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明清時期天主教中國教區(qū)的“祭禮之爭”——一種禮儀視角的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8-04-20 03:35

  本文選題:明清中國 + 天主教。 參考:《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02期


【摘要】:祭禮之爭是明清之際中西"禮儀之爭"的重要內容。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及他們的中國教徒認為中國祭祖、祭孔等禮儀只具有倫理的意義,沒有違反天主教義,中國教徒可以參加這樣的祭祀活動。他們以《禮記》、《朱子家禮》等經典文本為根據(jù),有選擇地考釋、申論,以期實現(xiàn)儒、耶之間的和合與融通。而耶穌會士龍華民、方濟各會士利安當和多明我會士黎玉范等人雖參考中國經典,但主要采取觀察、訪問,根據(jù)明清之際中國民眾的祭禮實況,得出完全不同的看法。利瑪竇及其繼承者在"禮儀之爭"中采用了掩飾性技巧,傳達給歐洲許多并不真實的中國禮儀知識,最終導致了利瑪竇傳教策略的失敗。
[Abstract]:The controversy of sacrificial rites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bat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Jesuits represented by Matteo Ricci and their Chinese believed that the rites such as offering ancestors and sacrificing Confucius in China had only ethical significance and did not violate the Catholic righteousness. Chinese people could participate in such sacrificial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classic texts such as Book of Rites and Zhu Zi's Family Rites, they selectively investigate and explain their theor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armony and harmon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Ye. The Jesuits, Franciscans Liandang and Dominicans Li Yufan refer to the Chinese classics, but mainly take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me to a completely different view. Matteo Ricci and his successors adopted concealment techniques in the debate of Etiquette, which transmitted to many unreal Chinese etiquette knowledge in Europe, and finally led to the failure of Matteo Ricci's missionary strategy.
【作者單位】: 肇慶學院西江歷史文化研究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2&ZD134)
【分類號】:K248;B97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學明;田麗琴;;利瑪竇來華原因芻議[J];中國教師;2011年S1期

2 吳強華;從利瑪竇的天主教儒學化理論看中西文化交流[J];學術月刊;2003年05期

3 王宏德;;淺論利瑪竇在華傳教的調和藝術[J];考試周刊;2011年13期

4 黃細嘉;曹雪稚;;利瑪竇與“南昌傳教模式”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5 劉聰;;明代天主教對陽明學的融攝——以利瑪竇的《交友論》為中心[J];求索;2011年06期

6 韓月香;;晚明天主教與佛教沖突的文化蘊義——以利瑪竇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賈慶軍;;利瑪竇對儒家本原思想之批判及其矛盾——以《天主實義》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黃啟臣;明代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及其文化效應[J];史學集刊;1994年02期

9 鄧志峰;;晚明思想漩渦中的利瑪竇[J];文史知識;2002年12期

10 錢志坤;試論中國耶穌會傳教重心的轉移[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伯婭;;值得重視的歷史文獻——《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評介[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2 王慶余;;利瑪竇攜物考[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一輯)[C];1981年

3 金國平;吳志良;;從自鳴鐘探討利瑪竇居留北京的內幕[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4 林金水;;利瑪竇交游人物表[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一輯)[C];1981年

5 鄒小站;;略論明清間中國人對西學的迎拒[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5年卷[C];2005年

6 龐乃明;;從對歐稱謂看明人歐洲觀[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7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異工——16—18世紀西學東漸在中、日兩國的不同命運[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8 高智瑜;林華;;柵欄墓地與中西文化交流[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9 鄒小站;;略論明清間中國人對西學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10 方豪;;徐霞客與西洋教士關系之初步研究[A];徐霞客在浙江·續(xù)集——2001舟山徐霞客旅游文化研討會暨浙江省徐霞客研究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銅陵學院社會科學系 疏仁華;利瑪竇傳教的文化透析[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魏德東;利瑪竇與世界城市北京[N];中國民族報;2010年

3 張環(huán);“不可能的黑郁金香”,見證東西方間的交流[N];中國民族報;2010年

4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朱維錚;“世界公民”利瑪竇[N];文匯報;2010年

5 沈一民;利瑪竇和李贄[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徐新;圣母像叩開中國畫壇之門[N];中國民族報;2010年

7 余三樂;利瑪竇:中西文明交流的開拓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江叢干 通訊員 肖麗;南昌與利瑪竇:400年前“西學”、“西器”怎成一縷云煙[N];中華工商時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周芳;利瑪竇:“西學東漸”第一人[N];中國民族報;2010年

10 早報記者 石劍峰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李天綱 中國社科院宗教所所長 卓新平 菲利普·米尼尼;他對文明對比的成果至今都未能超越[N];東方早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D];山東大學;2012年

2 林中澤;晚明中西性倫理的相遇[D];中山大學;2001年

3 趙殿紅;清初耶穌會士在江南的傳教活動[D];暨南大學;2006年

4 周燕;法國耶穌會士兼“國王數(shù)學家”李明及其《中國近事報道》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5 劉亞軒;清初來華傳教士馬國賢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6 劉小珊;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陸若漢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7 劉冉冉;1651-1849年清朝政府對澳門的管治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8 肖應云;明清西方傳教士的漢語學習與文化交流(1582-1795)[D];暨南大學;2010年

9 廉松心;十八世紀中朝文化交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10 陳超;曹學Oz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玲;明末來華傳教士艾儒略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2 聞黎琴;朱宗元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3 沈小雯;從南京教案透析佛耶之爭[D];吉林大學;2009年

4 鄭琪;清雍正帝的天主教政策[D];鄭州大學;2007年

5 陶玲;明清時期君主對天主教的態(tài)度及其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劉芳;乾隆禁教時期的天主教活動[D];暨南大學;2006年

7 楊守剛;利瑪竇與中國近代科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8 支強;“西洋人傳教治罪”條例論考[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9 韋羽;嘉慶時期的教案與天主教的傳播[D];暨南大學;2006年

10 陳青松;雍正時期的禁教與禁教時期的天主教[D];暨南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177608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77608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e77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