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地區(qū)宗教群體性事件研究——一種理論整合路徑
本文關鍵詞:邊境地區(qū)宗教群體性事件研究——一種理論整合路徑 出處:《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宗教群體性事件 理論整合模型 發(fā)生機制 化解機制
【摘要】:本研究以組織性和暴力性為特征將宗教群體性事件分為四類:原始型、表意型、破壞型和暴力型,并通過范式整合將宗教因素納入群體性事件理論解釋模型。這四類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和化解機制有本質不同。因此,如何避免不同類型間的惡性轉化是我們首要考慮的應對原則。
[Abstract]:......
【作者單位】: 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分類號】:B911
【正文快照】: 近年來我國邊境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人口多有宗教信仰,隨著民族人口跨地域流動增加#174;,宗教群體性事件的頻發(fā)率和嚴重性呈上升趨勢。#174;宗教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不僅危害社會發(fā)展和居民生活,而且處理不好容易轉化為“顏色革命”。③邊境地區(qū)宗教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往往帶有很大復雜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劉能;怨恨解釋、動員結構和理性選擇——有關中國都市地區(qū)集體行動發(fā)生可能性的分析[J];開放時代;2004年04期
3 梅傳強;高媛;;群體性事件中旁觀行為的惡性轉化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4 應星;;“氣場”與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機制——兩個個案的比較[J];社會學研究;2009年06期
5 童星;張海波;;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及其治理——社會風險與公共危機綜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J];學術界;2008年02期
6 李晨璐;趙旭東;;群體性事件中的原始抵抗 以浙東海村環(huán)境抗爭事件為例[J];社會;2012年05期
7 胡小平;顧金喜;;社會視野下群體性事件沖突的內在機理及其應用——基于孟連事件的反思[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0年03期
8 賈留戰(zhàn);馬紅宇;郭永玉;;群體性事件的認知與情緒整合模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9 張書維;;群際威脅與集群行為意向:群體性事件的雙路徑模型[J];心理學報;2013年1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偉;我國轉型期群體性事件及其處置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2 次仁頓珠;西藏自治區(qū)政府應對群體性事件公共危機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長林;儲天虎;;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關于義和團運動的話語分析[J];安徽史學;2009年06期
2 劉興;顧海英;;長期集體維權行動的動力機制問題研究——基于Bellman方程的求解[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30期
3 呂欣;;經(jīng)濟型群體性事件的處置[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4 菅志翔;;“族群”:社會群體研究的基礎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張澤;李鵬;;兩岸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比較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6 唐小麗;;少數(shù)民族政治認同研究[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2年02期
7 蘇君陽;;知識沖突與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定[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8 曾潤喜;王國華;陳強;;國家與社會關系視角下的網(wǎng)絡社會治理[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白維軍;;風險社會與公共危機視閾中的農(nóng)民利益訴求機制解讀——以云南省“孟連事件”為案例[J];長白學刊;2009年02期
10 陳發(fā)桂;;我國基層維穩(wěn)運行機制的理性化建構探析[J];長白學刊;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力;曹振飛;;結構箱中的情緒共振——治安型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機制[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董海軍;代紅娟;;農(nóng)民維權抗爭的無效表達:流于過程的情感行動——對西安Y區(qū)征地抗爭事件的解讀[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廖小東;曹文波;;民間組織在社會性突發(fā)事件中的作用分析[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趙玉芳;陳小異;;突發(fā)群體事件的社會認知-情緒-行為關系模型探索[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5 劉忠權;;對城市弱勢群體“話語政治”的一種探討——以Z市某街區(qū)廣場毛澤東話語角為例[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6 徐桂權;王錦東;;“社會生產(chǎn)”語境下傳媒的公共呈現(xiàn)與意見表達——基于兩個經(jīng)驗研究的思考[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7 陳紅梅;;表達與行動——透析“抵制家樂!笔录械拿浇橛绊慬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8 劉艷梅;;房產(chǎn)私有者群體的出現(xiàn)和維權[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朱謙;;環(huán)境公共決策中信息公開的價值與規(guī)范研究——基于近年來中國環(huán)境影響評價爭端個案的解讀[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麥尚文;;價值傳播與社會認同——《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價值觀呈現(xiàn)與傳播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銀萍;民族主義與韓國反美主義[D];南開大學;2010年
2 秦偉江;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吳練達;制度、行為與經(jīng)濟發(fā)展[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5 鄧文;雷震與戰(zhàn)后臺灣社會運動[D];武漢大學;2010年
6 游泓;情感與信任關系的社會學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7 韓奇;市場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國國家治理變遷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陶宇;單位制變遷背景下的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百杰;轉型期中國群體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倩;農(nóng)村低保對象的社會支持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章佳;金融危機對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影響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翼;大都市政府公共危機治理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俞琳;影響環(huán)境議題設置的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秦佳;國民黨民眾運動研究(1924—1937)[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果;業(yè)主委員會治理的困境與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張聰;群體性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開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韋柳明;地方政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能力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林小麗;我國群體性事件的預防機制初探[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10 張勝強;我國高校突發(fā)公共事件管理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賜江;;群體性事件類型化及發(fā)展趨向[J];長江論壇;2010年04期
2 于建嶸;;中國的社會泄憤事件與管治困境[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01期
3 張玉磊;;當前我國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六大特征[J];黨政干部學刊;2008年10期
4 權姣;;6·28甕安事件與信息公開——關于群體暴力事件的分析[J];東南傳播;2008年09期
5 米夏埃爾·勒維,狄山;從斯溫隊長到潘喬·比利亞——埃里克·霍布斯包姆史學著作中的農(nóng)民反抗[J];第歐根尼;2001年02期
6 萬俊人;正義為何如此脆弱?[J];讀書;2002年05期
7 郭于華;“弱者的武器”與“隱藏的文本”——研究農(nóng)民反抗的底層視角[J];讀書;2002年07期
8 劉曉亮;;試析“無組織的有組織化”現(xiàn)象及其社會風險[J];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11期
9 莊勁;自由權的軟化與警察權的強化——反恐框架下西方各國警察權配置的新趨勢[J];福建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6期
10 梅傳強;胡江;;通過化解社會矛盾實現(xiàn)對群體性事件的有效預防[J];法學雜志;2011年S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黃雨晴;群際威脅背景中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群體的注意偏好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述濤;;企業(yè)群體性事件的特點與預防[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2 李卉;;淺析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成因與應對[J];黨史文苑;2009年10期
3 王勇鵬;;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特點與對策[J];文史博覽(理論);2009年11期
4 蔣建國;;群體性事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滄桑;2010年02期
5 黃立輝;;心理學原理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的應用[J];社會心理科學;2010年Z1期
6 杜學文;高軍;;引入商談模式解決群體性事件——香港拆遷紫田村事件和平解決的啟示[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姚燕;;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后應對第一次大范圍社會群體性事件的回顧與思考[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年05期
8 羅衛(wèi)東;;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趨勢及處置策略[J];黨史文苑;2011年20期
9 關昱;;處置群體性事件中驅散措施的具體運用[J];群文天地;2012年04期
10 楚廣辰;;新時期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幾點思考[J];群文天地;2012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乃龍;;群體性事件中網(wǎng)絡媒體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2 陳海泉;;淺談海警部隊如何正確處置海上群體性事件[A];中國航海學會內河船舶駕駛專業(yè)委員會港區(qū)、渡口船舶航行安全與管理論文集[C];2009年
3 畢雁英;;群體性事件的性質及其根源分析[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董v,
本文編號:13523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35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