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報”與“善不受報”——佛教善惡“因果”觀辨析
發(fā)布時間:2017-12-19 16:37
本文關鍵詞:“善有善報”與“善不受報”——佛教善惡“因果”觀辨析 出處:《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談善論惡乃是佛教的永恒主題。在中國佛教中,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善惡"因果"觀,一是注重"果"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二是注重"因"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中有著"決定論"意味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是中國本土儒家文化以及民間習俗中的"因果報應"思想在佛教中的反映,屬于中國化的善惡"因果"觀;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是基于印度佛教的"緣起論",是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善惡"因果"觀。依據(jù)印度佛教的這種善惡"因果"觀,東晉竺道生進一步提出了"善不受報"的思想。依據(jù)"善不受報"以及作為其理論基礎的佛教"緣起論",一個人只管行善而不要去追求行善的回報,然而就是這種不求回報的行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回報。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山東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佛教在罪犯教育矯治中的應用研究”(14JJD730006)
【分類號】:B948
【正文快照】: ses the causes of people's behavior,which calls on the human being to cease from doing every form of eviland to do what are good.If given a deep thought,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first view,of a little deter-ministic meaning,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k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歐東明;印度佛教與當代生態(tài)學思想[J];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02期
2 ;“0”的起源與印度佛教[J];新長征;2000年09期
3 ;印度佛教講座(一)[J];佛教文化;2003年02期
4 方廣,
本文編號:13086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30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