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彝族民間信仰及其變遷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建國以來彝族民間信仰及其變遷研究 出處:《西南大學(xué)》2011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xué)位論文
【摘要】:本文以云南新平縣波村臘魯彝族的民間信仰為考察對象,研究從1949年至今波村臘魯彝族民間信仰及其變遷情況。在對波村彝族具體民間信仰內(nèi)容、畢摩以及儀式活動展開描述的同時進(jìn)行梳理與分析,試圖從波村彝族民間信仰的各個方面展示波村彝族民間信仰的特點與內(nèi)涵。本文除緒論外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波村地理環(huán)境、土地人口、生計方式、聚居形式、因村寨相連而建立的公祭場所和通過通婚圈的擴大產(chǎn)生的外界交往等基礎(chǔ)概況。 第二部分主要展現(xiàn)波村臘魯彝族民間信仰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變遷情況。波村彝族民間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靈魂崇拜、祖先崇拜等內(nèi)容,通過禁忌、符咒、占卜、巫術(shù)等民間信仰內(nèi)容內(nèi)化到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規(guī)范并制約著民眾的行為方式。對民間信仰內(nèi)容的變遷狀況,根據(jù)國家宗教政策所經(jīng)歷的起伏過程分為延續(xù)階段、斷裂階段、逐步復(fù)興階段、全面恢復(fù)四個階段。 第三部分講述了彝族民間信仰活動中作為人神中介的畢摩在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下如何傳承,介紹了畢摩使用的法器,同時歸納總結(jié)了作為波村彝族民間信仰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的畢摩的特點。 第四部分選擇對波村彝族人生活中影響較大、內(nèi)容豐富、時間跨度性長的三個儀式:結(jié)婚儀式、喪葬儀式、喬遷儀式的主要內(nèi)容進(jìn)行展示的同時,分析了從建國到現(xiàn)在波村彝族儀式變遷情況。國家在場使得波村的儀式經(jīng)歷了繁——簡——繁的復(fù)雜過程。 最后,就波村彝族的民間信仰特點、社會功能加以總結(jié)概括,認(rèn)為波村彝族民間信仰有原始性與地域性、多元性與融合性、自發(fā)性與全民性的特點,在民間信仰所表現(xiàn)出的社會功能方面具有維護社會穩(wěn)定、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rèn)同感和凝聚力等特征。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folk beliefs of Bolaru Yi nationality in Xinp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ies the folk beliefs and their changes of the Yi people in Bocun Ralu from 1949 to now.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s of the specific folk beliefs of the Yi people in Bocun are studi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escription of Bimo and the ritual activities are combed and analyzed.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land population and livelihood mode of Bo village. The form of settlement, the public worship place established by the connection of villages and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generated by the expansion of the intermarriage circle and so on. The second part mainly shows the main contents and changes of the Yi folk belief in Bollalu. The folk beliefs of the Yi people include natural worship, totem worship, soul worship, ancestor worship and so on, through taboos. Mantra, divination, witchcraft and other folk belief content internalized into the daily life of the Yi people, regulate and restrict the behavior of the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state religious policy, the ups and downs ar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continuation stage, fracture stage, gradual rejuvenation stage and comprehensive recovery stage. The third part describes the Yi folk belief activities as the intermediary of human beings and go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how to pass on, introduced the use of Bimo tools. At the same time, 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mo as the inheritor and communicator of Yi folk belief in Bo village. The 4th part of the selection of the Bo Village Yi people's life has a greater impact, rich content, long time span of the three ceremonies: marriage ceremony, funeral ceremon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housewarming ceremony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Yi people's ritual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present, and the state's presence makes the ceremony of Bo Village go through a complicated process.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k beliefs of the Yi people in Bo Villag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folk beliefs of the Yi people in Bo Village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iginality and regionality, pluralism and fusion, spontaneity and the whole peopl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folk belief is characterized by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cohesion.
【學(xué)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33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世花;門源漢族的民間信仰[J];青海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3期
2 孫衍峰;論越南人的祖先崇拜[J];當(dāng)代亞太;2005年09期
3 黃偉民;;陳元光信仰與祖先崇拜[J];漳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04期
4 羅彩娟;論漢族民間信仰的功利性[J];廣西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03期
5 朱普選;姬梅;;河湟地區(qū)民間信仰的地域特征[J];青海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04期
6 王思穎;;淺析新疆少數(shù)民族民間信仰中的性別意識[J];伊犁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01期
7 郭肖蕾;;潮州饒平海山鎮(zhèn)游神賽會的田野調(diào)查[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年06期
8 曾維加;;清虛無為與血牲祭祀——從“鬼道”看蜀地道教與民間信仰的關(guān)系[J];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06期
9 韓學(xué)謀;;文化語境下的民間信仰的展演——以甘肅省會寧縣為例[J];青年文學(xué)家;2009年19期
10 王曉麗;;民間信仰的龐雜與有序[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麻健敏;;試論福建畬族民間信仰的特征及其文化內(nèi)涵[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2 余豐;;連城四堡的宗族社會與民間信仰[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3 連心豪;;閩南民間信仰是維系海外“三胞”的精神紐帶橋梁[A];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C];2008年
4 周建新;周t ;;從客家民間信仰看粵閩贛山區(qū)開發(fā)和客家族群的發(fā)展[A];中國生物學(xué)史暨農(nóng)學(xué)史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5 石奕龍;;閩臺民間信仰的道德力量[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6 連心豪;;閩臺民間信仰及其旅游[A];三生萬物——老子思想論文集[C];2003年
7 范麗珠;;中國民間信仰對全球化時代文明共生的價值[A];當(dāng)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xué)界學(xué)術(shù)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8 劉瑋琳;;廊橋信仰文化的社會功能——以壽寧廊橋為研究對象[A];福建省社會學(xué)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何振良;;試析晉江民間信仰的人文特征[A];朱熹理學(xué)與晉江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陳巍巍;;閩臺民間信仰中神圣性的構(gòu)建——以保生大帝信仰為例[A];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振偉;福建民間信仰:以“神緣”促“人緣”[N];中國民族報;2009年
2 麗水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張祝平;我國民間信仰的當(dāng)下狀態(tài)與趨向[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曾傳輝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的民間信仰是不是宗教?[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09年
4 華東師范大學(xué)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向平;從“民間信仰”到“社會信仰”[N];中國民族報;2011年
5 趙匡為;正確對待現(xiàn)階段的民間信仰[N];中國民族報;2004年
6 金澤;民間信仰的性質(zhì)及特點[N];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院報;2004年
7 譚亞男 曹賽娟;積極探索民間信仰管理思路[N];湘聲報;2008年
8 朱亞圣;市區(qū)柳府王爺廟被正式列為民間信仰場所[N];閩南日報;2010年
9 麗水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張祝平;我國民間信仰的生態(tài)內(nèi)質(zhì)及現(xiàn)代意蘊[N];中國民族報;2010年
10 忻州市旅游局;民間信仰新天地——五爺廟[N];忻州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秋香;文化認(rèn)同與文化控制:秦漢民間信仰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10年
2 王新民;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1年
3 安靜;布朗族民間信仰的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2年
4 韓瑜;唐代小說與唐代民間信仰[D];浙江大學(xué);2009年
5 張振國;拒斥與吸納:天主教對中國民間信仰的應(yīng)對[D];山東大學(xué);2008年
6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9年
7 殷曉蕾;生生為藝[D];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02年
8 尹笑非;民眾生活理想的視覺展演[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7年
9 劉朝暉;明清以來景德鎮(zhèn)的瓷業(yè)與社會控制[D];復(fù)旦大學(xué);2005年
10 戴寧;太湖地區(qū)民間信仰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xué)院;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申夢博;民間信仰與村落生活[D];吉林大學(xué);2011年
2 張姣美;明清以來的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湘潭大學(xué);2010年
3 曹珊珊;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山東大學(xué);2010年
4 譚光月;清代重慶民間信仰研究[D];重慶大學(xué);2010年
5 周安安;重建祖先與神靈[D];中山大學(xué);2010年
6 楊會萍;明清時期河西地區(qū)的道教與民間信仰[D];蘭州大學(xué);2011年
7 臺文澤;信仰、儀式與象征[D];蘭州大學(xué);2011年
8 徐博;清代、民國山西清源狐突信仰調(diào)查研究[D];山西大學(xué);2010年
9 雷釗;璧山神研究[D];重慶大學(xué);2010年
10 陳清林;駐馬店地區(qū)傳統(tǒng)民間崇拜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10年
,本文編號:13765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37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