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鳳祚中西科學會通思想探微
發(fā)布時間:2017-09-17 10:17
本文關鍵詞:薛鳳祚中西科學會通思想探微
【摘要】:十六、十七世紀既是明末清初政治波動的時期,又是傳教士暨學術之名傳播宗教的時期,在這樣復雜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各層階級的人們對待西學和西教有著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這一時期中不但有徐光啟這樣的朝廷重臣入基督、學西學,積極傳播西方的宗教和文化,也有康熙皇帝這樣的統(tǒng)治者對西學抱有懷疑、學習和利用的謹慎態(tài)度,更有如薛鳳祚這樣的普通士人在民間以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對待西方傳入的新鮮文化,力圖“融各方之材質,入吾學之型范”,會通中西。國內外學者對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的關注很多,也對此期間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的思想、貢獻多有研究,但由于種種原因,對最先采用哥白尼日心說、最先將對數(shù)引入中國等作出一系列卓越貢獻的清初布衣科學家薛鳳祚的研究卻極其薄弱,截至目前,學界對薛鳳祚的研究多具體到到薛鳳祚本人的學術貢獻,卻少有學者將對薛鳳祚研究的目光投放到同時期中西科學發(fā)展歷程中來看待其中西科學會通的實踐和成果。 作為明末清初中西會通的代表人物之一,薛鳳祚的思想受到了來自家學、師承、交游、西人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在天文學、數(shù)學、力學、軍事等領域內的中西會通實踐中都閃現(xiàn)著科學思想的萌芽。在天文學領域,他最先采用了變形了的哥白尼日心說,會通了中西占驗思想;在數(shù)學領域,他最先引進了對數(shù),簡化了計算難度;對王徵的《遠西奇器圖說錄最》進行了選擇和重構,介紹了西方物理學知識。他對西方知識的了解程度是勝過同時代的很多人的,他身上的精神氣質是與默頓學說中科學家的精神氣質相契合的。本文希望通過闡述薛鳳祚中西科學會通的由來、實踐和對其評價來彰顯薛鳳祚在歷史長流中的地位,從而對其作出客觀評價,并以此簡要探討科學與儒學問的關系和走向。
【關鍵詞】:明末清初 薛鳳祚 中西科學會通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248
【目錄】: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緒論11-23
- 1.1 選題依據(jù)11-12
- 1.2 概念界定12-13
- 1.3 文獻綜述13-23
- 第2章 薛鳳祚中西科學會通思想的由來23-36
- 2.1 中西科學會通的必要性23-24
- 2.2 明末清初的時代背景24-25
- 2.3 家學熏陶25-26
- 2.4 師傳26-31
- 2.4.1 鹿善繼26-27
- 2.4.2 孫奇逢27-29
- 2.4.3 魏文魁29-30
- 2.4.4 穆尼閣30-31
- 2.5 外出交游31-33
- 2.6 對徐光啟會通模式的繼承33-36
- 第3章 薛鳳祚中西科學會通思想的理論與實踐36-53
- 3.1 “雖天各一隅,而理無不同”——中西會通的理論前提36-37
- 3.2 “(學問)可因可革,不泥一成之見,亦不避蹈襲之嫌”——中西會通的客觀態(tài)度37-38
- 3.3 “昒各方之材質,入吾學之型范”——中西會通的實踐模式38-49
- 3.3.1 天文學38-43
- 3.3.2 數(shù)學43-46
- 3.3.3 力學46-47
- 3.3.4 軍事47-48
- 3.3.5 水利48-49
- 3.4 “存前哲之苦心,備后人之探討”——中西會通的歷史繼承49
- 3.5 薛鳳祚中西科學會通思想總結49-53
- 第4章 薛鳳祚中西科學會通思想的評價與思考53-61
- 4.1 對薛鳳祚中西科學會通思想的評價53-56
- 4.2 思考與展望56-61
- 4.2.1 薛鳳祚科學精神氣質討論56-58
- 4.2.2 從薛鳳祚的中西科學會通看科學與儒學的關系58-61
- 致謝61-62
- 參考文獻62-70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7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英順;淺析明清之際實學思潮產生的歷史背景[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石云里;;崇禎改歷過程中的中西之爭[J];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6年03期
3 李天綱;天儒同異: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學說述評[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4 李天綱;簡論明清“西學”中的神學和哲學[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5 石云里;;《天步真原》的神秘序文[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1期
6 于化民;失敗的選擇──論明清西學夭折的原因[J];濟南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7 張志林;中西科學“研究傳統(tǒng)”的差異與會通[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5年04期
8 袁兆桐;;清代歷算名家薛鳳祚[J];歷史教學;1991年06期
9 袁兆桐;;薛鳳祚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0年09期
10 何鳳魁;;明清之際西方數(shù)學的傳入及對中國數(shù)學的影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年S1期
,本文編號:8688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868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