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機械宇宙觀之于基督教和天道信仰的不同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8-08-07 13:43
【摘要】:由于對至上神圣存在與宇宙之間的關(guān)系的理解有所不同,基督教和天道信仰這兩種信仰傳統(tǒng)在近代面對牛頓范式的機械宇宙觀時遂有截然不同的反應(yīng);酵浇柚匀簧駥W的思維框架,欣然同意把宇宙視為一架精妙復(fù)雜的機器,以此論證上帝的存在。然而,宇宙若被視為不具備內(nèi)在動力、生機和靈慧的機械,則它顯然不足以擔任至上神圣存在這一角色,因而機械宇宙觀對中國的天道信仰則構(gòu)成嚴重的挑戰(zhàn)。
[Abstract]:Due to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reme divine existence and the universe, the Christian and heavenly faith traditions have different reactions in the modern times in the face of Newton's paradigm of mechanical cosmology. By virtue of the framework of natural theology, Christians readily agree to see the universe as a sophisticated and complex machine to justify the existence of God. However, if the universe is regarded as a machine that does not possess intrinsic power, vitality and wisdom, it is obviously not sufficient to assume the role of supreme divine existence, so the mechanical cosmology poses a serious challenge to the belief in the Tao of Heaven in China.
【作者單位】: 復(fù)旦大學哲學學院;《學術(shù)月刊》編輯部;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比較經(jīng)學與宗教間對話研究”(13&ZD074)
【分類號】:B933;B978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華杰;;《植物學》中的自然神學[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李霞;論道家在宋明新儒學形成與演變中的作用[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3 楊星;;羅從彥之政治思想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 雷戈;;中國思想史研究中的概念省思[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5 林濟;;程敏政統(tǒng)宗譜法與徽州譜法發(fā)展[J];安徽史學;2008年04期

6 王敘黃;;略談游酢及其在安徽的事跡[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7 賀為才;;作為生態(tài)文明界標的徽州村鎮(zhèn)人居環(huán)境建設(shè)[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8 吳欲波;;風水林探源與當代啟示[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9期

9 付長珍;宋儒境界的價值蘊涵[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王競芬;逍遙安樂的審美人生——略論邵雍儒道兼綜的境界美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建立;;閩學與佛學之關(guān)系研究——以朱熹哲學思想為中心[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chǎn)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張進;;朱熹宗教觀探析[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高建立;;從心性論看朱熹對佛學思想的吸收與融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馮羽;;林語堂研究的跨文化視角——兼論中國知識分子的“信仰之旅”[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5 郭齊勇;;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6 牟鐘鑒;;從比較宗教學的視野看中國宗教文化模式[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7 黃石明;;論“樂”:泰州學派韓貞美學思想的審美模式[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8 黃海德;;中外學術(shù)界關(guān)于“中國民間信仰”概念的認知與檢討——附帶論及中國社會中宗教與社會的聯(lián)系與互動關(guān)系[A];中外關(guān)系史論叢第19輯——多元宗教文化視野下的中外關(guān)系史[C];2010年

9 鄭梅欽;;宋代閩學家養(yǎng)生文化及其意義[A];第十五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10 謝紅;;毛澤東的《實踐論》和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學說[A];湖南省第六屆研究生創(chuàng)新論壇之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與當代中國分論壇論文集[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黃志堅;全面報酬、敬業(yè)度和績效的作用關(guān)系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4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jīng)》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稂荻;無盡的現(xiàn)象圓融[D];吉林大學;2011年

8 徐偉;超越與救贖:神秘主義精神氣質(zhì)與中國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學;2010年

9 孫旭紅;居今與志古:宋代《春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郭平興;曾國藩文獻閱讀實踐與理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秋明;當代羅城基督教信徒口述耶穌形象初探[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陳利娟;謝良佐哲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3 周楊波;楊時理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4 丁大海;天人合一與自我和諧[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遠鑫;朱子詩歌之精神[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倩男;儒家禮儀及其現(xiàn)代價值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周后燕;陳榮捷朱子研究述評[D];西北大學;2011年

8 李正林;論章太炎的三重和諧思想[D];西北大學;2011年

9 尚磊;以色列先知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張盈盈;日本人精神世界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應(yīng)機;;中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科學翻譯家李善蘭[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燕學敏;;晚清數(shù)學翻譯的特點——以李善蘭、華蘅芳譯書為例[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3 陳蓉霞;;對當代自然神學合理依據(jù)的反思[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閆志佩;李善蘭和我國第一部《植物學》譯著[J];生物學通報;1998年09期

5 汪子春;;中國早期傳播植物學知識的著作《植物學》[J];中國科技史料;1981年01期

6 王揚宗;《六合叢談》中的近代科學知識及其在清末的影響[J];中國科技史料;1999年03期

7 汪曉勤;艾約瑟:致力于中西科技交流的傳教士和學者[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年05期

8 汪子春;;我國傳播近代植物學知識的第一部譯著《植物學》[J];自然科學史研究;1984年01期

9 汪子春;;李善蘭和他的《植物學》[J];植物雜志;1981年02期

10 王宗訓;;中國近代植物學回顧[J];植物雜志;1988年04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田勇;韋廉臣在華的西學傳播與傳教[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217020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17020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b9f1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