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凈土思想闡釋
發(fā)布時間:2017-12-06 01:06
本文關鍵詞:印光法師凈土思想闡釋
【摘要】:印光法師(1861年一1940年),法諱圣量,自署常慚愧僧,1861年出生于陜西省合陽縣,俗姓趙氏。法師少治儒學,力辟佛教,以病因緣,悟世無常,遂出家學佛,后專修凈土。印光法師是凈土宗中興的的重要人物,并為中國近代佛教復興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尊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一生著述甚豐,遺著有《印光法師文鈔》四卷、續(xù)編《文鈔》二卷、《增廣印光法師文鈔》。本文對印光法師的著作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深入的闡釋,將印光法師的思想歸納為“援儒入佛以為凈業(yè)之本”,“凈土思想正釋”及判教思想中有代表性的“凈土與禪宗的比較研究”三章。下文將對這三章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簡要概述。 第一章“援儒入佛以為凈業(yè)之本”主要介紹了印光法師儒佛融通的思想。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始終與以儒家為本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保持著一定程度的互動。近代中國,由于國勢頹敗、社會動蕩,儒釋道三教合流的趨勢日益明顯。凈土宗第十三祖師印光法師順應時勢,提倡儒釋融通,認為佛教修行者,特別是凈宗學人,應該以儒家倫理道德作為佛法修習之基礎。本章第一節(jié)是對儒佛孝道觀的闡釋,印光法師首先認為孝道思想同為儒釋之根本,接著又用佛教理論對儒家孝道觀進行了廣泛的拓展,認為孝道精神的極致是慈悲愛護一切眾生。第二節(jié)是對儒家道德修養(yǎng)方法的援引,即“敦倫盡分與閑邪存誠”,印光法師首先強調(diào)了儒家道德倫常教育的重要性,接著認為修行者應該做到至誠恭敬,眾善奉行;卑以自牧,韜光潛耀;克己明德,格物致知。在第三節(jié)中,印光法師提倡居塵學道與重視家庭教育。 第二章“凈土思想正釋”是本文的主體,本文首先融匯諸多凈土著作建構(gòu)起凈土思想的整個理論體系,然后又在此體系內(nèi)引用凈土宗的其他經(jīng)典和歷代凈宗大德的重要著述對印光法師的凈土思想進行深入而細致的闡釋。本章第一節(jié)是對凈土宗派之興起因緣的闡釋,認為凈土宗派之興起為如來出世之正說,稱性之極談。第二節(jié)是對凈土經(jīng)典之體性宗趣的闡釋,印光法師認為凈土經(jīng)典與其他佛教大乘經(jīng)典相同,都是以諸法實相為其體性,而凈土宗又是以信愿持名、往生極樂為宗趣。第三節(jié)是對凈土法門之所披根器的闡釋,印光法師將其歸納為三條,即三根普披,利鈍全收;本為凡夫,兼為圣人;專接上根,傍及中下。第四節(jié)是對凈土修行之方便力用的闡釋,印光法師首先認為凈土法門是諸佛度化眾生最圓滿究竟之方便法門,接著又對念佛三昧的具體含義及四種念佛方法做了詳細的闡述,最后指出一心系念是凈土修行的總原則。并且特為末法時期業(yè)重眾生如何做到(?)心系念開出了具體的修行方法,即至誠感通;真實懺悔;專注一境;攝耳諦聽;調(diào)息念佛;十念計數(shù)法與常想一死字。 第四章“凈土與禪宗比較研究”主要論述禪宗與凈土修行方法有何不同以及不同根性的眾生適合修習何種方法。本章第一節(jié)是對禪宗與凈土在歷史上不同時期融合與分流情況的概述。第二節(jié)是對自力法門與他力法門難易程度的比較。其中,禪宗修行主自悟本心,屬自力法門,又稱難行道;凈宗修習靠彌陀愿力,屬他力法門,又稱易行道。印光法師認為凈土法門更適合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第三節(jié)是印光法師對永明大師“四料簡”的闡釋。第四節(jié)是印光法師對禪、教、密、律、凈五宗的比較研究,認為凈土為諸宗之歸趣。 結(jié)語部分簡要論述了印光法師思想的理論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946.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周軍;略論印光法師禪凈思想[J];求索;2004年02期
2 張煜;;教內(nèi)的融合:永明延壽佛學思想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04期
3 王公偉;;中國佛教凈土宗的思想發(fā)展歷程探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04期
4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凈土思想[J];五臺山研究;1999年03期
5 肖雨,武廣文;印光祖師及其思想研究[J];五臺山研究;2003年03期
6 方立天;彌陀凈土理念:凈土宗與其他重要宗派終極信仰的共同基礎[J];學術(shù)月刊;2004年11期
7 唐明邦;“三諦圓融”與中道觀[J];宗教學研究;2000年04期
8 方立天;永明延壽與禪教一致思潮[J];哲學研究;2005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周軍;印光法師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保奎;印光法師佛學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2568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25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