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歲寶掌和尚行化考
[Abstract]:Baomhang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Buddhist monks in Chinese history. It is said that he lived to be 1072 years old. As an Indian monk, he traveled a lot of Buddhist holy places in China. The legend of Baozhang only appeared in the Song Dynasty. Although it did not exist, he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nks who had been invented by the Chinese to combine the two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and India. He also represents the image of Indian monks and the style of Chinese Zen monks after the Song Dynas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radual decline of Indian Buddhism, Chinese Buddhism is a symbol of independence and self-confidence.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分類號】:B94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段玉明;;唐宋大慈寺與成都社會[J];宗教學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標;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可為世界“金規(guī)則”[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2 湯華泉;;唐代詩人與宣城關(guān)系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李華華;;人間佛教視閾中的“生產(chǎn)化”與“學術(shù)化”——巨贊佛教改革思想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雷漢卿;;語文辭書收詞釋義漏略禪籍新義例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闞緒良;《齊民要術(shù)》卷前《雜說》非賈氏所作新證[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6 鄭韜;;中唐文人士大夫?qū)橹葑诘慕邮堋园拙右住?quán)德輿為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7 闞緒良;呂曉玲;;“野渡無人舟自橫”新解[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8 瀟瀟;;蘊藉心靈的山水家園——郭祥正山水情結(jié)的際遇秉性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馬華陽;;宋代的植棉和棉紡[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36期
10 沈丹蕾;《五燈會元》的句尾語氣詞“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陳捷;張昕;;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匠作研究——五臺山佛寺匠作概說[A];《營造》第五輯——第五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C];2010年
2 譚中;;中華文明“表現(xiàn)之秘”從何而來? “CHINDIA/中印大同”開發(fā)中國精神與物質(zhì)文明的歷史運作[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華文明”國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袁心瀾;;屈原《涉江》地名爭議之我見[A];中國楚辭學(第十三輯)——2007年中國溆浦屈原及楚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周運中;;楊吳、南唐政區(qū)地理考[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5 宋馥香;;祝穆《方輿勝覽》的著述旨趣及其編纂特點[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6 姜劍云;王巖峻;;謝靈運對涅i梅鸚緣娜鮮隊朧拇醋鱗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四輯)[C];2008年
7 樊寶英;;金圣嘆“腰斬”《水滸傳》、《西廂記》文本的深層文化分析[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zhuǎn)型[C];2008年
8 郭晶晶;;本草丹心濟蒼生——讀愛斐兒的散文詩集《非處方用藥》[A];新世紀以來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3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5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7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8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侯艷;漢譯佛經(jīng)之美術(shù)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姍;晚唐“二曹”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宋肖娜;《漢語大詞典》瑕疵補正[D];湘潭大學;2010年
4 胡麗娜;牛頭禪佛性論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何麗;兩宋的僧詩批評[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書與文學關(guān)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宋艷欣;基于語料庫的漢語VP-neg-VP式反復問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姚會濤;《紅樓夢》情本思想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榮梅;禪宗“自然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美學意蘊[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馬波;接受視野中的黃庭堅詞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童恩正;;試談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的關(guān)系[J];文物;1983年09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常維;;峨眉和尚的三件寶[J];法音;1987年04期
2 王雪梅;;“歷代祖師與峨眉山佛教”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3期
3 萬方;;佛教名山巡禮——峨眉山[J];書屋;2011年02期
4 天上的路在腳下;天上的路在腳下[J];思維與智慧;2005年05期
5 張靖人;張靜;;《簡帖和尚》成文于金代考[J];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6 強金國;;吳s牎⑽鈚樉濾枷氤跆絒J];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7 崔峰;;宋代譯經(jīng)中梵語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J];五臺山研究;2009年03期
8 湯留生;月下峨眉山[J];人民公安;2001年17期
9 許德貴;;陳毅同志與峨眉山茶[J];農(nóng)業(yè)考古;1991年04期
10 肖遙;;《政治常識》教學參考資料[J];思想政治課教學;1991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四龍;;論中國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魏常海;;中國佛教密教與日本真言宗[A];詮釋與建構(gòu)——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3 魏德東;;當代中國佛教的保守與開放[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周興濤;;宋代的武學博士[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方立天;;中國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質(zhì)及其現(xiàn)代意義[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袁冰;石東平;;試論宋代運氣學說對方劑學的影響[A];全國第十一屆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曲如意;孫文鐘;;試析宋代史料筆記中醫(yī)藥學資料的研究價值[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六屆醫(yī)古文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尚虎珊;;宋代體育文化勃興引出的啟示[A];甘肅省第十一屆運動會論文報告會論文集[C];2006年
9 劉成有;;中國佛教哲學的系統(tǒng)詮釋——方立天先生《中國佛教哲學要義》簡介[A];宗教與民族(第貳輯)[C];2003年
10 楊文新;;宋代狀元宰相梁克家述評[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黃凱 實習生 葛峗峗;“中國佛教名山聚首狼山”活動開幕[N];南通日報;2007年
2 伯祥邋本報記者 孫雁鳴;問茶峨眉山 雪芽彌足珍[N];樂山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趙凌;有人罵我是“假和尚”[N];南方周末;2007年
4 楊娜;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攜手朝圣之旅文化節(jié)啟動[N];中國文化報;2004年
5 孫聞浪;第一個西洋和尚在華的曲折軼事[N];中國檔案報;2003年
6 白正梅;念佛不忘救國[N];中國民族報;2005年
7 學誠;中國佛教的文化建設[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8 姜永育邋本報記者 宋開文;峨眉佛光之謎[N];四川日報;2007年
9 邊歆;SOA到旅游風景區(qū)“一游”[N];網(wǎng)絡世界;2007年
10 ;創(chuàng)作學術(shù)精品 推動文化傳承[N];光明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同兵;太虛對中國佛教現(xiàn)代化道路的抉擇[D];四川大學;2002年
2 王鐘杰;宋代縣尉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3 劉縉;宋代正規(guī)軍軍事訓練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4 彭肜;中國佛教藝術(shù)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5 陳雨前;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審美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5年
6 廖寅;宋代兩湖地區(qū)民間強勢力量與地域秩序[D];武漢大學;2005年
7 陳戰(zhàn)峰;宋代《詩經(jīng)》學與理學[D];西北大學;2005年
8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9 袁牧;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筑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10 王永會;中國佛教僧團發(fā)展及其管理研究[D];四川大學;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雨容;宋代日記體游記文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2 彭韜;宋代木版畫中的民俗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3 馬剛;宋代山水畫空間形式分析[D];清華大學;2007年
4 莫軍苗;宋代批評視野中的柳宗元[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叢迪;宋代書院教學管理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鹿軍;宋代縣級公吏職務犯罪考察[D];河北大學;2005年
7 劉慧;宋代兩浙地區(qū)景觀資源與旅游活動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8 王治華;宋代兒科文獻學術(shù)成就研究[D];中國中醫(yī)研究院;2005年
9 苗玉勤;試論宋代婦女的地位及其社會作用[D];鄭州大學;2005年
10 付海妮;宋代后妃臨朝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410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14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