式的傳承現(xiàn)狀56-60
- 第四章 蒙古族穆斯林文化特征之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生活60-76
- 第一節(jié) 日常生活中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60-64
- 第二節(jié) 服飾文化64-68
- 第三節(jié) 飲食和住行文化68-76
- 結語76-81
- 參考文獻81-84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84-8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明俊;夏亮;;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穆斯林[J];中國穆斯林;2006年03期
2 敏忠秀;;你所不知道的中國邊緣穆斯林群體——簡評丁明俊教授《中國邊緣穆斯林族群的人類學考察》[J];中國穆斯林;2010年04期
3 王玉霞;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穆斯林[J];回族研究;2001年02期
4 梁秀榮;;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04期
5 馬燕;;歷史上河湟地區(qū)回族與蒙古族的社會交往[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任維楨;;人類學視野中的邊緣化穆斯林族群[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丁明俊;對我國穆斯林民族文化特征的幾點認識[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8 鄭瑾;;淺析阿拉善東北部蒙古族民歌的調式特點[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9 灻秋od;泉州修~U回族文物古跡[J];中國穆斯林;1958年01期
10 艾夫;也娗宰牲UO楲[J];中國穆斯林;195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洪洋;;對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一些思考[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龔友德;;《清真指南》與儒家倫理[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3 伍德勤;;伊斯蘭教對舊中國穆斯林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吳幼雄;;泉州伊斯蘭教的歷史[A];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論文集(三)[C];1999年
5 黃秋潤;;臺灣郭氏風俗與百崎回俗關系[A];惠安民俗研討會論文集[C];1992年
6 孫振玉;;從馬德新的《朝覲途記》看近代西南絲綢之路[A];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7 廖大珂;;從《三寶壟華人編年史》看伊斯蘭教在印尼的早期傳播[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徐小鳳;;對伊斯蘭政黨現(xiàn)象的一點思考[A];世界政黨發(fā)展與當代中國政黨制度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孫振玉;;論明清回回理學[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馬平;;回商倫理思想及其他[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榮堯;黃河邊的蒙古族穆斯林[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記者 塔娜;深化我國東南亞和伊斯蘭教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3 記者 王遠;我州伊斯蘭教第六次代表會議召開[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7年
4 沙星海;市伊斯蘭教第五次代表大會舉行[N];平頂山日報;2006年
5 高欣;我省召開伊斯蘭教第六次代表會議[N];遼寧日報;2008年
6 實習記者 葉嬌;伊斯蘭教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N];吐魯番報(漢);2008年
7 記者 李學梅;第三屆猶太伊斯蘭教和平大會呼吁巴以和解[N];人民日報;2008年
8 左明智;漸入佳境的90年代[N];中國民族報;2008年
9 記者 趙耕;陽安江會見市伊斯蘭教協(xié)會會長[N];北京日報;2008年
10 文刀;伊斯蘭教的新月標志與偶像禁止[N];中國民族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亞黑亞(Yahya Ould Mohamed Mahmoud);毛里塔尼亞與中國現(xiàn)代經(jīng)濟思想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常玢;論影響中亞穩(wěn)定的兩大因素:伊斯蘭教與大國爭奪[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曲洪;伊斯蘭教與中東宗教政治反對派[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王林聰;當代中東伊斯蘭國家民主化若干問題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張來儀;帕米爾宗教文化初探[D];暨南大學;2005年
6 齊明敏;阿拉伯阿拔斯“苦行詩”及其與中國唐宋“出家詩”之比較[D];北京外國語學院;1993年
7 敏敬;文明的多維交往[D];西北大學;2006年
8 劉玉釗;馬注生平及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丁克家;當代甘寧青城市化進程中的伊斯蘭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10 吳建華;西北回族伊斯蘭教育的歷史與當代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利德;中國蒙古族穆斯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韓蓮;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文化的民族學調查與思考[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燕寧娜;寧夏清真寺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4 尤太中;簡論伊斯蘭教在哈密地區(qū)的傳播和發(fā)展[D];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
5 烏日漢;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善蒙古族宗教民俗探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6 何玉紅;明清時期伊斯蘭教中國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郭全芝;土耳其伊斯蘭復興運動的歷史考察[D];吉林大學;2005年
8 白鶴;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主要異同初探[D];內蒙古大學;2005年
9 楊群;沖突與調適[D];蘭州大學;2006年
10 劉艷霞;伊斯蘭教在蒙元時代的中國化[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蒙古族穆斯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91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3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