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河流域藏傳佛教多教派共存格局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23 09:00
【摘要】:通天河流域是藏區(qū)典型的藏傳佛教多種教派共存的地區(qū)之一。由于歷史、地理、文化等原因,該地區(qū)形成了藏傳佛教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共存的格局。顧名思義,所謂多教派共存格局指的是藏傳佛教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中共同存在的狀態(tài)。以往鮮少將通天河流域作為獨立的地理單元加以研究,筆者認為流域是一個重要的載體,所以本文選擇通天河流域為研究對象,運用綜合方法,追溯多教派共存格局形成的歷史脈絡,集中對多教派共存格局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深入考察,較為完整地展示了通天河流域多教派共存發(fā)展的畫卷。本文認為,各教派在通天河流域的分布格局,不失為一大特色,從社會歷史文化等多維視角進行研究和思考顯得尤為必要。通天河流域的藏傳佛教信仰中,各教派長期共存在同一區(qū)域,在歷史演化和互動過程中,形成了和諧共處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受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影響,也受地方政權推動、“利美”思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正是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通天河流域多教派共存格局形成,并且在不斷調適和鞏固下得以發(fā)展。在論述框架中,全文共分六章展開。第一章為緒論部分,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意義、方法及研究現(xiàn)狀等;第二章中,首先回顧了各教派共存格局形成的歷史脈絡,以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在通天河流域的衰弱作為切入點,按照藏傳佛教各教派形成的時間排序,梳理了各教派在通天流域的傳播過程,并歸納出了多教派共存格局形成的主要成因;第三章中,通天河流域對“嘎”的祖源認同和地域認同,如此一來,各教派之間的關系帶有幾分根基性的情感色彩,各教派寺院也表現(xiàn)出了一致的向心力和認同感。所以這一章中筆者通過各教派寺院實體層面和個人層面對表現(xiàn)形式,以及各教派精英組成的共榮體的構建,認為祖源認同和地域認同多教派共存格局起到了調適作用;第四章中主要探討了百戶制度作為地方政權形式對通天河流域多教派共存格局的影響。盡管宗教相對具有獨立性,但是不可避免與社會發(fā)生聯(lián)系,因而政教關系對研究多教派共存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政教關系始終貫穿于藏族發(fā)展史,除了歷朝政治局勢變化外,地方政權對通天河流域多教派共存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因此,筆者認為千百戶制度作為因地制宜的政治制度,在通天流域分布的諸百戶與各教派形成政教聯(lián)盟關系,其“教派平等”的宗教態(tài)度和兼容并包的政策鞏固了多教派共存的格局;在第五章中,筆者在宗教內部對話理論支撐下,梳理目前學界對藏傳佛教內部對話的研究現(xiàn)狀的同時,指出“利美思想”是藏傳佛教內部對話的內在因子,繼而認為“利美思想”是多教派共存的一個重要基石,進一步探討通天河流域各教派寺院實體與個體層面通過積極實踐宗教內部對話,對多教派共存格局起到的積極作用。最后在第六章中總結出通天河流域多各教派之間經歷了從“對立共處”到“有序共處”再到“和諧共處”三種共處模式,得出“和諧共處”已經成為當前通天河流域各教派之間的主流關系,對此筆者著眼現(xiàn)階段多教派共存運行機制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地方政府、宗教組織、民間宗教團體是三個重要的行動主體。在此基礎上,分析出多教派共存格局對當代藏區(qū)的啟示,并立足通天河流域實際,對多教派共存格局優(yōu)化進行了反思。
【圖文】:
通天河流域各教派寺院分布圖
勒巴溝石刻《禮佛圖》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B946.6
,
本文編號:2637566
【圖文】:
通天河流域各教派寺院分布圖
勒巴溝石刻《禮佛圖》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B946.6
,
本文編號:26375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63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