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三自性理論演變初探
發(fā)布時間:2021-02-01 14:49
瑜伽行派是與中觀學派并稱的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另一大學派,而瑜伽行派的學說也成為大乘佛教兩大理論基礎(chǔ)之一,即后世所稱的唯識學。唯識學是佛教思想史上最為重要和深奧的理論之一,是具有高度組織與邏輯性的佛學思想體系,包含了極其豐富而深邃的存有、心理、認知等理論,而在其系統(tǒng)化、精密化的理論體系中,三性三無性說無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不同時期的唯識經(jīng)典對三自性理論的表達與詮釋不盡相同,其內(nèi)涵如何逐步演變,應(yīng)該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大問題。這不僅是唯識學本身研究所必要的,也對理解佛教其他宗派的思想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督馍蠲芙(jīng)》是法相宗與唯識宗所依的根本經(jīng)典,它提出的諸如三自性三無性、阿賴耶識等唯識概念奠定了唯識的理論基礎(chǔ)!惰べ煹卣摗芬嗍窍到y(tǒng)闡述大乘佛教唯識學的根本經(jīng)典,此論中引用有除了《解深密經(jīng)》序品之外的全部經(jīng)文,兩書之間有密切的關(guān)系。而瑜伽行派的唯識理論是由《攝大乘論》始成體系化,作為一切大乘教說的基礎(chǔ)。另外,《成唯識論》一般被公認為是唯識學說的集大成之著作,唯識學傳來中國后,由于延續(xù)了小乘阿毗達摩注重名相概念整理分析的風格,又名法相唯識宗,《成唯識論》也是中國法相唯識宗立宗的主要理論依據(jù)...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1.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2. 國內(nèi)外文獻綜述
3. 研究內(nèi)容及研究方法
1. 三自性理論的開端——《解深密經(jīng)》與《瑜伽師地論》中的三自性理論
1.1 《解深密經(jīng)》三自性理論的提出
1.1.1 三自性理論的基礎(chǔ)定義
1.1.2 三自性理論的“眩翳喻”和“頗胝迦寶喻”
1.1.3 《解深密經(jīng)》中的三無性說
1.2 《瑜伽師地論》中的三自性理論
2. 三自性理論的體系化——《攝大乘論》中的三自性理論
2.1 三自性理論的定義
2.1.1 三自性理論的略釋與正釋
2.1.2 別辨遍計所執(zhí)性
2.1.3 《解深密經(jīng)》、《瑜伽師地論》與《攝大乘論》三自性理論的比較
2.2 三自性理論的譬喻
2.2.1 依他起性的八喻
2.2.2 依他起性的染凈二分說
3. 三自性理論的集大成——《成唯識論》中的三自性理論
3.1 三自性理論的綜合
3.1.1 能遍計、所遍計與遍計所執(zhí)
3.1.2 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的非一非異
3.1.3 《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三自性理論的比較
3.2 三無性的密意說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唯識古學諸論之虛妄分別與三性義探析[J]. 楊東. 世界宗教研究. 2012(06)
[2]圓測對《解深密經(jīng)》有無說之詮釋[J]. 周貴華.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03)
[3]唯識思想前后期價值取向之重要變化——《解深密經(jīng)》與《成唯識論》三自性理論比較[J]. 林國良.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1)
[4]唯識三性說源流探微——兼評法相與唯識分宗說[J]. 孟領(lǐng).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1)
碩士論文
[1]唯識三性三無性思想研究[D]. 白靜.云南師范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012944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1.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2. 國內(nèi)外文獻綜述
3. 研究內(nèi)容及研究方法
1. 三自性理論的開端——《解深密經(jīng)》與《瑜伽師地論》中的三自性理論
1.1 《解深密經(jīng)》三自性理論的提出
1.1.1 三自性理論的基礎(chǔ)定義
1.1.2 三自性理論的“眩翳喻”和“頗胝迦寶喻”
1.1.3 《解深密經(jīng)》中的三無性說
1.2 《瑜伽師地論》中的三自性理論
2. 三自性理論的體系化——《攝大乘論》中的三自性理論
2.1 三自性理論的定義
2.1.1 三自性理論的略釋與正釋
2.1.2 別辨遍計所執(zhí)性
2.1.3 《解深密經(jīng)》、《瑜伽師地論》與《攝大乘論》三自性理論的比較
2.2 三自性理論的譬喻
2.2.1 依他起性的八喻
2.2.2 依他起性的染凈二分說
3. 三自性理論的集大成——《成唯識論》中的三自性理論
3.1 三自性理論的綜合
3.1.1 能遍計、所遍計與遍計所執(zhí)
3.1.2 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的非一非異
3.1.3 《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三自性理論的比較
3.2 三無性的密意說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唯識古學諸論之虛妄分別與三性義探析[J]. 楊東. 世界宗教研究. 2012(06)
[2]圓測對《解深密經(jīng)》有無說之詮釋[J]. 周貴華.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03)
[3]唯識思想前后期價值取向之重要變化——《解深密經(jīng)》與《成唯識論》三自性理論比較[J]. 林國良.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1)
[4]唯識三性說源流探微——兼評法相與唯識分宗說[J]. 孟領(lǐng).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1)
碩士論文
[1]唯識三性三無性思想研究[D]. 白靜.云南師范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0129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012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