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阿育王信仰的形成與演變

發(fā)布時間:2017-04-21 07:12

  本文關鍵詞:阿育王信仰的形成與演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從“信仰"的角度切入到阿育王研究。這里所謂的“信仰”指的是信仰者通過具體的實踐方法表達自己對某種主張、主義的信服和尊崇。具體到阿育王信仰就是阿育王信仰的信仰者通過各種實踐方法表達自己對阿育王信仰的信服和尊崇。本文認為阿育王信仰可以分為阿育王正法信仰與佛教阿育王信仰,二者關系如下:前者是阿育王認可并遵行的主張與主義,信仰者包括阿育王與其統(tǒng)治下臣民,屬政治信仰;后者是佛教在阿育王身上附著的主張與主義,信仰者主要是佛教信徒,屬宗教信仰。二者的聯(lián)系性在于:阿育王正法信仰是佛教阿育王信仰得以建立的歷史基礎,佛教阿育王信仰是阿育王正法信仰的延伸與衍變。佛教阿育王信仰在印度形成與初步發(fā)展后隨佛教向外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形成北傳、南傳與藏傳三種不同阿育王信仰敘述體系。由于典籍的浩瀚,在完成對印度本土早期南傳與北傳佛教阿育王信仰的考察后,本文主要以傳至中國的佛教阿育王信仰為考察對象。佛教阿育王信仰在中國的傳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隋唐以后時期。魏晉南北朝首先是佛教阿育王信仰理論全面?zhèn)魅氲臅r期,其次是實踐全面展開時期,第三還是佛教阿育王信仰初步中國化時期。佛教阿育王信仰這一階段能夠傳入中國首要原因在于儒家與君權在超自然世界控制權上的爭執(zhí)。爭執(zhí)的存在為佛教阿育王信仰傳入提供了機會。中國帝王利用佛教阿育王信仰構建了自己在超自然世界的神圣性,獲得佛教徒的支持,由此穩(wěn)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秩序。佛教則利用阿育王信仰為自己在中國帝王處獲得各種物質與政策的支持,使自己在中國站穩(wěn)腳跟,并獲得發(fā)展。這一時期佛教阿育王信仰在中國的展開特點是:理論以傳入、吸收為主,實踐以帝王引導下大眾參與的造寺建塔、供養(yǎng)舍利等方式為主。隋唐是佛教阿育王信仰在中國深化發(fā)展與遭遇危機的時期。這一時期佛教阿育王信仰各種理論被費長房、道宣等中國護教高僧在中國文化中進一步體系化表述,信仰實踐則從造像崇拜為主轉向舍利崇拜為主,其中對法門寺佛骨舍利的崇拜尤為突出。佛教阿育王信仰在隋唐時期迎來了繼魏晉南北朝之后的另一個高峰。高峰的到來亦意味著危機即將出現(xiàn)。危機的制造者首先是道教。經(jīng)過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佛教思想與實踐的吸收與借鑒,對中國傳統(tǒng)黃老思想、神仙方術等的糅合,對反政權思想的調(diào)整與改革,道教在隋唐進一步成熟。發(fā)展成熟的道教在隋末借用李唐統(tǒng)治者與道教創(chuàng)始者老子同姓之機緣,借用宗法制建構老子信仰。通過老子信仰,道教從佛教阿育王信仰中奪得一定信仰市場,并在唐代基本保持了對佛教的優(yōu)勢。危機的制造者其次是儒家。繼魏晉南北朝時期從道德倫理角度批判佛教之外,唐代儒家從佛教寺院經(jīng)濟擁有大量社會財富入手,指責佛教缺乏宗教性、貪于斂財。道教與儒家的結合促成了會昌法難的發(fā)生。會昌法難既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轉折點,也是中國佛教阿育王信仰的轉折點。此后雖然晚唐諸帝弘法、供僧、崇拜舍利之舉措,但是佛教阿育王信仰的發(fā)展高潮已過。隋唐之后是中國佛教阿育王信仰的衰敗期。衰敗的原因來自于理學的挑戰(zhàn)。隋唐以后的儒學思想家借鑒佛、道兩教理念,建構自己統(tǒng)攝自然世界與超自然世界的理學體系。理學的出現(xiàn)使兩漢之后帝王與儒家在超自然世界的緊張消失。帝王與儒家的融洽使佛道兩教被從政治領域清理出去,佛教阿育王信仰也隨之徹底淡出統(tǒng)治者視野,其存在被緊緊束縛在宗教文化領域。此后中國佛教阿育王信仰主要依附于禪、凈二宗以及其他佛教信仰而存在:或被用來為文殊菩薩信仰做注腳;或被用來為禪宗法系傳承做注腳;或被用來為凈土信仰做注腳。中國佛教阿育王信仰由此進入政治與宗教領域的衰敗發(fā)展期。阿育王信仰如何從阿育王正法信仰發(fā)展為印度佛教阿育王信仰,印度佛教阿育王信仰有何特征,如何傳入中國,在中國不同階段有何理論與實踐上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我們在敘述阿育王信仰演進首要關注目標。其次我們關注的是佛教阿育王信仰在異質文化中傳播特點認知。佛教阿育王信仰在中國的傳播給我們明確的表現(xiàn)出信仰在異質文化中的先理論傳播,再實踐檢驗,三理論修正,最后再投入到實踐中去的傳播特點。第三,研究阿育王信仰的演進可以使我們明確信仰的存在與傳播必須適應所傳播社會文化的理論與實踐要求。即只有滿足所傳播社會的要求,信仰才會擁有越來越多的信仰者,否則就會被社會存在淘汰。佛教阿育王信仰在中國傳播的失敗為我們思考其他信仰在現(xiàn)代中國傳播與未來發(fā)展趨勢的預測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阿育王 佛教 信仰 古代印度 中國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948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緒論:阿育王信仰研究的意義、現(xiàn)狀12-32
  • 第一節(jié) 幾個基本概念的界定與闡釋12-18
  • 一、阿育王的名稱12
  • 二、信仰12-13
  • 三、阿育王信仰的內(nèi)涵13-14
  • 四、阿育王信仰的外延14-15
  • 五、佛教阿育王信仰的分類15
  • 六、佛教阿育王信仰與佛教其他子信仰的差異與共性15-17
  • 七、研究范圍17-18
  • 第二節(jié) 本研究的理論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18-21
  • 第三節(jié) 學界研究現(xiàn)狀21-28
  • 一、國外學界阿育王研究21-26
  • 二、國內(nèi)學界阿育王研究26-28
  • 第四節(jié) 研究思路28-32
  • 第一章 阿育王正法信仰32-51
  • 第一節(jié) 阿育王正法信仰展開的歷史背景32-39
  • 一、正法信仰展開的經(jīng)濟背景32-33
  • 二、正法信仰展開的宗教背景33-34
  • 三、正法信仰展開的政治背景34-35
  • 四、正法信仰展開的社會背景35-39
  • 第二節(jié) 阿育王銘文:還原阿育王正法信仰的基本文獻39-42
  • 一、銘文的頒布39-40
  • 二、阿育王銘文的特征40-42
  • 第三節(jié) 阿育王的信仰:正法世界42-47
  • 一、正法概念辨析42-43
  • 二、正法世界的主要內(nèi)容43-45
  • 三、正法世界的實踐45-47
  • 四、正法世界的最終目標47
  • 第四節(jié) 阿育王正法信仰的特征分析47-51
  • 一、阿育王正法信仰的正統(tǒng)性47-48
  • 二、阿育王正法信仰的救贖性48-49
  • 三、阿育王正法信仰的人文性49-51
  • 第二章 佛教阿育王信仰在印度的形成與傳播51-98
  • 第一節(jié) 佛教阿育王信仰的形成52-57
  • 一、后阿育王的次大陸52-53
  • 二、印度佛教阿育王信仰形成的歷史背景53-57
  • 第二節(jié) 印度佛教阿育王信仰基本內(nèi)容57-91
  • 一、《阿育王經(jīng)》中的阿育王信仰58-64
  • 二、《善見律毗婆沙》中的阿育王信仰64-69
  • 三、其他佛教典籍中的阿育王信仰69-76
  • 四、北傳阿育王信仰與南傳阿育王信仰差異比較76-91
  • 第三節(jié) 阿育王正法信仰與佛教阿育王信仰差異比較91-98
  • 一、主線差異91-92
  • 二、內(nèi)容差異92-95
  • 三、為何而變95-98
  •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佛教阿育王信仰的傳入與初步中國化發(fā)展98-125
  • 第一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與中國100-108
  •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統(tǒng)治者與佛教100-103
  •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與中國儒家文化103-105
  •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塔建造與崇拜105-108
  • 第二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阿育王信仰之文獻108-115
  • 一、佛教漢本阿育王典籍的出現(xiàn)108-109
  • 二、法顯《高僧法顯傳》之記載109-111
  • 三、僧佑《釋迦譜》與《弘明集》之記載111-112
  • 四、慧皎《高僧傳》之記載112-115
  • 五、小結115
  • 第三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阿育王信仰特征分析115-125
  • 一、概述115-116
  • 二、傳入116-117
  • 三、吸收117-120
  • 四、變革120-123
  • 五、小結123-125
  • 第四章 隋唐:持續(xù)發(fā)展但孕育危機的佛教阿育王信仰125-149
  • 第一節(jié) 隋唐時期的統(tǒng)治者與佛教126-133
  • 一、隋代統(tǒng)治者與佛教126-127
  • 二、唐代統(tǒng)治者與佛教127-132
  • 三、隋唐佛教與中國儒家文化132-133
  • 第二節(jié) 隋唐佛教阿育王信仰之文獻133-143
  • 一、費長房《歷代三寶記》之記載134
  • 二、《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之記載134-140
  • 三、道宣之記載140-141
  • 四、法琳、慧超、慧詳、神清等之記載141-142
  • 五、小結142-143
  • 第三節(jié) 隋唐佛教阿育王信仰特征分析143-149
  • 一、信仰主題的本土化遷移143-144
  • 二、信仰內(nèi)容敘述體系化、詳細化144-145
  • 三、阿育王信仰實踐的全面展開145-149
  • 第五章 隋唐之后:衰敗的佛教阿育王信仰149-163
  • 第一節(jié) 隋唐以后的佛教149-154
  • 一、隋唐以后統(tǒng)治者與佛教149-152
  • 二、隋唐以后佛教與中國儒家文化152-153
  • 三、隋唐以后的塔建造與崇拜153-154
  • 第二節(jié) 隋唐以后阿育王信仰之文獻體現(xiàn)154-159
  • 一、會昌法難以后阿育王信仰之文獻簡介154-155
  • 二、宋代佛教典籍之記載155-156
  • 三、元代佛教典籍之記載156-158
  • 四、明代佛教典籍之記載158
  • 五、小結158-159
  • 第三節(jié) 明代之后中國阿育王信仰159-160
  • 一、清代、民國時期中國阿育王信仰159
  • 二、1949年以來的阿育王信仰159-160
  • 第四節(jié) 隋唐以后中國阿育王信仰的衰落160-163
  • 一、護教轉輪王的離場160-162
  • 二、護教民眾的離開162-163
  • 結論:阿育王信仰在中國傳播衰減原因之探析163-171
  • 第一節(jié) 阿育王信仰從印度到中國的簡要回顧163-166
  • 第二節(jié) 阿育王信仰在中國文化中遇到的阻礙166-169
  • 一、信仰者的局限性167-168
  • 二、實踐法門的局限性168-169
  • 三、實現(xiàn)功能的可替代性169
  • 第三節(jié) 阿育王信仰在中國的衰落169-171
  • 附錄:藏傳佛教史中的阿育王信仰171-174
  • 參考文獻174-178
  • A.英文論文174-175
  • B.英文著作175
  • C.中文論文175-176
  • D.佛教經(jīng)典176-177
  • D-1.漢傳佛教經(jīng)典176
  • D-2.南傳佛教經(jīng)典176-177
  • D-3.藏傳佛教經(jīng)典177
  • E.其他177-178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178-179
  • 致謝17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楊富學;王書慶;;敦煌文獻P.2977所見早期舍利塔考——兼論阿育王塔的原型[J];敦煌學輯刊;2010年01期

2 曉煒;阿育王和他留下的石刻敕令[J];佛教文化;2003年02期

3 李杏;阿育王和早期佛教[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4 葛維鈞;;阿育王法與佛教的法不應混同[J];南亞研究;1988年04期

5 李利安;依據(jù)漢文資料對阿育王即位前幾件重大史實的考證[J];南亞研究;1999年02期

6 常任俠;羅照輝;;從中國典籍看印度阿育王時期的藝術[J];南亞研究;1984年01期

7 崔連仲;;論阿育王和漢武帝[J];南亞研究;1990年04期

8 董恩林;試論歷史正統(tǒng)觀的起源與內(nèi)涵[J];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02期

9 王劍平;雷玉華;;阿育王像的初步考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9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寧;阿育王的佛教信仰及其對中國的影響[D];西北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阿育王信仰的形成與演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982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1982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8df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