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禪宗思想的生態(tài)詮釋
本文選題:禪宗 + 生態(tài); 參考:《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摘要】:禪宗思想的生態(tài)詮釋,首先必須明確禪宗所關注的是人的解脫,而不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禪宗與生態(tài)哲學的互動必須在一個基點上才是可能的:所試圖解決的問題都是人所遭遇的"苦",在這個基點上,禪宗追求的解脫與生態(tài)哲學關注的自然相聯(lián)系;探討作為禪宗思想生態(tài)詮釋的核心范疇的"無情"及"無情有性""無情說法"命題的意義,顯示在"空"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諸法平等;隨之而來的是對泛神論的質疑和對殺生行為的問難。禪宗通過"無情"范疇及其命題,以及"無情"意象,所要揭示的意義是相同的:通過"空"而平等。生態(tài)哲學希望達到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應該借鑒禪宗"空"的平等,并擱置其所含有的宗教性,從"認識人的問題與自然的問題的平等"出發(fā),進而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
[Abstract]:The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Zen thought must first make it clear that Zen pays attention to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no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Zen and ecological philosophy must be based on one basic point: all the problems that people are trying to solve are the "suffering" encountered by human beings. At this point, the liberation pursued by Zen is related to the nature concerned by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positions of "ruthlessness" and "merciless nature" and "ruthless statement", which are the core categorie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Zen ideology and ecology, and show the equality of laws realized on the basis of "emptiness". Then came the question of pantheism and the difficulty of killing. Through the category of "ruthlessness" and its propositions, as well as the image of "ruthlessness", Zen wants to reveal the same meaning: equality through "emptines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hopes to achiev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equality of the "empty" of Zen Buddhism, put aside the religious nature contained in it, and start from "the equa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 of man and nature", and then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
【基金】:2012年度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CXLX12-0003)
【分類號】:B948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志鵬;;“自然的權利”與權利理論的發(fā)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2 余虹;;論“禪”與“道”的“心性”之美[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3 李昌舒;名教與自然問題的解決及其對中國美學的影響[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蔣毓舒;吳永輝;張仁玲;;循環(huán)經(jīng)濟:構建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的關鍵[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易小芳;李名家;肖尚桃;;節(jié)約型高校后勤建設中的校園文化發(fā)展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25期
6 李幫儒;;我國古代農(nóng)禪的特征[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23期
7 詹緒左;;《祖堂集》校讀記[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8 吳尚華;;賈平凹《懷念狼》的生態(tài)批評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9 詹緒左;;《祖堂集》詞語札記[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10 洪流;;從《鹿跳泉》看華茲華斯的生態(tài)主義思想[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文海;;被誤解的枯山水[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曾建平;丁玲;;環(huán)境人權:倫理學維度的審視[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楊通進;;人對動物負有何種道德義務[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李潤珍;武杰;;跨學科視野下的工程倫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錢喜陽;;論實用對內(nèi)在價值的超越——實用主義的環(huán)境倫理研究[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6 顧月琴;;再尋“孔顏樂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陳葉蘭;許婷;陳f:寅;;動物的環(huán)境法律主體資格探討[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李義松;吳國振;;論環(huán)境法學研究的當代任務[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劉湘溶;王彬輝;;環(huán)境法學權利研究方法論[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王立寬;;構建生態(tài)文明的基礎——生態(tài)倫理[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建華;勞倫斯詩歌中的黑色生態(tài)意識[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4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杜運輝;張岱年人生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肖曼瓊;翻譯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春花;論信仰對于社會秩序的價值[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鞏英春;當代信息社會背景下的文化資本批判[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秀利;人類的生態(tài)危機[D];河北大學;2009年
2 鄭璇;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規(guī)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趙文靜;奧康納的雙重危機理論及對我國生態(tài)社會建設的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慧;廣西新農(nóng)村生態(tài)文明建設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李衛(wèi)玲;我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構建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汝秋實;約翰·福斯特的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宋佳;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困境及其出路[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李琳琳;“敬畏自然”觀評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9 苗榮珍;科技異化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丁鳴;論人類發(fā)展的生態(tài)文明向度[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澄清;禪宗思想陶醞出的顛狂精神[J];青少年書法;2002年20期
2 蔡秀敏;崔長國;;高山仰止 行云如水——領略中國古代禪詩的詩學境界[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仇睿;;晨鐘 暮鐘 夜半鐘——談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鐘聲”意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4 陳尤;;中國畫的道風禪味[J];文教資料;2009年13期
5 靳瑩;;禪宗思想對中國書法的影響[J];絲綢之路;2009年16期
6 王銀;;廢名詩歌中禪學詩心[J];青年文學家;2010年16期
7 張瑩;;禪宗對于宋元水墨花鳥畫的影響[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1年02期
8 趙洋;;感性的超越與當下的頓悟——張彥遠“妙悟”觀的再審視[J];青年文學家;2011年09期
9 韋志林;禪宗早期思想研究的重大突破──《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評介[J];哲學動態(tài);1993年09期
10 李明友;;禪宗與佛教中國化[J];書城;199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施春華;;略論中國禪宗與西方現(xiàn)代心理治療的整合[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2 肖靜;;論寒山子詩的禪宗思想及佛教的無常觀[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3 張雪松;;管窺人間佛教的多元化理解——從對印順導師《中國禪宗史》重新解讀談起[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周拉;;從“頓漸之諍”看當今漢藏佛教交流[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林錫旦;;大休其人 無休之功[A];紀念大休上人誕辰一百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6 高恒文;;廢名的詩:深玄的思想特征及其藝術形式[A];新詩與浪漫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沈冬梅;;《景德傳燈錄》與禪茶文化[A];禪茶:歷史與現(xiàn)實[C];2009年
8 胡文海;;被誤解的枯山水[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徐望朋;;日本傳統(tǒng)園林中的宗教影響[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賈晉華;;古典禪與人間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澤鑫 江計昌;禪宗:農(nóng)耕文化與海洋文明的結晶[N];中國旅游報;2010年
2 孔周;胡適和禪宗史研究[N];中華讀書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熊建;當禪宗遇上動漫[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4 郭光明 江計昌;廣東新興:以“禪宗”為核心促文化強縣建設[N];中國旅游報;2010年
5 早報記者 石劍峰;蓋瑞·施耐德 我并不是“垮掉的一代”[N];東方早報;2009年
6 南方日報記者 戎明昌 見習記者 趙琦玉 雷輝 通訊員 李艷杰;“佛教可以世間化,不可以世俗化”[N];南方日報;2010年
7 茅競偉;劍道——來自東瀛的健身運動[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8 方舟;雪竇寺里談古說今[N];中國民族報;2010年
9 演講人 吳言生;中國禪給予生活的啟示[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10 方斌;黃庭堅書法的昭示[N];中國文化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傳強;禪宗北宗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2 胡遂;佛教禪宗與唐代詩風之發(fā)展演變[D];河北大學;2005年
3 趙振強;《心經(jīng)》四宗注疏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安藤美香;禪宗對古代日本水墨畫之影響[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5 索南東主;藏族宗教語言的厘定及其歷史意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6 曹巍;山西大同上華嚴寺壁畫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7 吳容錫(Oh Yongsuk);大慧宗杲看話禪之“疑情”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8 李幫儒;神秀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9 姚之均;論李通玄的“法界”思想[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東方喬;論佛教對唐宋詞的影響[D];河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菲;論禪宗思想在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的表達[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3年
2 劉倩;禪宗美學思想超越價值研究[D];新疆大學;2011年
3 蔣雷雨;基于禪宗思想對包裝設計影響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2年
4 王德菊;禪宗審美體驗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3年
5 榮梅;禪宗“自然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美學意蘊[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許娟;默即言說:由禪宗“默”的言談技藝看其非秩序化的日常語言邏輯[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連潔;淺析禪宗對園林意境營造的影響[D];南昌大學;2012年
8 栗偉;禪宗心理思想與存在心理思想比較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馮天春;禪宗生命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文超;唐宋時期禪宗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582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858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