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VS神話主義:神話主義異質(zhì)性質(zhì)疑
本文關(guān)鍵詞: 神話主義 遺產(chǎn)旅游 異質(zhì)性 質(zhì)疑 出處:《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神話主義是指現(xiàn)當代社會中對神話的挪用和重新建構(gòu),神話被從其原本生存的社區(qū)日常生活的語境移入新的語境中,為不同的觀眾而展現(xiàn),并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和意義。本文以河北涉縣媧皇宮景區(qū)的民族志研究為基礎,通過對社區(qū)日常生活語境中業(yè)余講述人與遺產(chǎn)旅游語境中職業(yè)導游所講述的女媧神話的比較,揭示出神話與神話主義的三方面區(qū)別:口語表述相對于文字內(nèi)化后的口語表述、有機性相對于精致化、地方性相對于全觀在地化。文章質(zhì)疑神話主義具有異質(zhì)性的偏見,認為神話主義可在探索書寫傳統(tǒng)與口頭傳統(tǒng)的糾葛、業(yè)余與職業(yè)講述人的多樣性等方面,為神話學和民間文學理論提供啟示。
[Abstract]:Mythology refers to the misappropri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ythology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Mythology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daily life of its original living community into the new context and displayed for different audiences. Based on the ethnographic study of Shexian Palace in Shexian, Hebei,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myth of Nu WA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 daily life between amateur narrator and professional tour guide in the context of heritage tourism. This paper reveals three differences between mythology and mythology: oral expression is relative to oral expression after text internalization, organic is relative to refinement, and locality is relative to the whole view of localization. This paper questions the heterogeneity bias of mythology. The author holds that mythology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mythology and folklore theory in exploring the entanglement between writing tradition and oral tradition and in the diversity of amateur and professional narrators.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當代中國的神話主義:以遺產(chǎn)旅游和電子傳媒的考察為中心”(11BZW13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93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愛梅;嶄新而科學的神話學派的崛起──唯物辯證神話學派管窺[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S1期
2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五十年[J];民俗研究;2000年01期
3 葉舒憲;吉田敦彥與日本比較神話學[J];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4 邊緣人;神話學的新視野──讀王孝廉《嶺云關(guān)雪──民族神話學論集》[J];民俗研究;2002年01期
5 張嵐;神人“同形同性”——希臘神話特征探析之一[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6 仰海峰;巴特與大眾文化的神話學解碼[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2年05期
7 胡和平;論神話的模糊性[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劉宗迪;中國現(xiàn)代神話學:在思想與學術(shù)之間[J];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02期
9 葉舒憲;神話的超前智慧[J];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02期
10 陳連山;中國神話學應該如何評價神話的歷史地位[J];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任遠;;動植物神話與圖騰崇拜——對赫哲族神話的思考之一[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2 陶陽;;鐘敬文神話學管窺[A];紀念鐘敬文誕辰一百年座談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呂微;;現(xiàn)代神話學與經(jīng)今、古文說——《尚書·呂刑》闡釋的案例研究(摘錄)[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wǎng)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4 陳連山;;從“小說家言”到“神話之淵府”——中國現(xiàn)代神話學對《山海經(jīng)》經(jīng)典地位的塑造[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wǎng)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5 陳建憲;;走向田野 回歸文本——中國神話學理論反思之一[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wǎng)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6 徐燕杭;;解神話的可能性——《神話》一書中符號學與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沖突[A];法國哲學的現(xiàn)代與未來全國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7 孫斌;張艷芬;;普羅米修斯的四重身份——對馬克思的普羅米修斯的一個神話學考察[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0)[C];2012年
8 崔柳生;;茅盾的神話觀與人類學派的神話學[A];茅盾研究(第六輯)[C];1995年
9 楊玉彬;;阜陽出土東漢“升仙圖”畫像鏡考釋——兼論東漢神人車馬畫像鏡神話學內(nèi)涵等問題[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鐘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wǎng)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曾祥書;中國神話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豫閉幕[N];文藝報;2006年
2 記者 張艷麗 實習生 張煜貞;伏羲、女媧神話在周口[N];周口日報;2006年
3 記者 馬四新;中國神話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我市隆重開幕[N];周口日報;2006年
4 記者 張艷麗;神話存活在民間[N];周口日報;2006年
5 ;中國河南·中國神話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周口)宣言[N];周口日報;2006年
6 葉舒憲;神話考古的范例[N];中國信息報;2008年
7 葉舒憲;《山海經(jīng)》與神話地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葉舒憲;蛇的神話與符號編碼[N];中國藝術(shù)報;2013年
9 張巖;茅盾:中國民族神話學的奠基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10 王麗霞;“神話學文庫”解讀古老文化密碼[N];光明日報;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云源;中國神話學20世紀上半葉學術(shù)思潮研究[D];云南大學;2015年
2 王偉;夏商周的上帝神話與文化變遷[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3 黎莉;以葫蘆神話為切入點探討我國壯族與老撾佬泰族群的文化[D];廣西民族大學;2008年
4 潘堅;論地域性神話的傳承[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邱碩;生命困境的終極關(guān)懷[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埃勇;伯禹之神話傳說群和朗河地區(qū)之輸[D];浙江大學;2006年
7 湯靜;春秋時期神話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葉婷;文化學視域下的伏羲女媧與亞當夏娃比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9 郭莉;女神精神的復興[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雪;桃崇拜中的母性意識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435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54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