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重首現(xiàn)象與人頭崇拜現(xiàn)象的區(qū)別
本文選題:重首 + 人頭崇拜。 參考:《四川文物》2013年03期
【摘要】:在不同的時代、地域,人們對頭顱的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各種非常態(tài)的頭骨發(fā)掘時的狀態(tài)可據(jù)社會功能分為奠基物、殉葬品、祭品、崇拜物四類。前三種功能伴隨的現(xiàn)象不能視為人頭崇拜現(xiàn)象,只能稱之為重首現(xiàn)象。只有滿足具有獨立單位的特征、體現(xiàn)了有意的處理方式、具有神性成為祭祀的對象的三個條件,才可視為人頭崇拜現(xiàn)象。重首現(xiàn)象和人頭崇拜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區(qū)別就在于其本身是否為祭祀的對象。
[Abstract]:In different times and regions, people have different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ir heads. The state of various unusual skull excavatio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social function: foundation stone, sacrifice, sacrifice and worship. The first three kinds of function concomitant phenomenon cannot be regarded as the human head worship phenomenon, can only be called the heavy head phenomenon. Only by satis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units, embodying the intentional treatment, and having the divinity as the object of sacrifice, can the phenomenon of head worship be regarded as a phenomenon of human head worship.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henomenon of heavy head and the phenomenon of human head worship lies in whether it itself is the object of sacrifice.
【作者單位】: 廣西崇左市壯族博物館;
【基金】: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論重首現(xiàn)象與人頭崇拜現(xiàn)象的區(qū)別》(200901018)的資助
【分類號】:B93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果;試論我國獵首俗的起源和演變[J];東南文化;1989年03期
2 鄧輝;土家族獻頭祭祀習俗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3 吳勝明;;阿斯馬特的獵頭部落[J];化石;1979年02期
4 郝本性;;試論鄭州出土商代人頭骨飲器[J];華夏考古;1992年02期
5 安志敏;江秉信;陳志達;;1958—1959年殷墟發(fā)掘簡報[J];考古;1961年02期
6 ;1971年安陽后\》⒕蚣蟣╗J];考古;1972年03期
7 黃展岳;;我國古代的人殉和人牲——從人殉、人牲看孔丘“克己復禮”的反動性[J];考古;1974年03期
8 金漢波;;史前至商周時期的人頭崇拜及其相關問題[J];民俗研究;2005年04期
9 ;東京國立博物館保管的甲骨片──有關人頭骨刻字的考察[J];南方文物;1994年01期
10 宋兆麟;;民族學中的人頭祭與有關的考古資料[J];廣西民族研究;198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孝東;;鎮(zhèn)江營遺址一、二期遺存的分期及相關問題的討論[J];邊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2 王元朝;;人祭習俗商盛周衰原因新探[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3 陳元甫;紹興印山越國王陵陵園制度初探[J];東南文化;2004年03期
4 鄭建明;;商代原始瓷分區(qū)與分期略論[J];東南文化;2012年02期
5 麥天驥;中國古代刖刑初探[J];法學評論;1985年01期
6 章軍華;;江西儺神考辨[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趙炳林;;“食人”及其人類學解讀[J];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8 李志剛;;中國上古時期的“生子不舉”[J];古代文明;2011年03期
9 陳奇;古代食人探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李緒成;李升;何錕宇;;成都市商業(yè)街船棺墓葬出土動物骨骼鑒定報告[J];成都考古發(fā)現(xiàn);2005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尹弘澤;楊其威;;中國古代建筑史的新分期[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六、七合輯[C];199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兵;先秦諸子政治傳播觀念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2 左建;士與禮—春秋知識階層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3 崔英杰;江淮東部史前文化與社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倪玉湛;夏商周青銅器藝術的發(fā)展源流[D];蘇州大學;2011年
5 范淑英;古意:一種藝術風格的美術考古[D];西安美術學院;2011年
6 洪石;戰(zhàn)國秦漢漆器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崔波;甲骨占卜源流探索[D];鄭州大學;2003年
8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艾訓儒;湖北清江流域土家族生態(tài)學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6年
10 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瑩瑩;試論新石器時代陶器符號的前文字屬性[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陳肖男;先秦時期的原始宗教與王權(quán)[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穎娜;甲骨卜辭所載商晚期刑罰考論[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丁輝;商代殉狗習俗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5 田春芳;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代婷婷;莊子的死亡智慧研究[D];青島大學;2011年
7 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8 李麗娜;試論豫北三義寨遺址龍山文化[D];鄭州大學;2002年
9 李龍海;商代的繼承制度[D];鄭州大學;2002年
10 常懷穎;龍山時期至二里頭早期的社會復雜化進程初探[D];四川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果;試論我國獵首俗的起源和演變[J];東南文化;1989年03期
2 唐建;賈湖遺址新石器時代甲骨契刻符號的重大考古理論意義[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3 李維明;20世紀夏史與夏文化探索綜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4 吳汝康;;也談“食人之風”[J];化石;1979年03期
5 蕭兵;蚩尤是南中國的英雄祖先──兼論蚩尤族與蛇牛圖騰、割體葬儀、戰(zhàn)鼓靈力、獵頭之風、楓木信仰等的民俗關系[J];淮陰師專學報;1994年03期
6 葉舒憲;“鬼”的原型——兼論“鬼”與原始宗教的關系[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7 魏樹勛;;安陽出土的人頭范[J];考古;1959年05期
8 ;1957年邯鄲發(fā)掘簡報[J];考古;1959年10期
9 趙佩馨;;安陽后崗圓形葬坑性質(zhì)的討論[J];考古;1960年06期
10 ;1959年河南偃師二里頭試掘簡報[J];考古;1961年02期
,本文編號:19887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98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