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國化與三教關系論衡
本文選題:佛教中國化 + 三教關系 ; 參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摘要】:三教關系問題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大問題,當把這個問題納入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進行考量時,許多重大思想問題都可以得到恰當、合理的解釋。從佛教初傳依附中國本土文化的適應性發(fā)展史開始追蹤,及至佛教壯大及其與儒道產生交鋒碰撞,再到三教逐漸溝通融合,最后是中國化佛教人文特色的形成,其中全面展現(xiàn)了佛教中國化及三教關系豐富的問題史。此外,通過對佛教中國化進程中的三教關系辨析還可以嘗試性提出一些新觀點,并為中國佛學乃至中國哲學史研究提供一些方法論啟示。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n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When this issue is considered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Buddhism Sinicization, many important ideological issues can be properly and reasonably explained.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adaptiv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s initial spread and dependence on Chinese native culture, to the growth of Buddhism and its confrontation wit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o the gradu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 and finall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ism in China. It shows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hi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ns.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ns in the process of Buddhism Sinicization, we can try to put forward some new viewpoints and provide some methodolog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eve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十一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儒佛道三教關系與中國宗教的發(fā)展及精神”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7BZJ005)
【分類號】:B9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牟鐘鑒;儒、佛、道三教的結構與互補[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 李申;三教關系論綱[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盛險峰;;三教共相:宋代皇帝氣象——以《宋史》本紀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2 高朝陽;;三教合一潮流是蘇軾思想矛盾的根源[J];華章;2009年09期
3 韓傳強;;佛教何以融入中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曹瑞娟;;三教融合與宋代隱逸的精神化轉向[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9期
5 丁克家;馬莉;;從宗教對話到文明對話的途徑和前景——以中國宗教為例的探討[J];寧夏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6 韓鳳鳴;;儒佛道三教關系及其“人學”本質——《中國儒佛道三教關系研究》述評[J];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08期
7 劉曉蓉;;傳統(tǒng)文化的宗教信仰與儒道佛[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09期
8 欒海燕;;簡論儒佛融合[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曹瑞娟;;三教融合與宋代文學主題的演變[J];浙江學刊;2011年01期
10 韓傳強;劉麗;;終極關懷:宗教對話的一種有效方式——從儒、釋、道治世、治心、治身談起[J];學術論壇;2013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藺熙民;隋唐時期儒釋道的沖突與融合[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呂玉霞;魏晉時期儒佛道思想互動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王昊;中國域外題材小說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4 李永亮;馬一浮儒佛會通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后德;唐太宗與佛教[D];山東大學;2011年
2 周紅敏;佛教因果思想與現(xiàn)代倫理價值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1年
3 曹瑞娟;三教融合與宋代文學主題的演變[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4 熊紅艷;承負說與因果報應論的比較分析[D];西南大學;2008年
5 張賢雷;泰山儒釋道的文化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于翔飛;宋代佛教的儒釋一貫思想[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孫nI;中國古代宗教神邸文化及其空間分布模式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8 李璐;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道之爭[D];西北大學;2009年
9 劉常亮;魏晉時期援儒佛入道文化現(xiàn)象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10 楊云;抉擇與會通——王通“三教可一”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發(fā)義;;論晉唐時期佛教凈土信仰中國化的條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洪修平;佛教的中國化與僧肇的哲學思想[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4期
3 趙曉斌;束景南;;漢魏六朝禮與佛教的中國化[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鄧萍;;禪宗在中國普及的原因[J];大眾文藝(理論);2008年10期
5 馮永昌;;由文殊信仰的互動看佛教中國化進程[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6 宇恒偉;李利安;;佛教死亡理論的建構——《佛說死亡:死亡學視野中的中國佛教死亡觀研究》評介[J];五臺山研究;2009年01期
7 王鳳林;;略論漢唐佛教的民俗化[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許孟青;;論大足孝道石刻在佛教中國化中的作用[J];宗教學研究;2010年02期
9 班泰勇;;“儒佛關系與佛教中國化”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舉行[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6期
10 王守常;;佛教中國化漫議[J];未來與發(fā)展;199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志芳;;佛教中國化進程中的跨文化特質[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海波;;死亡學視域中的佛教研究[A];佛教生死哲學與生命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9年
3 朱云鵬;;從忠孝觀念談佛教的中國化[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4 王俊才;;佛祖與基督的“煩惱”——“孝”的天尺作用論之[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5 耿建尉;;中國禪宗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慧能[A];河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7年
6 裘行潔;;保護城市的肌理[A];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會議文件[C];1999年
7 莊岳;王其亨;;作古非由我,居今多任情——北海靜心齋的解釋學創(chuàng)作意象探析[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四輯)[C];2004年
8 謝重光;;凈人新探[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6年
9 施偉達;;佛教中國化的艱難歷程[A];時代與思潮(5)——文化傳統(tǒng)辨證[C];1991年
10 吳霓;;唐代佛教對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國信;茶葉包裝 符合標準規(guī)定 體現(xiàn)人文特色[N];中國包裝報;2003年
2 記者 李顯鴻 通訊員 盧坤;臨澧縣城擴容提質凸現(xiàn)人文特色[N];常德日報;2005年
3 見習記者 武耀琳;金沙灘旅游區(qū)人文特色濃[N];朔州日報;2006年
4 肖持剛;讓西安更具人文特色[N];西安日報;2007年
5 沈紅星邋通訊員 龍剛 周曉平;我市召開城市總體規(guī)劃修編初步方案征求意見會[N];黃岡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李軍朝;彰顯人文特色 打造宜居城市[N];咸陽日報;2009年
7 中共安徽省望江縣委黨校 林勁松;佛教是否征服了中國?[N];中國民族報;2010年
8 廣東建設報記者 張遠銘 通訊員 青建;清遠綠道網突出人文特色[N];廣東建設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呂向陽 周勇軍;彰顯人文特色 復活先賢面孔[N];寶雞日報;2010年
10 吳江市中學 張明龍;吳江中學:創(chuàng)人文特色 樹人文新風[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宋玉波;佛教中國化歷程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2 歐宗啟;印度佛教中國化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建構[D];四川大學;2007年
3 耿朝暉;釋慧皎《高僧傳》文學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樹青;《大乘起信論》與兩宋理學心性論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 呂品田;動手有功[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6 黃]威;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際經》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李桂紅;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四川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政;懺法、慈悲與佛教中國化[D];浙江大學;2011年
2 張輝;東晉南北朝三教關系[D];西北大學;2012年
3 高偉軍;佛教中國化視野下的杭州靈隱寺[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4 金政;明清時期佛教的風水理論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5 馮劉飛;憨山德清三教關系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3年
6 阮氏李(NGUYEN THI MAN);道安與佛教中國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7 戎川;唐代涉儒僧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8 丁得天;甘肅金昌佛教文物遺跡的調查與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9 徐蘭;元代河南佛教[D];河南大學;2011年
10 陳文遠;從《弘明集》中“夷夏之辯”看初傳佛教中國化[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992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89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