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族群與區(qū)域社會:9至14世紀晉東南地區(qū)二仙信仰研究
[Abstract]:The Erxian belief in Southeast Shanxi provides us with a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folk beliefs in regional society for a long time. Shatuo, Nu Zhen, Mongolia and other tribal people's attitude to the belief of the two immortals can neither be summed up by unilateral acceptance (Huanhua), nor can the activities of the Han literati and officials to participate in the belief of the two immortals be explained only by avoiding the Shi Jin and Shi Yuan. The gentry and official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donated money to build or repair the Temple of Erxian, for various reasons and contribu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manpower and material support (such as donating money, building or repairing temples), scholars and people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the belief on the spiritual level by imagin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the two immortals. These activities and imaginations connect people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regions, beliefs, social strata and genders to form collective memory and become the basis for local people to ask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to recognize the two fairies.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歷史系;
【基金】: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成果(GD10YLS01)
【分類號】:C95;B93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榮臻;女真發(fā)辮式樣管窺[J];北方文物;1987年04期
2 田廣林;契丹髡發(fā)禮俗述略[J];北方文物;1998年04期
3 李甍;;略論遼代契丹髡發(fā)的樣式[J];考古與文物;2011年01期
4 到何之;關于金末元初的漢人地主武裝問題[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01期
5 段建宏;;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對晉東南二仙故事的解讀[J];前沿;2008年11期
6 景李虎;王福才;延保全;;金代樂舞雜劇石刻的新發(fā)現[J];文物;1991年12期
7 葛兆光;宋代“中國”意識的凸顯——關于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J];文史哲;2004年01期
8 張薇薇;;晉東南地區(qū)二仙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廟宇分布[J];文物世界;2008年03期
9 易素梅;;道教與民間宗教的角力與融合:宋元時期晉東南地區(qū)二仙信仰之研究[J];學術研究;2011年07期
10 孫英剛;;跨文化中的迷惘:“民間宗教”概念的是與非[J];學術月刊;2010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文澍;蒲松齡遠祖蒲魯渾與蒲居仁小考[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2 趙愛華;;千載黃粱夢,悠悠文士心——從“黃粱夢”故事看封建時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3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4 趙永忠;;論北宋對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5 胡蓮玉;從《明悟禪師趕五戒》對《五戒禪師私紅蓮記》的改寫論馮夢龍的藝術成就[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6 吳海濤;北宋時期汴河的歷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7 張金銑;南漢史料史籍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8 趙華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發(fā)現[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9 張光輝;明代的首犯與從犯[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10 莊華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fā)及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曉琦;;順治與《紅樓夢》關系簡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劉珊珊;;北宋城市演進中的經濟影響[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3 萬明;;明代稅票探微——以所見徽州文書為中心[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4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5 吳海濤;;元明之際淮北地區(qū)的社會變遷[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辛德勇;;論所謂明銅活字印書于史初無征驗——附論明代的金屬活字印本[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李凇;;跨過“虎溪”——從明憲宗《一團和氣圖》看中國宗教藝術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藝術的超越與文明的發(fā)展”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8 王建軍;;教育與政治:元朝國子監(jiān)創(chuàng)辦之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李軍;;晚唐涼州控制權轉移研究[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10 董耀會;;金長城的建置、戍防及后勤保障之探討[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6年第4期(中國·齊齊哈爾金長城學術研討會?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4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7 叢海平;元代軍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胡葉娟;現代婚禮服裝飾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彭慧蓉;中國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盧瑩;清代東北地區(qū)物產變遷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產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魏蔚;關于契丹建遼的幾個重大史實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一;契丹西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霍旭東;從汝窯、修內司窯和郊壇窯的技術傳承看宋代瓷業(yè)的發(fā)展[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丁亮;明代役的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宋浩;論岳飛歷史地位的變遷[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四龍;民俗佛教的形成與特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2 李天綱;;中國民間宗教研究二百年[J];歷史教學問題;2008年05期
3 張國慶;遼代契丹人的髡發(fā)習俗考述[J];民俗研究;1995年01期
4 鈴木巖弓,何燕生;“民間信仰”概念在日本的形成及其演變[J];民俗研究;1998年03期
5 余輝;金代人馬畫考略及其它——民族學、民俗學和類型學在古畫鑒定中的作用[J];美術研究;1990年04期
6 段建宏;;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對晉東南二仙故事的解讀[J];前沿;2008年11期
7 李逸友;;契丹的髡發(fā)習俗——從豪欠營遼墓契丹女尸的發(fā)式談起[J];文物;1983年09期
8 景李虎;王福才;延保全;;金代樂舞雜劇石刻的新發(fā)現[J];文物;1991年12期
9 齊曉光;蓋志勇;叢艷雙;;內蒙古赤峰寶山遼壁畫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98年01期
10 李會智,趙曙光,鄭林有;山西陵川西溪真澤二仙廟[J];文物季刊;1998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曉賓;陳宏之;;潮汕民間信仰的窺探——以潮汕傳統(tǒng)建筑工藝嵌瓷為視角[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年01期
2 郭云濤;;先秦時期的文化沖突與中國民間宗教特征的形塑[J];云南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3 丁希勤;;徽州靈順廟與東南民間信仰[J];宗教學研究;2011年02期
4 王處輝;郭云濤;;先秦時期的文化沖突與中國民間宗教特征的形塑[J];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5 丁玲玲;泉州民間信仰的多元化和功利性[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4年06期
6 李國梅;卿希泰;;論道教對臺灣民間信仰的影響[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7 張曉松;;試論民間信仰的現實性——以漳州地區(qū)為個案[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何敦培;;湖南民間信仰及其與地方社會的關系[J];民族論壇;2008年10期
9 沈剛;;睡虎地秦簡《日書》所見的秦時民間信仰活動探微[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10 謝國先;;民間信仰與官方意識[J];韶關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余豐;;連城四堡的宗族社會與民間信仰[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2 連心豪;;閩南民間信仰是維系海外“三胞”的精神紐帶橋梁[A];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C];2008年
3 石奕龍;;閩臺民間信仰的道德力量[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4 麻健敏;;試論福建畬族民間信仰的特征及其文化內涵[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5 連心豪;;閩臺民間信仰及其旅游[A];三生萬物——老子思想論文集[C];2003年
6 范麗珠;;中國民間信仰對全球化時代文明共生的價值[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7 何振良;;試析晉江民間信仰的人文特征[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劉瑋琳;;廊橋信仰文化的社會功能——以壽寧廊橋為研究對象[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董建輝;薛鵬志;;惠安陳埭頭村的民間信仰[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5年
10 陳巍巍;;閩臺民間信仰中神圣性的構建——以保生大帝信仰為例[A];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金澤;民間信仰的性質及特點[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楊振偉;福建民間信仰:以“神緣”促“人緣”[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麗水職業(yè)技術學院 張祝平;我國民間信仰的當下狀態(tài)與趨向[N];中國民族報;2009年
4 朱亞圣;市區(qū)柳府王爺廟被正式列為民間信仰場所[N];閩南日報;2010年
5 麗水職業(yè)技術學院 張祝平;我國民間信仰的生態(tài)內質及現代意蘊[N];中國民族報;2010年
6 曾傳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的民間信仰是不是宗教?[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華東師范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向平;從“民間信仰”到“社會信仰”[N];中國民族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胡紅玲;民間信仰場所開始整頓[N];寶雞日報;2008年
9 四川大學文新學院 麥小宇;民間信仰中的燒頭香[N];中國民族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侯志華 通訊員 仲桂學 閆秀云 李建華;民間信仰呈現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N];中國民族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僧海霞;區(qū)域視野下的信仰與景觀[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新民;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安靜;布朗族民間信仰的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張振國;拒斥與吸納:天主教對中國民間信仰的應對[D];山東大學;2008年
5 馬寧;藏漢結合部多元宗教共存與對話研究[D];中山大學;2010年
6 楊文法;熱貢賽姆耘宗教信仰類型與功能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張先清;官府、宗族與天主教[D];廈門大學;2003年
8 范正義;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以閩臺保生大帝信仰為中心的個案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9 趙允卿;東北民族天神崇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10 鄭仕一;身體的文化書寫[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珊珊;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山東大學;2010年
2 申夢博;民間信仰與村落生活[D];吉林大學;2011年
3 臺文澤;信仰、儀式與象征[D];蘭州大學;2011年
4 雷釗;璧山神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5 甘海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民間信仰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和莉;沂蒙山區(qū)農村民間信仰問題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宏斌;伏羲信仰微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8 陳瑤;民間信仰的復興與社會適應[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商文嬌;鄉(xiāng)村婦女生活中的信仰藝術[D];青海師范大學;2009年
10 吳智強;民間信仰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D];華僑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3252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32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