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宗教的特點及其在中國對外交流中的作用——兼談東南亞華人宗教的特點
本文選題:東南亞 + 宗教研究 ; 參考:《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論文介紹了東南亞國家宗教的基本情況和特點,闡述了東南亞區(qū)域發(fā)展中宗教在整合意識形態(tài)、維護地區(qū)國家主權、促進地區(qū)經(jīng)濟合作與交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進而對宗教在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交流中的積極作用提出了具體建議。認為儒教、道教、佛教作為維系華人社會的重要紐帶,促進著華人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對儒教、道教、佛教的宗教感情實際上寄托了華人的民族感情。東南亞華人宗教與中國傳統(tǒng)宗教血脈相連,要在平衡發(fā)揮五大宗教作用的基礎上,注重發(fā)揮東南亞國家華人宗教在與中國交流中的獨特作用。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ligion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expounds the southeast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us ideology, maintaining regional sovereignt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and the religious present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n specific suggestions. Think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s an important link of Buddhism in Chinese society, promote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e religious feelings actually sustenance of 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and Chinese religious feelings. Chinese traditional religious blood, based to play five religious role in equilibrium,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religiou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n the unique role and Chinese exchanges.
【作者單位】: 國家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guī)司;
【分類號】:B92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龍林;東南亞華人宗教問題初探——定義、歷史分期與主要特征[J];東南亞縱橫;2004年06期
2 陳才俊;基督宗教在東南亞的傳播與現(xiàn)狀[J];東南亞縱橫;2005年07期
3 趙常慶 ,劉庚岑;東南亞人口的宗教構成[J];東南亞研究資料;1981年04期
4 吳杰偉;屬靈的沖突來自屬物的沖突——東南亞宗教沖突初探[J];東南亞研究;2003年01期
5 馬丁;試論東南亞宗教的特點[J];歷史教學;1996年03期
6 黃煥宗;;試論東南亞宗教的演變[J];南洋問題;1986年02期
7 姜杰,丁金光;東南亞國家轉型期的民族和宗教沖突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卓新平;徐以驊;劉金光;鄭筱筠;;對話宗教與中國對外戰(zhàn)略及公共外交[J];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04期
9 蒲瑤;;文明交往與宗教傳播——以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為個案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10 曾梅;試論東南亞民族和宗教因素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進程的影響[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鐘娟;關于宗教立法問題的思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佟洵;;首都宗教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韓祥純;;宗教滲透與國家政治安全[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 王啟海;;提高執(zhí)政黨處理宗教問題能力初探[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5 李五星;;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精神實質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6 張暢;;論宗教教職人員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雙重“橋梁”作用[J];大連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7 梁明柳;關熔珍;;東南亞地區(qū)伊斯蘭信仰的傳播及華人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J];東南亞縱橫;2012年02期
8 孔遠志;印度教在印度尼西亞[J];東南亞研究;1991年01期
9 吳杰偉;屬靈的沖突來自屬物的沖突——東南亞宗教沖突初探[J];東南亞研究;2003年01期
10 蘇斌原;冼德慶;;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新趨向及心理成因探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蔣美華;李瑾瑾;;女性宗教認同研究——以鄭州市為例[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廖小東;曹文波;;民族地區(qū)突發(fā)性群體事件與政府危機管理研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劉光寧;;西北回族社會自尊感形成的結構分析[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4 陸立憲;秦偉;;重視宗教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A];和諧文化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全國首次統(tǒng)戰(zhàn)文化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張詠;高前;;靈驗的遺產——宗教生態(tài)論視域下的河北深州“香門”信仰研究[A];宗教與民族(第七輯)[C];2012年
6 賈付強;;宗教戰(zhàn)略與冷戰(zhàn)初期的美國公共外交——以1948年意大利大選為例[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佟洵;;淺析首都宗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6[C];2006年
8 楊靖筠;;改革開放以來的北京天主教教育[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鐘鑫;新加坡華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凱;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對世界政治事務的積極介入及其原因[D];暨南大學;2011年
3 徐占元;西部民族地區(qū)加強黨的政治整合能力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金圣民;當代中國基督教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烏小花;當代世界民族宗教問題與世界和平[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劉海濤;透視中國鄉(xiāng)村基督教[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王曉帆;中國西南邊境及相關地區(qū)南傳上座部佛塔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8 吳向軍;宗教與法的關系論綱[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9 劉建平;紅旗下的十字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邱廣軍;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東北社會(1866-1931)[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石軍;湖南永州農村宗教管理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姚楠;論在中國新疆及其周邊國家打擊“三股勢力”的國際合作[D];暨南大學;2010年
3 康學良;東亞區(qū)域合作的制約性因素分析[D];河南大學;2011年
4 劉玉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其實踐[D];吉林大學;2011年
5 王佳政;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宗教觀的新發(fā)展及其價值研究[D];西華大學;2011年
6 董建偉;村落視野中的基督教家庭教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馬文多;回族聚居地區(qū)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淑琴;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宗教因素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修志;民國時期山東穆斯林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李軼群;城市民族宗教工作研究[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立新;淺論海外華人的關公崇拜[J];八桂僑史;1995年03期
2 謝為民;論菲律賓的“穆斯林問楲”[J];東南亞研究;1990年02期
3 韋紅;印尼宗教沖突的前因后果[J];東南亞研究;2000年04期
4 李天錫;;試論華僑華人媽祖信仰的文化特征及其發(fā)展趨勢[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2年03期
5 肖憲;鄭和下西洋與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J];回族研究;2003年01期
6 馬廣德;穆斯林在鄭和下西洋中的作用[J];回族研究;2005年02期
7 姜杰,丁金光;東南亞國家轉型期的民族和宗教沖突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肖憲;鄭和下西洋與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J];思想戰(zhàn)線;1995年03期
9 C·A·托卡列夫;楊允;;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在民族科學發(fā)展中的作用[J];民族譯叢;1980年01期
10 松本三郎;福永安祥;任鋒香;;現(xiàn)代東南亞的宗教與文化[J];民族譯叢;1988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齊國勝;辛彩蕊;;論宗教對于西部法治建設的影響[J];中國西部科技;2009年10期
2 段亞兵;;文明與宗教[J];南方論叢;2006年01期
3 李鐘霖;藏族格言中的宗教意識[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01期
4 張百春;從自然宗教到基督教──索洛維約夫論人類宗教意識的發(fā)展[J];哈爾濱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5 李妍妍;試論宗教意識的美學情結[J];新余高專學報;2004年01期
6 馬曉軍;;宗教長期性的歷史考察及其意義[J];前沿;2009年01期
7 熊呂茂;;論唐君毅的宗教觀[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熊呂茂;;論唐君毅的宗教觀[J];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9 韓向東;;淺析宗教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意義[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馮華昕;;論知識分子的“宗教意識”[J];民主與科學;199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芳恒;;略論宗教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貢獻[A];布依學研究(之五)——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5年
2 鄭煥章;;安溪清水巖屬佛不屬道[A];閩臺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3 謝文哲;;試論清水祖師文化的傳播及影響[A];閩臺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4 林蔚文;;福建民間蛇神信仰研究[A];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論文集(三)[C];1999年
5 張廷國;;舍勒宗教哲學引論[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棕樹;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xié)會在京成立[N];中國民族報;2006年
2 王博;中國式生命[N];光明日報;2006年
3 于祺明;基督教與理性[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4 吳宇;中國佛教徒用多種語言“擁抱”世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5 鄧曉芒;涂爾干宗教學方法論的誤區(qū)[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6 李勇邋通訊員 王惕 鐘揚;湖南天主教界紀念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成立50周年[N];湖南日報;2007年
7 章瑞進;做大做強陳靖姑信俗文化品牌[N];閩東日報;2010年
8 楊怡;法門寺首次招聘大學生[N];中國民族報;2007年
9 記者 王建保;赴沙特朝覲穆斯林群眾接受培訓[N];固原日報;2008年
10 記者 陳明亮;少林寺欲打造云南“十八羅漢”[N];昆明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周新華;二戰(zhàn)后東南亞海島地區(qū)民族國家整合中的伊斯蘭因素[D];西北大學;2012年
2 曹慶鋒;馬來西亞伊斯蘭復興運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3 韋海波;意向性與自行傳達[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國軍;穆斯林中學生自我概念中宗教意識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2 呼其木格;現(xiàn)代牧民宗教意識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年
3 陳芷燁;唐君毅宗教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4 張晟;張宇初與道教義理理性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高椿雷;宗教信仰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歐陽班銥;新加坡真空教的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D];暨南大學;2013年
7 古麗努爾·恰瓦爾;當代麥蓋提維吾爾刀郎人民間信仰中的自然崇拜[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瑾瑾;女性宗教認同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9 羅楓;淺議原始裝飾藝術與原始思維意識的關系[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10 宛景森;《清真釋疑》思想淺探[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7474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747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