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宗教空間發(fā)展演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4-26 09:46
本文選題:城市宗教 + 空間分布; 參考:《西北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
【摘要】: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中心,宗教在城市的形成、發(fā)展和演變過程中,對城市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我國正從鄉(xiāng)村社會走向城市社會,城市居民的精神層面或者說是宗教信仰,是中國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問題的焦點之一。城市宗教信仰地理的研究,國際上從宗教神學的實證伊始,目前已進入宗教社會解構階段,國內宗教地理研究則繁榮于實證分析與多元主并重,城市與鄉(xiāng)村宗教的研究中,城市宗教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為此,論文以傳統(tǒng)城市居民宗教形成的神圣空間——城為邊界,以儒教(及無神論信仰)為核心,以五大制度宗教為主體,城市地域范圍內形成與發(fā)展的宗教集合為研究對象,在方法上主要運用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兩種理論,另外還有韋伯的卡理斯瑪理論,藉由這些理論觀點,透視到城市上層宗教信仰系統(tǒng)的“深層結構”,進行中國城市儒教的建構,分析中國城市居民的階層化信仰,建構和解構中國城市宗教系統(tǒng)的結構、功能,城市宗教從場所到場域的轉化,城市宗教的空間分布與演進模式,城市宗教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式微、復興及其影響。 論文通過不同語境層而,對中國城市宗教進行梳理與解構,研究認為:(1)中國傳統(tǒng)的城市宗教是以原始宗教為原型,在宗法性宗教基礎上,通過宗教的政治化、城市化,進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宗教——這就是以吳天上帝為最高神的儒教,皇帝是最高祭司長,官僚、士人等城市上層是宗教徒。儒教自身是制度性與分散性的混合體,規(guī)定著中國傳統(tǒng)城市的階層化信仰。 (2)城市上層在儒教信仰中的虛位性,形成與造就了他們的雙重宗教人格,因而對其他制度性宗教有著內在的需求,這就是中國人,特別是城市上層的多元信仰形成的內容。 (3)中國的城市是由儒教理論建構的神圣空間,即V蛐慰占,
本文編號:18054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80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