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嶗山道觀經(jīng)濟探研
本文選題:嶗山 切入點:道觀 出處:《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02期
【摘要】:道觀經(jīng)濟是道教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zhì)基礎。古代嶗山道觀經(jīng)濟主要得益于統(tǒng)治者賞賜與官僚士紳及民眾的捐建,此外,道士的自愿捐獻也是嶗山道觀經(jīng)濟的重要來源。太清宮將土地、山林等出租給佃農(nóng),收取實物地租與勞役地租。太清宮對旃齋、待遇、用度等物質(zhì)消費特別強調(diào)公平與無私。在政權(quán)力量的干預下,圍繞太清宮的土地、廟林、山場、礦產(chǎn)等的財產(chǎn)糾紛得到了一定遏制。
[Abstract]:Taoist economy i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Taoist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ancient Laoshan Taoist economy mainly benefited from the ruler's reward, the bureaucrat gentry and the people's donation, in addition, the Taoist voluntary donation was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Laoshan Taoist economy.The Taiqing Palace leased land, forest and other land to tenants, collecting real land rent and servile land rent.The Taiqing Palace emphasized fairness and selflessness in material consumption such as Zhan, treatment and consumption.Und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regime, the property disputes over the Taiqing Palace, such as land, temple, forest, mountain and mineral resources, were restrained to a certain extent.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青島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環(huán)渤海城市群文化軟實力研究”(項目編號:12BSH0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B95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羅莉;;宗教與經(jīng)濟的關系[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穎卮;;古代嶗山道士的社交生活[J];東方論壇;2010年06期
2 徐興永,石學法,于洪軍,李萍;嶗山頂、澗、溝、坡、麓、灘、岬一帶巨礫成因研究[J];海洋科學;2004年06期
3 劉小雄;;宗教信仰的社會代價——以甘肅甘南和臨夏兩州為例[J];科學與無神論;2011年02期
4 任穎卮;;民國時期嶗山道教的衰微[J];歷史教學問題;2010年05期
5 張強;;和諧社會視閾中的宗教文化建設[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劉懷榮;宋亞莉;;二十世紀以來嶗山道教的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狀[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7 苑秀麗;溫愛連;;黃宗昌《嶗山志》版本、續(xù)書及研究述略[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任穎卮;;嶗山道士的飲食文化[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9 林先建;;青島嶗山道教民間信仰狀況探析——以太清宮周邊地區(qū)為例[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趙忠煜;;蒲松齡的嶗山詩解[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09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晨;嶗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董曉迎;現(xiàn)代都市佛教入世模式及其面對的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劉丹玲;近代來華基督新教傳教士實業(yè)傳教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迎輝;嵩山少林武術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原因探析[D];中北大學;2012年
5 曹爽;20世紀七八十年代韓國基督教境外傳教歷史條件解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胡振禹;福建南少林武術文化產(chǎn)業(yè)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7 劉玉霞;嶗山道教的歷史地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8 徐龍飛;青島近郊漁村社會變遷之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溫愛連;黃宗昌、周至元《嶗山志》比較研究[D];青島大學;2009年
10 王曉燕;嶗山茶文化產(chǎn)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先建;;青島嶗山道教民間信仰狀況探析——以太清宮周邊地區(qū)為例[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任穎卮;;民國時期嶗山道教的衰微[J];歷史教學問題;2010年05期
3 王誦亭;嶗山為什么成為道教文化山[J];管子學刊;1999年01期
4 劉清章;開掘傳統(tǒng)精髓 展現(xiàn)時代風范 記嶗山太清宮住持——劉懷元道長[J];中國道教;2003年04期
5 劉清章;嶗山明霞洞和它的傳說[J];中國道教;2004年06期
6 常大群;;至今絕壁幽巖下 尚有群仙聽海潮——嶗山全真道勝跡[J];中國宗教;2005年12期
7 孫華民;匡常修道長獻出健身秘方[J];中國道教;1988年03期
8 劉春勃;嶗山太清宮舉行神像開光典禮[J];中國道教;1990年03期
9 陳振濤;嶗山道教音樂考查記[J];中國道教;1991年04期
10 王洞真,李瘦卿;丘處機及其詠嶗山詩詞[J];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潘一德;;揚長避短 以道為本[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2 何春生;;21世紀中國道教如何發(fā)展[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張應超;;積極引導道教更好地與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A];“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論集[C];2003年
4 黃烈;;南北朝時期道教西傳高昌試探[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4年
5 陳光照;;嶗山道家文化初探[A];區(qū)域旅游開發(fā)與嶗山風景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C];1999年
6 陳娟英;;道教文化與玉皇信仰[A];閩臺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7 張亞群;;略論民間玉皇信仰與道教之關系[A];閩臺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8 粘良圖;;泉州民間玉皇信仰文化調(diào)查[A];閩臺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9 蕭霽虹;;傾聽自然:云南道教成因的另類解讀[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10 奈良行博;潘宏立;;道教在日本[A];閩臺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亞群;嶗山道樂溯源[N];中國檔案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易可可;問道蟆頤:何出仙觀?[N];眉山日報;2010年
3 王清華 王丹薇;明萬歷年間嶗山太清宮廟產(chǎn)之爭[N];中國檔案報;2004年
4 記者 邱寶暉 通訊員 楊心亮 何東方;千年朝元觀修好了[N];廈門日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王錦華;明清道觀純陽宮[N];大同日報;2010年
6 沈瑜;千年清道觀煥發(fā)生機[N];中國民族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吳艷;生態(tài)道觀——道教界的環(huán)保新動向[N];中國民族報;2008年
8 ;“嶗山論道”,論傳承與發(fā)展之道[N];青島日報;2008年
9 記者 吳艷 通訊員 劉惠;道教生態(tài)觀進入全球生態(tài)保護體系視野[N];中國民族報;2008年
10 實習生 馬麗 雷曉麗;眾說紛紜“頭炷香”[N];中國民族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吳保春;龍虎山天師府建筑思想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2 陳連波;北京道教宮觀環(huán)境景觀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3 李平;晚唐五代道教修道變遷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雪春;唐代道教管理制度探析[D];西南大學;2007年
2 王磊;關中地區(qū)道教遺存建筑的歷史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3 葛野;蘭州白云觀道教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曹志杰;北朝時期樓觀道派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5 馬琨;隋唐道教自然觀與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10年
6 屈丙之;漢唐巴蜀道教文化地理學考察[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燕玲;明清時期汾渭平原的道教[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明娟;20世紀上半葉浙江道教史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賈曉龍;明清時期興隆山道教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10 嚴利潔;武當山道教宮觀環(huán)境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295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72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