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九年前的“御海洋”擊倭戰(zhàn)略
本文關鍵詞:明洪武十九年前的“御海洋”擊倭戰(zhàn)略
【摘要】:有關洪武十九年以前海防建設的成效,學界往往多為忽略或估量太低。事實上,明太祖在早年征戰(zhàn)中整合了內陸水軍以及元末的海上力量,并在"御海洋"的戰(zhàn)略下組建成一支強大的巡洋艦隊。洪武朝前期的海軍力量不僅保障了海運的開展,而且在擊倭上也能采取主動巡捕、御之于遠洋的軍事行動,使得沿海終于基本無事。但遺憾的是洪武十九年以后因海防戰(zhàn)略的轉變,這種主動進取的海洋精神隨之頹廢,明初海防在"固海岸"的戰(zhàn)略布局下從海上退縮到海岸線一帶。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歷史系;
【關鍵詞】: 洪武十九年 御海洋 海軍力量
【分類號】:K248.1
【正文快照】: 長期以來,學界對明初海防建設的討論,普遍是從洪武十九年(1386)以后開始的,對洪武十九年以前的海防建設則較為忽略。因為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命信國公湯和視浙江、福建要地,十九年采納方鳴謙提出的“倭海上來,則海上御之耳。請量地遠近,置衛(wèi)所,陸聚步兵,水具戰(zhàn)艦,則倭不得入,人亦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萬明;;明代外交詔令的分類考察——以洪武朝奠基期為例[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談家勝;論洪武朝江浙地主境遇問題[J];池州師專學報;1994年03期
3 談家勝;洪武朝江浙地主之厄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周松;;洪武朝塔灘蒙古與明朝的關系[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1年02期
5 于春梅;明朝洪武、永樂時期對外政策的變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6 張輝;;韓半島與洪武朝的通使[J];韓國研究論叢;2002年00期
7 趙克生;洪武十年前后的祭禮改制初探——以郊、廟、社稷禮為中心[J];東南文化;2004年05期
8 周松;;明洪武朝河套周邊地區(qū)實際駐軍數(shù)辨析——兼論明初軍數(shù)的采信與統(tǒng)計問題[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9 司馬周;金陵來取賢良士,嶺表諸賢盡選掄——洪武薦舉制度與詩文研究(上)[J];云夢學刊;2002年05期
10 張志云;;重塑皇權:洪武時期的冕制規(guī)劃[J];史學月刊;2008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欒成顯;;洪武丈量考論[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2 萬明;;明代詔令文書研究——以洪武朝為中心的初步考察[A];明史研究論叢(第八輯)——明代詔令文書研究專輯[C];2010年
3 余三樂;;明洪武朝與高麗(朝鮮)關系簡論[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紅春;;明洪武朝首三科浙江舉人題名考補[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5 趙現(xiàn)海;;洪武前期北邊二元軍事體系的創(chuàng)立[A];明史研究(第十一輯)[C];2010年
6 趙現(xiàn)海;;明初甘肅的地緣政治與西北疆界的形成——由洪武五年馮勝棄地事件引發(fā)的思考[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王雪華;;朱元璋的胥吏認知及洪武朝胥吏任官情形[A];明太祖與鳳陽[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唐豐姣;洪武至宣德時期明朝對蒙古的經(jīng)略[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周松;明洪武朝河套周邊經(jīng)略與防務初探[D];西北民族大學;2005年
2 李健;洪武時期明·琉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3 年旭;洪武朝明·日交涉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4 丁勇;洪武時期明蒙關系研究[D];煙臺大學;2014年
5 程秀才;洪武時期明政府對云南的收復與統(tǒng)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6 盧亮華;明代中央政府赴藏地使者輯考[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7 李淮東;明代使藏使臣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2年
8 胡珀;明代前期總兵制度形成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7544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5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