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藝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28 10:54
本文關(guān)鍵詞:響堂山石窟藝術(shù)研究 出處:《南京大學(xué)》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xué)位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佛教造像 裝飾紋樣 佛教刻經(jīng) 書法藝術(shù)
【摘要】:響堂山石窟是南北朝時期北齊王朝的最高雕刻藝術(shù)成就,是古老的藝術(shù)成就。本文以響堂山石窟的佛教造像、裝飾紋樣、佛教刻經(jīng)書法以及其歷史地位為研究對象,盡可能的搜集響堂山石窟的圖片資料和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 本文將圍繞五個方面進行研究:第一,對響堂山石窟藝術(shù)進行概述,就石窟的形制以及內(nèi)部布局、分布做了探討,總結(jié)出響堂山石窟形制的特點和淵源,并依據(jù)現(xiàn)有的考占資料對石窟進行分期。第二,對響堂山石窟的佛教造像進行重點研究,本文將石窟分為三個開鑿時期來進行分析和研究。北齊是響堂山石窟開鑿的開始時期,北齊時期的造像像式統(tǒng)一,變化極少。響堂山石窟的早期造像是響堂山雕塑的精華所在,也是響堂山石窟最高藝術(shù)成就的作品;隋代是響堂山石窟發(fā)展的中期是繼北周滅佛之后出現(xiàn)的又一次造像熱潮隋代造像多為利用石窟內(nèi)外巖壁開鑿的摩崖佛龕,所開鑿的佛龕造像特征鮮明風(fēng)格統(tǒng)一;響堂山石窟唐代刻像數(shù)量最多,大多為摩崖佛龕且很大一部分佛龕采用的是單體造像或單體與浮雕造像共處一龕的形式。唐代造像題材具有明顯的時代題材,這與唐代歷史時期相符合。第三,對石窟的裝飾紋樣進行研究分析,總結(jié)其特點。第四,對石窟的刻經(jīng)和書法藝術(shù)進行描述和分析。第五,就響堂山石窟藝術(shù)的歷史地位做了探討。 響堂山石窟為我們研究占代的政治、文化、宗教、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是研究古代雕刻、繪畫、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寶庫。
[Abstract]:Xiangtangshan grotto carving is the highest artistic achievements during Northern Qi Dynasty, is the ancient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Buddhist statues, decorative patterns, Buddhist engraved scriptures and their historical statu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collect the picture materials and literature materials of the grottoes.
【學(xué)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87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立春;響堂山北齊塔形窟述論[J];敦煌研究;1993年02期
2 孫迪;;流失海外響堂山石窟造像新識[J];敦煌研究;2006年02期
3 馬世長;;中國佛教石窟的類型和形制特征——以龜茲和敦煌為中心[J];敦煌研究;2006年06期
4 馬忠理;北齊雕塑藝術(shù)的寶庫——響堂寺石窟[J];河北學(xué)刊;1983年02期
5 劉東光;響堂山石窟的鑿建年代及分期[J];華夏考古;1994年02期
6 柴俊林;;試論響堂石窟的初創(chuàng)年代[J];考古;1996年06期
7 馬忠理 ,李喜紅;響堂寺石窟[J];河北學(xué)刊;1983年02期
8 袁虹;南響堂山石窟唐代小龕初探[J];華夏考古;1995年01期
9 孟繁興;;南響堂石窟清理記[J];文物;1992年05期
10 鐘曉青;;響堂山石窟建筑略析[J];文物;1992年05期
,本文編號:13456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345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