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儒釋之辨,破圖貌之誤——論戴震的佛學觀
[Abstract]:Dai Zhen was Zhuo Ran's master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an individual Confucian in the Q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a brief re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uddhism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discusses Dai Zhen's basic viewpoint on Buddhism. Dai Zhen not only advocated "old Buddhism homogeneity theory", but also opposed Confucianism, Buddhism harmony theory, showing a different view of Buddhism; Dai Zhen criticized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ithout distinction, not only lack of rigor, but also have the suspicion of not enough tolerance. Nevertheless, Dai Zhen did not fear authority in order to "seek the way of saints", and boldly questioned Confucianism's feelings and critical spirit, which were worth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learn from.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基金】:“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學術新人培育計劃”項目資助(B-7063-12-001139)
【分類號】:B249.6;B94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趙玉敏;;乾嘉時期的儒釋關系研究——以工彭允初《二林居集》事件為視角[J];理論界;2009年10期
2 段建宏;;國家與民間社會中的三教信仰:對山西三教堂的考察[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慶宇;清乾隆朝佛教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根友;;從來前賢畏后生——重評章學誠對戴震的批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徐道彬;;戴震“西學中源”思想探討[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 張志剛;;當代中國宗教哲學發(fā)展思路芻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李帆;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與近代的戴學復興[J];安徽史學;2003年04期
5 張勇;;論黃節(jié)與《阮步兵詠懷詩注》[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6 于川;;淺析佛教的偶像崇拜[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梅運生;皇甫謐《三都賦序》之真?zhèn)渭捌鋬r值趨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王艷秋;戴震“理”概念的價值和道德內(nèi)涵[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9 蔡瑞雪;;論孔子的天命鬼神觀[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王微;淺析佛教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差異[J];阿拉伯世界;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匡長福;;宗教在構建北京多元文化和諧社會中的作用[A];奧運后首都國際化進程的新趨勢與新挑戰(zhàn)——2008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何志國;;漢晉佛像研究綜述及展望[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李向平;;私人信仰與中國憲政建設——從中國宗教—信仰間的供需關系談起[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4 袁益娟;;淺析維吾爾族伊斯蘭教的民族特色[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5 田云剛;李衛(wèi)朝;;對話的和諧意蘊[A];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007年山西省哲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何巖巍;;天主教傳教士與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沖突的根源與意義——以直隸兩次民教沖突為例兼與趙世瑜商榷[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史專題研究[C];2007年
7 程舒?zhèn)?何妍;;民國時期民間宗教在東北傳播的原因[A];中國現(xiàn)代社會民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陳楠楠;;朱士行——漢地第一位開創(chuàng)中西文化交流的僧人[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19輯——多元宗教文化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10年
9 孫泓;;中世紀伊斯蘭教東傳與東亞各國穆斯林社會的形成[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19輯——多元宗教文化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10年
10 雷威;;對客家村落民間信仰變遷的考察——以閩南客家村落聯(lián)勝村為個案[A];宗教與民族(第七輯)[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4 張曉翔;漢傳因明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8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王治;空間表達與寓意[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10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zhì)與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彭娟;蔣士銓詩歌新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銘;先秦儒道游觀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董軍;杭州靈隱景區(qū)的空間解析[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5 鄔峰高;符{撐淖中偽溲芯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理治;佛性的沉浮[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譚林;衡山南岳廟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欒芬芬;李Xh史學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羅福明;虛云大師禪學思想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10 郭海偉;章學誠歷史哲學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陳慶英;;章嘉·若必多吉與乾隆皇帝[J];中國藏學;1988年01期
2 劉曉東;“三教合一”思潮與“三一教”——晚明士人學術社團宗教化轉(zhuǎn)向的社會考察[J];東北師大學報;2002年01期
3 馮爾康;十七世紀滿族人的命名[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6年01期
4 劉小萌;清前期北京旗人滿文房契研究[J];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5 劉慶宇;;皇太極佛教政策探研[J];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04期
6 趙毅;劉慶宇;;清建國前女真人之佛教信仰[J];史學月刊;2008年09期
7 前因居士;;《日下新謳》[J];文獻;1982年01期
8 楊健;;乾隆朝廢除度牒的原因新論[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中柱;戴震“四體二用說”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2 丁冠之;戴震、丁茶山的實學思想[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3 童寶剛;戴震與龔自珍[J];黃山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4 肖君華;論戴震倫理思想的啟蒙性質(zhì)[J];道德與文明;1990年02期
5 鄭舍農(nóng);《戴震評傳》:求得對于一代大師的“十分之見”[J];南京社會科學;1994年12期
6 徐岱,霍存福;論戴震對宋明理學關于“意見之理”的批判[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1997年04期
7 陸忠發(fā);戴震對清代以來中國學術研究的影響[J];江淮論壇;2002年06期
8 楊應芹;戴震與江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9 王世光;漢宋兼重——論戴震易學思想[J];呼蘭師專學報;1999年04期
10 吳根友;戴震倫理學中的自由思想申論[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方利山;;朱熹與戴震[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5年
2 劉鄂培;;韓愈·朱熹·戴震[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3 于龍;;戴震與自然科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達敏;;論姚鼐在四庫館漢宋之爭中的立場、孤立及其告退主因[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吳培德;;戴震的《詩經(jīng)》研究——《毛鄭詩考正》讀后[A];孔學研究(第十三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三次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巍;;錢穆與胡適梁啟超關于清代學術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為例[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1999年卷[C];1999年
7 李太平;;清代乾嘉漢學德育思想的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趙伯雄;;《周禮》中的正月為夏正說[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9 蔣小波;;“道問學”與“尊德性”——胡適派學人與現(xiàn)代新儒家的“漢宋之爭”[A];2008年臺灣文學現(xiàn)代性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傅海倫;;戴震的數(shù)學教育評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峰;“治學的謹嚴”與“思想的勇敢”[N];光明日報;2004年
2 趙誼翔 張帆 沈愛萍;委員提案促成戴震小學揭牌[N];江淮時報;2010年
3 張和敬;寂寥戴震墓[N];安徽日報;2006年
4 記者 章紅雨;廣西師大社推出《戴震生平與作品考論》[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5 殷元元;戴震公園改造有序進行[N];黃山日報;2006年
6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吳根友;戴震開中國古代哲學語言分析之先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孫以楷;戴震與新安理學[N];光明日報;2003年
8 陶清邋安徽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還原戴震[N];光明日報;2007年
9 魏長寶;戴震的“字義疏證”學及其思想效應[N];光明日報;2004年
10 胡發(fā)強;和諧之花吐芬芳[N];黃山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艷秋;戴震重知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張慶偉;東傳科學與乾嘉考據(jù)學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3 程嫩生;戴震詩經(jīng)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彭公璞;汪容甫學術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5 趙慶偉;清代孟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6 劉奕;清代中期經(jīng)學家文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溫航亮;汪中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8 王彩琴;cπ邸斗窖浴酚米盅芯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周建剛;章學誠的歷史哲學與文本詮釋思想[D];蘇州大學;2008年
10 楊華;由“尊德性”而“道問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娟;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2 張颯;戴震的社會秩序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3 何玉文;試論戴震與西學[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4 李慧敏;論戴震的理欲觀[D];安徽大學;2010年
5 曹玉花;試析戴震的理欲觀及其意義[D];山西大學;2012年
6 李宙;論戴震對程朱理學的揚棄[D];安徽大學;2011年
7 梁拯;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中的經(jīng)典詮釋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
本文編號:24668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46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