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歷史論文 >

《論語集解》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20 07:13

  本文關鍵詞:《論語集解》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論語集解 何晏 孔安國 思想


【摘要】:《論語》成書以后,隨之出現(xiàn)了很多注解《論語》的本子,其中《論語集解》在早期“《論語》學”的發(fā)展中居于承前啟后的關鍵地位。撥開圍繞在它身上的學術迷霧,對于我們了解“《論語》學”在漢、魏時期的發(fā)展狀況及當時的學術思潮演變至關重要。 由于“浮華之風”的興起危及了曹魏統(tǒng)治者以名教治天下的統(tǒng)治策略,重新注釋以《論語》、《孝經(jīng)》為代表的儒家經(jīng)典就成了他們推行名教的一個重要舉措。從思想背景、學術影響、政治地位以及與司馬氏、曹氏兩大政治集團的關系來看,何晏無疑是主編《論語集解》最為合適的人選。以何晏為代表的五位編者,在采收漢魏《論語》古注的時候,采取了更為信任經(jīng)典的態(tài)度,但其中所收《古論》孔注卻遭到了后來學術界的懷疑和非議。從《古論》傳流和文本考證來看,《古論》孔注其正文是可靠的,但署名孔安國的注解卻為后人所托。到了東漢,古文經(jīng)學興起,馬融對《古論語》重新進行了注釋,這也間接影響了鄭玄。從對《論語鄭氏注》殘卷的文本分析來看,王國維關于鄭玄注“字句全從古”的論斷是錯誤的。《魯論語》方面,《論語集解》收東漢包咸注僅次于孔安國注,署名周氏的注解卻僅有十幾條。再通過對周氏注的文本進行分析,可以認為,《論語集解》中所收周氏注為魏人周生烈之注,而并沒有采東漢初的周氏之注。《論語集解》于王肅、陳群、周生烈三家當時魏人之注總共才收幾十條,而其中王肅最多,在反映了政治對學術影響的同時,也反映了王肅之注確有其優(yōu)異之處。 《論語集解》撰成以后,被一些人當成何晏的玄學著作。但在仔細分析書中所謂的玄虛之語后,可以發(fā)現(xiàn),何晏在其中所灌注的思想主要受到了《周易》的影響,體現(xiàn)了一種對先秦儒學回歸的傾向!墩撜Z集解》最初流傳很廣,但在宋以后,逐漸式微,日本正平本《論語集解》的回歸給我們的研究工作帶來了很大幫助!墩撜Z集解》所開創(chuàng)的“集解體”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一向,而其中存留的漢魏《論語》古注對我們研究“《論語》學”的發(fā)展更是提供了寶貴資料。
【關鍵詞】:論語集解 何晏 孔安國 思想
【學位授予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K203
【目錄】:
  • 引言7
  • 一、《論語集解》的編撰7-21
  • (一) 《論語集解》的編撰背景7-12
  • 1、《論語集解》編撰的政治動因7-9
  • 2、《論語集解》成書前后的政治環(huán)境9-11
  • 3、漢魏之際的思想學術風潮11-12
  • (二) 《論語集解》的編撰過程和作者12-21
  • 1、對《論語集解》作者的傳統(tǒng)看法12-13
  • 2、何晏思想新探13-18
  • 3、何晏與《論語集解》的編撰18-21
  • 二、《論語集解》所收漢魏古注源流考21-51
  • (一) 孔安國與《古論孔氏訓解》21-38
  • 1、《古論孔氏訓解》的真?zhèn)螁栴}22-36
  • (1) 孔安國生卒年略考22
  • (2) 《古論》傳流考辨22-31
  • (3) 孔注真?zhèn)慰急?/span>31-36
  • 2、《古論孔氏訓解》的來源及相關問題36-38
  • (二) 馬融注《古論語》考38-40
  • (三) 鄭玄與《論語鄭氏注》40-44
  • (四) 包咸與《論語包氏章句》44-46
  • (五) 《論語集解》所采周氏注為周生烈考46-49
  • (六) 陳群與《論語陳氏義說》49
  • (七) 王肅與《論語王氏義說》49-51
  • 三、《論語集解》的思想特色51-58
  • (一) 《論語集解》思想定位52
  • (二) 對《論語集解》思想特色的再認識52-58
  • 四、《論語集解》的傳流與版本58-61
  • (一) 《論語集解》的傳流58-59
  • (二) 《論語集解》的不同版本系統(tǒng)59-61
  • 五、《論語集解》的價值和影響61-63
  • (一) “集解”體的開創(chuàng)61
  • (二) 對《論語》漢魏古注的存留之功61-62
  • (三) “頗為改易”的學術貢獻62-63
  • 參考文獻63-67
  • 致謝6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容若;;遷怒[J];雜文選刊(中旬版);2009年02期

2 任素琴;;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士歸隱[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2期

3 陳志明;;《〈論語〉十則》注釋商榷[J];漢字文化;2011年03期

4 康宇;;論魏晉《論語》學的言說范式[J];人文雜志;2011年04期

5 張敬;周曉楠;孫紅;;由考據(jù)學再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聶保平;;不正常者的非常之美——“魏晉風度”新論[J];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09期

7 宋展云;;王弼注經(jīng)文風略論[J];許昌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帥培業(yè);;“鞠城”考釋[J];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04期

9 張學濤;;“集解”定義考辨[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石振平;;東晉門閥政治與玄言詩[J];許昌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滋斌;;《論語集解義疏》道家學說對儒家學說之解說初探[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2 孔仲溫;;從敦煌伯二五一○號殘卷論《論語》鄭氏注的一些問題[A];孔學研究(第三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海峽兩岸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3 張書豐;;試論“不遷怒”為“不遷恕”之誤[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周才方;;略論六朝時期的南方玄學[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石厲;龍驛;;經(jīng)學系辭[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1998年

6 黃易;;儒學文化超時空現(xiàn)象探析[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7 馮金忠;;盧毓《冀州論》的幾個問題[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8 貝列羅莫夫(嵇遼拉);;郭沫若與《論語》[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9 祁志祥;;“雅量”與“任誕”——從《世說新語》看魏晉玄學的審美取向及其分裂[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10 許建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未刊敦煌寫本殘片四種的定名與綴合[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廖名春;“朝聞道,,夕死可矣”章新釋[N];學習時報;2008年

2 邢賁思;“言”“意”之辯(上)[N];學習時報;2002年

3 小謝 由美;魏晉名士的梳妝臺[N];發(fā)展導報;2005年

4 胡輝明;《儒藏》精裝書在京首發(fā)[N];中國文化報;2005年

5 啟功;讀《論語》獻疑[N];光明日報;2000年

6 藍云;王元化談《論語》[N];文匯報;2007年

7 北京外國語大學 李雪濤;李零的“真孔子”:不時,不遇,不得志[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潘衍習;觀今宜見古 無古不成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9 孟慶云;魏晉玄學與中醫(yī)學[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10 袁濟喜;從玄境到當下的六朝美學[N];中華讀書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宋鋼;六朝論語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張勇;正始文學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3 臧要科;三玄與詮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孔漫春;《論語》出土文獻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5 呂玉霞;魏晉時期儒佛道思想互動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長勝;《論語集解》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2 張文城;何晏玄學思想與王弼玄學思想的比較[D];遼寧大學;2011年

3 黃帥;何晏《論語集解》訓詁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張錦波;何晏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王燕;魏晉南北朝訓詁與“三教”互促發(fā)展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6 逄輝;正始時期的玄學與辭賦[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7 郭茜;有無、自然、生命[D];西北大學;2006年

8 俞瓊穎;軸心時代中國“游”的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姜勝;《論語注疏》校議[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趙映環(huán);《論語》注疏之疑義論證[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0523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70523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dd8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