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援儒釋伊之“五典”說探析
本文關鍵詞:劉智援儒釋伊之“五典”說探析 出處:《回族研究》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我國明清之際涌現(xiàn)出一批回族學者,他們援引儒家思想闡釋了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倫理綱常等重要思想,不僅適應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發(fā)展的需要、推進了伊斯蘭教在我國的發(fā)展進程,又顯示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生命力。其中劉智援引儒家三綱五常確立中國伊斯蘭教的"五典"說,系統(tǒng)闡述了穆斯林基本的人倫規(guī)范。
[Abstract]:In the li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a group of Hui scholars have emerged . They invoke the Confucian thought to explai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ethics of Islam , not only to meet the needs of Islam in China ' s development ,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vitality of Islam in China ' s development .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分類號】:B968
【正文快照】: 明清之際,我國涌現(xiàn)出一批譯著家,他們是精通伊斯蘭學說與儒家文化的知識分子,學術界稱為“回儒”。他們將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與儒家思想相融合,創(chuàng)立了中國伊斯蘭教教義思想體系。他們中極具代表性的有王岱輿、劉智、馬注、馬德新等,其中劉智的著作尤為重要。劉智(約1655—174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羅萬壽;劉智和他的三“天方”書[J];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多勇;;伊斯蘭教金陵學派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滁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2 馬廣德;試析回族對聯(lián)的文化貢獻與學術價值[J];回族研究;2004年04期
3 馬國棟;;慎終而追遠——回族穆斯林“游墳”習俗文化淺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4 王平;;西北城鎮(zhèn)回族聚居區(qū)婚姻家庭結構的變遷——以甘肅省臨夏市八坊地區(qū)為個案[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5 馬仲榮;;伊斯蘭教本土化視域下的西道堂研究[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6 周耀明;;論《天方詩經(jīng)》的贊圣思想[J];青海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7 王根明;;劉智著作參閱的阿拉伯文文獻考釋及其研究評述[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8 馮杰文;;理同、義和、性相通——《天方性理》與儒學在人性問題上的相通之處[J];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04期
9 周耀明;;漢文伊斯蘭譯著的造化流行學說[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馬廷義;;伊儒語境下的身、性、心、命內(nèi)涵試探[J];伊斯蘭文化;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丁士仁;;中國穆斯林門派劃分的新視角[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哈正利;族群性的建構和維系[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馬志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伊斯蘭教西道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顧玉軍;明清時期回族教育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馬仲榮;社會轉型期的甘肅藏區(qū)社會矛盾與民族關系相互作用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馬全龍;東鄉(xiāng)族伊斯蘭教歷史人物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2 何玉紅;明清時期伊斯蘭教中國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邢慧榮;穆斯林家庭與婦女[D];山東大學;2006年
4 向蕭;《薔薇園》中的伊斯蘭思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5 朱小軍;劉智“以儒詮伊”哲學思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槐亞婷;王岱輿“三品”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孫忠偉;清代回族學者史學成就述論[D];蘭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小軍;;清初回族學者劉智“五典”說探微[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9期
2 敏文杰;;儒家“五倫”思想和劉智“五典”思想之比較[J];回族研究;2007年01期
3 靳青萬;釋“三墳、五典、八索、九丘”[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14032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40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