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唯識”理論中的“名言”問題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7-05-01 03:10

  本文關鍵詞:“唯識”理論中的“名言”問題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討論的主題是關于唯識學中的名言,所謂“名言”廣義地指一切和名稱、語言相關的內容,包括諸如指稱事物的概念(名)、概念所詮說的對象(相)、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義)、語言在認知活動中分別認知對象的作用、世俗層面的言說習慣等等。在這些議題當中,本文著重考察的是我們認知活動中的語言的角色、地位和發(fā)揮的作用。 本文主體部分由四個章節(jié)組成。第一、第二章討論了名言在經驗認知(現(xiàn)行)活動中的作用,但側重點略有不同。第一章主要分析在現(xiàn)行的識轉變中,認知對象通過名、相的作用顯現(xiàn)出差異和分別,進而被構造成具有種種相狀的現(xiàn)象世界;第二種側重于解釋語言勢力,也即現(xiàn)行分別活動的“行相”促成了吾人對于認知對象的實在性的執(zhí)著。第三章進入到經驗認知的背后,分析潛藏在阿賴耶識中的名言勢力(唯識學比喻為“種子”)是生成經驗認知條理不亂、因果相續(xù)的原因,并且吾人依據(jù)各自阿賴耶識中“共相種子”的“相似”而預設了獨立的外部世界的存在。第四章則轉而分析,盡管語言是顛倒認知的因,但唯識學同樣認為名言對于修道實踐有著指引性的作用,此時的語言被特別稱作“意言”。 唯識學的知識論和語言概念活動密不可分。在經驗認知中,語言概念及其相狀既是認知的對象同時也是使得對象自身呈現(xiàn)出千差萬別相貌的原因。在經驗認知中的這些語言功能長久地、不斷地保留在阿賴耶識當中,使得在下一期認知發(fā)生時主體繼續(xù)攜帶相似的相狀。所以,雖然究竟而言每個人的感知對象都是不同的,但由于各自相似的八識和阿賴耶識的熏習,相互之間會產生持久的、相似的、共通的認知。不過,我們很容易錯誤地預設這些共同認知對象有客觀的對應物,并且與我們的語言有本質的相應關系。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通過語言及其所傳達的意義來把握正確的道理,進而觀察到語言本身的局限性,轉入唯識學宗教意義上的修行實踐。
【關鍵詞】:唯識(vijnaptimatra) 名言 行相(akara) 名言熏習(vasana) 意言(manojalpa)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B948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緒論7-15
  • 第一節(jié) 問題意識與寫作動機——從“唯識”(vijnapti-matra)一詞談起7-9
  • 第二節(jié) 本文議題與基本框架9-11
  • 第三節(jié) 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回顧11-14
  • 一 文獻綜述11-13
  • 二 相關議題研究回顧13-14
  • 第四節(jié) 本文寫作進路與方法14-15
  • 第一章 假說(upacara)、相與識轉變(vijnanaparinama)15-37
  • 引言15
  • 第一節(jié) “相”與“假說”15-22
  • 一 《三十頌》初頌之對讀15-18
  • (一) 原頌翻譯15-16
  • (二) 文獻之考察16-18
  • 二 “相”可能對應的梵文原詞18-21
  • 三 “假說(upacara)”與“假立(prajnapti)”21-22
  • 第二節(jié) 識轉變22-29
  • 一 “轉變”的兩種理解22-26
  • 二 《成唯識論》與窺基所傳三種“識轉變”說26-29
  • 第三節(jié) 分別、行相與名言29-35
  • 一 “分別”的內涵29-32
  • 二 相分與行相32-35
  • 第四節(jié) 結語35-37
  • 第二章 遍計所執(zhí)性(parikalpita-svabhava)與名相37-54
  • 引言37-38
  • 第一節(jié) 唯識學對“名”、“相”的定位與遍計所執(zhí)性38-40
  • 第二節(jié) 《大乘莊嚴經論》中的遍計所執(zhí)相(parikalpita-laksana)和名言40-43
  • 第三節(jié) 《唯識三十論頌》的遍計所執(zhí)性43-45
  • 第四節(jié) 《攝大乘論》中的名勢力與所遍計45-49
  • 第五節(jié) 《三自性論頌》中的遍計所執(zhí)性與名言49-53
  • 第六節(jié) 結語53-54
  • 第三章 阿賴耶識與名言熏習54-77
  • 引言54
  • 第一節(jié) 因轉變和果轉變54-57
  • 第二節(jié) 作為因轉變的阿賴耶識(一切種識)57-66
  • 一 等流習氣(名言種子)與分別自性緣起57-58
  • 二 分別自性緣起58-60
  • 三 名言種子(熏習)60-66
  • 第三節(jié) 阿賴耶識的果轉變66-72
  • 一 內執(zhí)受與主體之構成66-68
  • 二 外器世間與共相世界之構成68-72
  • 第四節(jié) 結語72
  • 附論:同時因果與異時因果72-77
  • 第四章 唯識的悟入與意言一兼論加行位“四尋思”與見道位“后得智”77-102
  • 引言77-78
  • 第一節(jié) 何為“意言”78-82
  • 一 作為能分別的意言79-80
  • 二 作為所分別的意言80-82
  • 第二節(jié) 資糧位中的意言82-85
  • 第三節(jié) 加行位中的意言85-93
  • 一 意言與四尋思(paryesana)85-88
  • 二 唯意言與唯識88-93
  • 第四節(jié) 結語93
  • 附論:見道位的無分別智與后得智93-102
  • 第五章 結論102-108
  • 第一節(jié) 全文總結與重點回顧102-105
  • 第二節(jié) 意義與展望105-108
  • 參考文獻108-115
  • 后記115-11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林國良;;唯識思想前后期價值取向之重要變化——《解深密經》與《成唯識論》三自性理論比較[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周貴華;;再論“唯識”與“唯了別”[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周貴華;;唯識學中無分別智之親證真如義——通過梵、藏文與奘譯漢文進行的對比辨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3期

4 周貴華;唯識與唯了別——“唯識學”的一個基本問題的再詮釋[J];哲學研究;2004年03期

5 丹·魯索斯 ,魏德東;二十世紀西方唯識學研究回顧[J];中國哲學史;2002年04期


  本文關鍵詞:“唯識”理論中的“名言”問題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810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3810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40f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