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宗教活動中的身份建構——丹巴甲居藏寨田野事象分析
【作者單位】: 成都大學旅游文化產業(yè)學院;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元代陰陽丹道的歷史境況研究”(批準號13BZJ040)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性社會學與性教育研究中心”項目“民族旅游視域中的性別體系”(課題編號XXYJC0911)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9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金少萍;;宗教文化中的社會性別建構——白族女性與本主崇拜[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正強;;個性的解釋學張力——從康德的天才論美學到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解釋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鄔雙;;人格與幸福的審美內涵淺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3 陳秀;;高校女職工和諧發(fā)展探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4 李醒民;;知識、常識和科學知識[J];北方論叢;2008年01期
5 王洪波;;唯物史觀中“個人”概念的三維遞進生成路徑[J];北方論叢;2011年05期
6 何元國;孔子的“仁”和亞里士多德的“友愛”之比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程鵬宇;;傅斯年史學本體論思想探析[J];武陵學刊;2011年05期
8 曾莉;;實證主義法學與孔德實證主義哲學關系[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夏建國;;多樣性背景下的文化交流[J];重慶社會科學;2010年12期
10 鄭麗麗;郭繼寧;;關于美好未來的政治遺囑——《大同書》烏托邦方案探析[J];船山學刊;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徐長福;;馬克思主義:從建構性理想到調節(jié)性理想——借康德的視角來看[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2 楊修志;曹劍波;;日常語言分析下的新常識哲學——論新摩爾主義[A];第八屆全國分析哲學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3 劉振;田鋒;;最佳解釋推理對科學實在論的辯護[A];第八屆全國分析哲學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4 劉森林;;虛無主義與形而上學:文明論意義上的思考[A];“虛無主義、形而上學與資本的邏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趙江波;榮小雪;;杜黑軍事技術思想的哲學意蘊[A];第四屆全國軍事技術哲學學術研討會文集[C];2013年
6 林恩春;;淺析尼薩的格列高利的神秘主義[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九輯[C];2009年
7 唐曉嵐;薛翠微;玉康龍;;國家形象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實性感受與虛性形象間的疏離[A];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13年刊)[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鴻雁;中國美學“味”范疇新論[D];吉林大學;2011年
2 唐玉斌;自我與他人心靈的邏輯哲學探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何江新;海德格爾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解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文初;《存在與時間》前38節(jié)解讀[D];浙江大學;2010年
5 吳廣瑞;如何追求幸福?[D];浙江大學;2011年
6 陳治國;形而上學的遠與近[D];山東大學;2011年
7 帥倩;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吳嵐;“世界文學”視域下的中日現(xiàn)代文學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9 李自雄;文學本質觀:歷史審視與當代重建[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際;生態(tài)學研究中的還原論[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秀華;論雕塑藝術的道性[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2 曾艷;論老舍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男權意識[D];南昌大學;2010年
3 李彥君;論我國成品油價格監(jiān)管的正當性[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4 李曉錦;從技術理性到理性技術的嬗變[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5 饒峻姝;大理白族本主廟的裝飾藝術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6 李偉;經驗的斷裂與重建:論俄狄浦斯的悲劇性存在[D];西南大學;2011年
7 劉鳳華;山東省素質教育改革下教師權威的重構[D];聊城大學;2011年
8 于國旗;喬納森·愛德華滋哲學思想初探[D];內蒙古大學;2011年
9 劉麗娟;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課堂教學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博雅;非常環(huán)境下的非凡人性[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志芳;;美國非裔戲劇家筆下的文化身份建構與彰顯[J];戲劇文學;2010年07期
2 曾桂娥;江春媛;;論《皇帝的孩子》中的青年身份建構[J];當代外國文學;2013年03期
3 王建平;劉嬌;;走出身份迷誤——解析《眼望上蒼》的種族身份建構[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李紅巖;林龍飛;;“想象”中的個人身份建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5 陳開富;;奧巴馬與“美國夢”及黑人身份建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7期
6 王曉丹;;論《上海舞》中的身份建構[J];當代外國文學;2011年03期
7 梁本斌;;對話基礎之上的身份建構[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許婭;;從喬托壁畫到自然風光——《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中的游客凝視和身份建構[J];外國文學;2012年03期
9 劉白;;論《已知世界》中的身份建構[J];當代外國文學;2012年04期
10 李紅燕;;《希望之鄉(xiāng)的莫娜》中的身份建構與文化戰(zhàn)[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朱輝宇;日本的自我認知與身份建構[N];學習時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瑩;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構研究[D];上海大學;2008年
2 王p鷓,
本文編號:25513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551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