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形象在中國的形成、圖像轉譯及其影響——以《中國風圣母子》為例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分類號】:B9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夏鼐;;揚州拉丁文墓碑和廣州威尼斯銀幣[J];考古;1979年06期
2 朱江;;揚州發(fā)現元代基督教徒墓碑[J];文物;198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亞軒;;明清之際西方文獻中的中國葡萄業(y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07期
2 湯開建;陳青松;;明清之際天主教的傳播與西洋宗教畫的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梅曉娟;周曉光;;利瑪竇傳播西學的文化適應策略——以《坤輿萬國全圖》為中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梅曉娟;周曉光;;明清之際在華耶穌會士地理學漢文西書的天主教化傾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蘇梅;趙本均;;尷尬中求發(fā)展——論當代工筆畫的形式語言[J];書畫世界;2012年01期
6 白念文;孟祥路;;以巴赫金狂歡理論觀照中國古典喜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7 王志平;;利瑪竇兩次易服及其內在的文化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賈慶軍;;明清之際傳教士東來之歷史背景[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9 王飛;;論石庫門里弄民居居住觀念的變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10 葛桂錄;;另一種聲音:維柯、巴雷蒂對“中國神話”的解構[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曉芳;;指稱外語的詞語演變及其原因[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張文德;;明與西域的玉石貿易[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3 金國平;吳志良;;從自鳴鐘探討利瑪竇居留北京的內幕[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4 羅;;;中國民族主義思想研究簡論[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5 馬自毅;;簡論近代中國主權意識的萌生和發(fā)展[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6 宋芝業(yè);;關于徐光啟、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的若干問題[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7 楊奕望;吳鴻洲;;“利瑪竇規(guī)矩”與中醫(yī)藥交流[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古文分會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8 郜冬萍;;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以開封猶太人后裔為例[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9 趙德宇;;中日早期西學差異論析[A];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三輯)[C];2006年
10 黃蕓;;《交友論》的接受基礎及與陽明學友道觀念的比較[A];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第三輯)——第三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梅;中古入聲韻在明清韻書中的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曹天成;郎世寧在華境遇及其所畫瘦馬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4 陳勇軍;嚴復的制度與國民性互動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楊佴e,
本文編號:25509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550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