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求雨禳災(zāi)敘事的倫理意蘊與民俗信仰
本文選題:清代 + 求雨禳災(zāi)敘事; 參考:《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摘要】:遇旱求雨,是明清一個重要的民俗事象。而清代求雨禳災(zāi)的社會政治倫理整合傾向,首先是皇帝一如既往地成為求雨的正統(tǒng)力量。上行下效,地方官員往往也是求雨責任人,求雨成功,效應(yīng)遠大于勤懇敬業(yè)保民的多年辛勞。求雨禳災(zāi)敘事中往往充滿疑問和不確定性,求雨失敗均將責任歸結(jié)操作者法師。有的法師運用含有某種神秘崇拜內(nèi)蘊的巫術(shù)儀式求雨,有時會有生命代價。文學想象藝術(shù)化地豐富了文學倫理復(fù)雜的整合特征。特定地區(qū)的靈物崇拜與求雨神物有關(guān)。佛教思維影響下的咒龍求雨,謾罵乃至鞭打龍神是巫術(shù)求雨的變形。旱魃崇拜則較為復(fù)雜,在明代就已有了驅(qū)除的替代方式——獸與女性。而清代則出現(xiàn)人面鳥類旱魃,甚至變形旱魃。暗示著異形現(xiàn)身與旱災(zāi)降臨的某種神秘對應(yīng)關(guān)系。
[Abstract]:Drought and rain were an important folklo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owever, the tendenc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ethics integration in Qing Dynasty was that the emperor became the orthodox force of seeking rain as always. Local officials are often responsible for the rain. The effect of success is much greater than years of hard work and hard work. The narrative of rain disaster is often full of doubt and uncertainty. The failure of seeking rain ascribes the responsibility to the operator. Some wizards use witchcraft rituals that contain some kind of mystical worship, sometimes at the cost of their lives. Literary imagination artistically enriches the complex 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ethics. Worship of spiritual objects in specific areas is related to seeking rai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t thinking, the dragon seeking rain, invective and even whipping dragon deity is the deformation of witchcraft seeking rain. The worship of damal drought is more complex, in the Ming Dynasty there has been an alternative way-beasts and women.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birds had a sudden drought, or even a deformed drought. Implying some mysterious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appearance of the alien form and the arrival of drought.
【作者單位】: 大連外國語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清代災(zāi)荒敘事與御災(zāi)民俗想象研究》(20100480227) 2009年度遼寧省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清代災(zāi)荒敘事與民俗想象研究》(L09DZW007)
【分類號】:B933;K249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注;;清末廣州對外經(jīng)貿(mào)活動與英文粵音借詞的產(chǎn)生[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2 何志明;;晚清地方政府應(yīng)對社會性危機的失誤——以光緒二年江南地區(qū)妖術(shù)恐慌事件的處理為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劉國軍;;西方宗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沖突與選擇——戊戌時期士大夫“保教”主張及中西宗教文化認同論析[J];北方論叢;2012年03期
4 劉海峰;;從《西域置行省議》看龔自珍的移民實邊思想[J];昌吉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5 王小惠;;清末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形象——以明恩溥、何天爵以及麥高溫為考察中心[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6 劉衛(wèi)英;;寶貝兵器與明清小說人物形象塑造[J];遼東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王社教;;清代西北地區(qū)的沙塵天氣[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8 王立;陳康泓;;明清“作詩免罪”母題與詩歌藝術(shù)的生產(chǎn)消費[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9 范恬;;從“陰司斷獄”看明清小說中的因果報應(yīng)信仰[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2年09期
10 楊全紅;;《法句經(jīng)序》學習補課[J];英語研究;200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梅雪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環(huán)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A];2008學術(shù)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gòu)——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上卷)[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耿朝暉;釋慧皎《高僧傳》文學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梁文美;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3 馮尕才;民國時期西北地區(qū)森林變遷及林業(yè)建設(shè)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4 孫鴻亮;佛經(jīng)敘事文學與唐代小說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玄宗女貴蓮(釋慧蓮);東晉佛教思想與文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拓;中國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7 田東奎;中國近代水權(quán)糾紛解決機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8 劉惠卿;佛經(jīng)文學與六朝小說母題[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教軍章;中國近代國民性問題研究的理論視閾及其價值[D];黑龍江大學;2007年
10 黎仕明;清代甘肅城市發(fā)展與社會變遷[D];四川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衛(wèi)英;姜娜;;明清巨蚌傳說的民俗想象與生態(tài)美學[J];東疆學刊;2011年03期
2 劉衛(wèi)英;馬彥芳;;民間鬼神信仰力影響下的空間敘事——論《酆都知縣》的敘事藝術(shù)[J];學術(shù)交流;201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進華;清王凇噸裎胗木油肌穂J];東南文化;2000年03期
2 劉為;清代中朝宗藩關(guān)系下的通使往來[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年03期
3 王超;清代海外貿(mào)易政策的演變[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楊琰;清季新疆屯田對當?shù)厣贁?shù)民族人口的影響[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5 童永生;清代創(chuàng)新派繪畫主題的感傷性與形式的抽象化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6 徐志平;“浙西詞派”中的平湖“二沈”——清代嘉興詞人介紹[J];嘉興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7 寶玉柱;清代蒙古社會轉(zhuǎn)型研究——社會政治轉(zhuǎn)型的客觀原因:女真崛起[J];滿族研究;2003年01期
8 劉敏;清代赫哲族在捍衛(wèi)建設(shè)東北邊疆中的貢獻[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1期
9 聶紅萍;清代前期新疆州縣以下基層制度的演變[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10 張世明;清代宗藩關(guān)系的歷史法學多維透視分析[J];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燕潔;萬芳;;清代中西醫(yī)匯通叢書研究初探[A];全國第十一屆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盧銀蘭;;清代廣東番禺人陳璞與中醫(yī)[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十七屆醫(yī)古文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蔡克榮;;清代書院的經(jīng)費運作[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高小康;;文學想象與文化群落的身份沖突[A];“都市文化學科建設(shè)論壇暨都市文化原理編寫”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戴冠青;李小斌;;在文學想象中演繹閩南文化心理——對閩南民間故事的一種研究[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6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剛;;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兩時段縣級賦稅GIS[A];第四屆海峽兩岸GIS發(fā)展研討會暨中國GIS協(xi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徐曉光;;改土歸流中的一場典型訴訟事件——從清末四川茂州羌民控告土司案件看民族地區(qū)的訴訟與司法[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8 丁海斌;陳凡;;論清代科舉與“官科技”[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shù)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9 蕭凌波;;清代東蒙地區(qū)對華北平原水旱災(zāi)害異地響應(yīng)方式變遷及其影響因素探討[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shù)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丁海斌;陳凡;;論清代科舉與“官科技”[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張建偉;文學想象中的離奇辯護[N];檢察日報;2011年
2 李敬澤;中國文學想象的重要源頭[N];文藝報;2011年
3 汪楊;《農(nóng)民工》:文學想象與現(xiàn)實勇氣[N];人民日報;2011年
4 張莉;重構(gòu)“人與城”的文學想象[N];文藝報;2011年
5 程光煒;跨世紀的文學想象[N];文藝報;2004年
6 洪一樹;清代“大觀園”宏琳厝[N];中國旅游報;2000年
7 陜西 羅世廣;偶得清代宮錢[N];中國商報;2002年
8 來新夏(作者為南開大學教授);清代一部反邪教的書談《破邪詳辨》[N];北京日報;2001年
9 張頤武 作者為著名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驚人之語其實是對文學的焦慮[N];各界導(dǎo)報;2007年
10 陳平原;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N];中華讀書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曲金燕;清代文言小說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2 周t ;清代廣東鹽業(yè)與地方社會[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何海燕;清代《詩經(jīng)》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李奇志;論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學中的“英雌”話語[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曉U
本文編號:18806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880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